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貿易、軍事等領域里的合作日益鞏固和加深,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兩國關系更加需要既懂俄語語言,了解俄羅斯文化,具備良好的俄語技能和掌握至少一門專業方向(俄語除外),又具有國際化視野,同時通曉俄羅斯藝術、教育、旅游、法律、外貿等知識的創新性應用型俄語人才。而中俄邊境高校在創新性應用型俄語人才的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擬從三個方面探討中俄邊境高校構建創新性應用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俄語人才培養;中俄邊境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21-02
1998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簡單地說,人才培養模式就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目標設置課程和教育活動,并采用相應的方式、方法和評價手段達成目標。從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式等三大要素探討邊境高校創新性應用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途徑和策略。
一、應樹立培養應用型俄語人才的辦學理念
我國俄語教育曾出現過多種以培養各種俄語人才為動機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如:20世紀50年代的“應急型”俄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言語技能為主;20世紀60-70年代的“學院型”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理論根基扎實、知識比較寬廣、文化素質較高的俄語人才;而20世紀80-90年代的“經貿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會交際、忽略文法的實用型人才為目的。這些人才培養理念固然培養了大批的俄語人才,但其“重知識、輕能力、忽略實踐能力培養”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因此,亟待創新教育理念,樹立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性人才培養理念,并以此為價值取向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師觀、課程觀、評價觀。
1.建立“雙向”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要建立相關機制,鼓勵教師考取俄語導游證、翻譯證、俄語導游面試考官等行業資格證,有計劃選派具有行業證書的教師去當地企業掛職鍛煉,擔任兼職導游或翻譯。利用邊境城市中俄友好往來頻繁的便利條件,定期派教師為當地政府召開的經貿洽談會、中俄文體交流活動、高校學術活動、高層論壇等擔任翻譯。讓教師廣泛參與地方公務人員、邊防人員俄語培訓,編寫俄語教材,為當地政府編撰俄羅斯相鄰城市的時事資訊。經過實踐鍛煉,教師們課上當老師,課下當翻譯,課堂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對俄語人才培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可以聘請旅行社、公司有經驗并負有責任心的人員到學校擔任客座講師。他們從社會走向課堂,向學生介紹實際工作經驗和典型案例,帶領學生進行模擬職業培訓,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感受企業工作的氛圍。
2.構建俄語+專業+實踐的課程體系。學校應組織專家,邀請社會行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開發,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應本著“課內與課外并重”的原則建立一個開放的課程體系,構建一個由“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組成的課程鏈。第一課堂傳授知識,第二課堂拓展素質,第三課堂培養技能,課程廣泛延伸到學校、社會、家庭,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雙結合。建議在一年級開設俄語(基礎必修課程),在二、三年級增開專業方向(旅游、財務、外貿、法律、中醫、石油)等選修課程,在四年級集中進行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結構覆蓋知識、能力、素質,實現學科交叉,呈現多元化:“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普通教育+專業教育+專業方向”“主修+輔修”,較好地支撐了多數高校的“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3.建立過程評價體系。建立新型教育評價觀,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過級成績引導學生學習,訓練成就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改革過程評價的方式和內容,平時多增加課堂提問、平時作業、研修報告、調查問卷、網絡學習的考查方式。增加期中考試,設計好平時、期中、期末成績各占的比例,適當增加口語考試的比例,最好實行教考分離。建立水平過關機制,建立語音、語法、詞匯的過關制。
二、應確立突出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很多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主要還是傳承學術性本科教育的培養體系,多數是沿用和移植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六字方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認識不足、不及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還存在偏差。學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上要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1.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21世紀中俄關系全面升級,黑龍江省對俄貿易合作進入戰略轉型期,中俄邊境貿易合作領域也不斷拓寬。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俄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選擇復合型專業或專業方向時,我們應具有前瞻性,既強調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又必須從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出發,以市場需求的中長期預測為基礎,認真論證,制定規劃,盡量減少因短視、逐利和盲目而造成的不利影響”[1]。
2.考慮學校自身轉型需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向大眾化、普及化,高校從傳統的學術型、研究型模式向應用型轉變已成必然趨勢。學校要在轉型大潮中冷靜思考,牢牢把握自身優勢和歷史積淀,正視不足,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科學定位,合理布局,盡快完成向應用型大學的轉型。
3.考慮學生就業需要。我們培養的是“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層人才,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專業知識廣是勝任職業工作的綜合能力。而突出實踐能力應是地方邊境高校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首要追求和終極目標。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學生所應掌握的全部知識(本學科及相關學科),所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規格,都要做出具體化表述,尤其對職業能力的掌握更要提出具體要求。讓社會清楚我們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明白“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將學到“什么”知識,要獲得“何種”能力,應具備“哪些”素質。
三、應構建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
目前,創新性應用型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脫節,存在“兩張皮”現象。多數高校基本沿用“學院型、精英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使人才培養方案上制定了實踐教學的學時,但仍然是重視理論教學,輕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上重視語法、詞匯、翻譯教學,學生往往會答題考試,普遍實踐能力較弱,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只有創新以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改革和優化理論教學體系,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才能使人才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二者之間的維度相符合。
1.提升俄語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俄語學科的自身屬性決定了俄語教學與其他外語教學相比是復雜而困難的。著名俄語教授李國辰認為,俄語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俄語語言文化知識和過硬的俄語言語技巧。俄語教師還應當做個“雜家”,主動了解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俄羅斯國情等知識。俄語教師應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利用二語習得理論,運用語言遷移和對比策略,提升英俄雙語教學能力(學生第一外語多為英語)。外語教學也是心理過程,俄語教師要采用“興趣教學法”,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融合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運用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步教學策略,積極調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等多種非智力因素,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課堂上多貫穿交際性原則、直觀性原則、聽說領先原則,“精講多練”,實施情境、主題、專題、模擬教學,可利用外語模擬實驗室、同聲傳譯室、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式開展交互式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動耳、動手、動口的“四動”能力。
2.發揮外教的智力優勢。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俄羅斯外教授課,要利用好這難得的機會,大力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外教帶學生走出校門參觀,身臨其境在博物館、大自然、展覽會上為學生現場授課。還可以讓外教擔任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導師,幫助學生組建俄語俱樂部、學生社團,指導學生舉辦各種俄語比賽、俄語沙龍、讀書報告會、制作俄語報紙等,尤其在培訓學生參加高水平的俄語賽事上,外教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3.為學生構建開放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在校內,讓學生廣泛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參加各級各類俄語比賽;讓學生在學校舉辦的大型中俄文化、藝術、體育、交流活動中擔任志愿者;讓學生與俄羅斯留學生結對子,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校外,每學期利用兩周時間派學生到企業、公司進行語言見習、實習,或在當地政府舉辦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動、商務會晤、經貿洽談會、展銷會、中俄邊境青少年交流活動中擔任實習翻譯或志愿者,派學生到俄羅斯友好學校進行長短期實習和見習,短則半個月,長達一年,讓學生親身感受俄羅斯社會。
創新性應用型俄語人才培養是地方邊境高校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而進行的戰略轉型,是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服務于黑龍江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尤其中俄合作辦學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在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俄羅斯智力資源引進和管理上等方面都日趨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傳統。中俄邊境高校合作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國際視野寬泛,通曉俄羅斯旅游、外貿、法律、教育,有責任心、責任感,會做事、會學習、會生存、會創業、會合作、會創新的“六會”新型俄語人才,在中俄關系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會更加滿足社會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紅,王鴻雁.黑龍江省地域優勢與多元化俄語人才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10):82.
[2]華玉,李兵,趙國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發展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3]李國辰.怎樣學習俄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4]王銘玉.芻議中國俄語教學的發展[J].中國俄語教學,2000(1).
[5]劉艷春.對應用型俄語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