摘 要: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高校在意識形態領域把握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復雜局面,西方國家敵對勢力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非主流意識形態,網絡新媒體對主流文化的錯誤引導,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定,更有利于高校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及培養接班人。筆者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幾點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49-02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可以定義如下“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經濟基礎以及豎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用幻想的聯系來取代并掩蔽現實的聯系”[1]。主流意識形態是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意識的總和,是代表該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價值觀念、情感意志等的思想體系,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階級統治的思想武器[2]。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黨立黨和執政的指導思想,是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思想保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所在,已經成為指導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思想防線突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3]。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的背景下,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使之成為高校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復雜局面,在把握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加強我國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意義
意識形態的本質是價值觀念體系,反映執政者的思想意圖和利益要求,通過執政者的宣傳灌輸,為人們所接受并進而形成人們的情感、意識和觀念的綜合[4]。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黨立黨和執政的指導思想,是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思想保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所在,已經成為指導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旗幟,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的和諧穩定,同時也是確保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及培養優秀人才的基本要求。
1.加強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定的重要保證。意識形態對于相應的社會共同體的團結、統一是強有力的“黏合劑”,如葛蘭西所說,它是具有凝聚力的社會“水泥”,能夠排除各種異己思想的干擾穩定人心,統一行動[5]。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同樣是強大的凝聚力量,有利于加強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在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下,對構建美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正確的理論一經群眾所掌握就會成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一種正確的意識形態,它能有效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但與此相反的是,一旦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外界的沖擊,必然會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及國家的長治久安產生影響。美中情局《十條戒令》中露骨的寫道:“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蔑視、鄙視、進一步公開發對他們原來所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特別是共產主義教條……”這給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我國高校作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搖籃,如果思想領域出現危機,那么整個國家的未來都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2.加強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是確保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及培養優秀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是劃清馬克思和非馬克思界限的要求,也是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培養優秀人才的迫切要求。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不斷地向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始終沒有改變。西方敵對國家通過網絡傳媒等高科技手段把高校作為滲透其本國價值觀念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爭奪師生。這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我們必須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高校處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加強對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用馬克思的主義占領思想文化的陣地,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的接受度和認同度,使大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扭轉當前大學生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為培養出優秀人才和可靠接班人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西化。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國家抓住這一時機加強滲透所謂的“普世價值”“普世文化”“大眾文化”等,處心積慮的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包裝,暗含意識形態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虛假幻覺。西方國家把自身的價值觀念向全球推廣,向社會主義國家實施思想文化滲透,大肆宣揚西方意識形態,以此來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對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產生巨大的沖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國家的消費觀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大學生,一些大學生追求高消費,貪圖享樂,互相攀比,丟棄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國爭奪下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一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不可低估。
2.網絡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范缺乏正確的導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展,為高校信息交流、科研教學、電子服務開辟了新渠道,成為大學生表達個人愿望和體現主體意志的場所。網絡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并具有開放性、隱蔽性、自主性、商業性等特點,對網絡監管的難度不斷在加大?;ヂ摼W作為新的通信工具,可以被媒體自由隨意的使用,通過模糊概念、曲解含義,為低俗內容的宣傳和不良信息的隱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些腐朽沒落的思想通過網絡傳播,挑戰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的權威性,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效果,使高校大學時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面臨新的課題??萍嫉牟粩噙M步,網絡已實現對高校大學生的全覆蓋、全程融入,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都深深地打上了網絡的烙印,網絡給各種有害信息的傳播帶來了可乘之機,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都受到了侵蝕,少數大學生認可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認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主張,從而否定馬克思意識形態。
三、加強我國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新路徑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全球思想文化不斷交流、交融、交鋒;當代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社會思想意識日益多元、多樣、多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對進一步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1.加強高校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歸根到底就是如何使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即社會追價值體系為理性和反思能力日益提高的民眾接受并認同。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思政理論課,系統的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方法,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傳授給大學生,加深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一,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兩課”教師扮演重要的角色。正如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6]。教師的個人魅力和精湛的專業素養,能夠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激勵榜樣,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其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認同感。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減少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社會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7]。教師可以打破常規灌輸的教學模式,通過社會實踐教學,構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讓大學生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不僅在教師中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去陜西紅色革命區,東北烈士館參觀,使同學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國的今天來之不易,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正確思想的指導下,才有今天的新中國。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熱情。第二,在大學校園當中也要通過組織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把主流的意識形態融入活動當中。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等的建設,絕不給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等錯誤觀點和言論提供傳播渠道。進而來增強我國高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2.高校主動占領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新陣地。高校要充分認識網絡陣地的建設的重要性,開發建設集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紅色專題網站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主題教育網站,吸收和借鑒其他網站的意識形態信息,努力搶占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制高點。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加強網絡監督和管理,綜合使用技術、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堅決杜絕通過網絡危害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3.努力構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同合作機制。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離不開學校更需要家庭教育與之合作。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家庭是個人生命的起點站,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初場所,也是接受意識形態教育的最初場所[8]。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由于父母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往往成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道德判斷和行為表現的主要參照系。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必須要依托家庭教育,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與家長建立交流平臺,使雙方都可以互相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進而使家庭教育與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價值取向趨于一致。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
[2]烏尼日.翟長江.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及對策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12).
[3]魏曉文,邵芳強.論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4]敖帶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熱點問題與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
[5]薛花.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情感視角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6]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7]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8]張果.論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機制的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