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永貴帶領大寨社員艱苦奮斗、戰天斗地、自力更生的事跡經挖掘報道,在中央的支持發動下,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浪潮。然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業學大寨運動黯然落幕。陳永貴與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興起、推進、異化和沉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農業學大寨以歷史性悲劇收尾,這也不能簡單地歸咎于陳永貴個人。在歷史性框架下分析陳永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起到的雙重性作用。
關鍵詞:陳永貴;農業學大寨;悲劇;雙重性作用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13-02
農業學大寨是毛澤東為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發動的一場“農民運動”[1]。這一嘗試為中國農業找出新出路的運動,并沒有給社會帶來如期的效應,反而演變成一場噩夢般的政治運動。對于“農業學大寨”這個作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繞不開的歷史環節,國內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①但對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作用與影響評價上,少有涉及。②至于對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陳永貴的個人作用評價上,更是缺乏關注。筆者認為,陳永貴與農業學大寨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興起、推進、異化和沉寂與陳永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評價陳永貴的作用,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階段進程中來進行。
一、“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提出與興起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一個山村,距縣城幾里路,新中國成立前只有幾十戶人家,以種地為生。全村七百多畝地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土地十年九旱,畝產只有一、二百斤,歷史上以貧困著稱。1945年秋,昔陽縣得到解放。1946年,大寨人響應共產黨在解放區搞農民變工隊、互助組的號召,成立了由15戶人組成的互助組(好漢組)。1953年,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人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第一個十年造地規劃。1953年至1965年,大寨改溝七條,糧食畝產由237斤逐步上升到774斤,向國家上交的余糧也逐年上升。
1963年夏,大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批社員房屋被沖毀,陳永貴帶領大寨農民辛苦幾十年才修好的梯田也全部被洪水沖垮,大寨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山西省委決定救濟和扶持大寨,陳永貴和大寨黨支部做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決定,謝絕了省委的幫助。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隊員在幾個月的苦干下,在大災之年取得了豐收,創造了地方奇跡。
隨著大寨的建設,大寨和陳永貴都聲名鵲起。1964年3月,陶魯笳向南下視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情況的毛澤東匯報了大寨建設情況。5月,毛澤東在聽取第三個五年計劃設想時,提到“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也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2]。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肯定了大寨先進典型,還把大寨經驗概括為:“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風斗的精神,愛國主義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3]。這次會議,標志著全國性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正式興起發動。
在“大躍進”被證明走不通時,處于低谷中的中國農村經濟如何發展,是全黨和毛澤東正在著力思考和探索的課題,要發現和樹立一個成功典型,大寨正是這樣一個非常難得的典型[4]。沒有陳永貴,也就沒有大寨的輝煌,更沒有后來的“農業學大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陳永貴是“大寨紅旗”的樹立者,是“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間接塑造者。陳永貴帶領社員在大寨建設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得到毛澤東的贊揚與推崇,成為當時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一條模范性出路。
二、“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發展與推進
繼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總結“大寨精神”之后,農民們紛紛認識到,50年代后期那種“窮過渡”“共產風”并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上的福利,于是轉為大寨式的苦干、實干,改造農業生產條件。1965年初,全國農村掀起了學大寨的運動。一時間、全國各地考察團、學習團紛紛涌入大寨取經,陳永貴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家學習的對象。陳永貴也興致地向大家分享農業發展經驗。
而此時,正是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處于高潮時期,陳永貴在經驗總結時,不可避免地加上了許多“左”的色彩。但這一階段,農業學大寨主要還是學習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向國家伸手、依靠集體力量戰勝自然、奪取豐收的精神;學習大寨興修水利、改造低產農田、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的經驗。
在不到一年的短暫時間里,全國各地迅速涌現出了一大批學大寨的先進單位。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山東黃縣的下丁家大隊、湖南岳陽縣的毛田區、河南的林縣等。其中,河南省林縣人民通過學大寨,在險峻的山上開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至今仍為人民所稱道,為中央所肯定。
在陳永貴一次一次地指導下、在廣大人民的虛心學習下,到1965年9月,全國產生了50多個大寨式的先進典型。同年11月,國家在北京開了一個“全國大寨式農業典型展覽”,共展出了52個先進典型。大寨精神正在推動著農業生產建設新高潮迅速發展,走大寨的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唯一正確的道路[5]。這次農業展覽,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個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學大寨、趕大寨、超大寨的群眾運動。
無疑,在農業學大寨運動興起之后,全國各地農村以大寨為榜樣,艱苦創業,取得優異的成績。大寨成為全國農業建設的方向標桿,同時,陳永貴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導師,在他的推動下,大寨逐步走向全國。
三、“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異化與沉寂
1966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后,“文化大革命”爆發。大寨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場斗爭。在“革命”的行動下,陳永貴身邊熟悉的省、地、縣領導紛紛被揪了出來,成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陳永貴面對此情況,有些無奈與郁悶。在兩難情況下,陳永貴進京求見周恩來。在周恩來含蓄的指點下,陳永貴別無選擇,積極投入到這次革命,利用紅衛兵維護生產,徹底走上“革命”的道路。
首先,陳永貴陷入了狂熱的爭權斗爭中。陳永貴有句口頭禪:“千重要,萬重要,階級斗爭最重要”。他十分推崇“有權就有一切”的信條。1967年2月,陳永貴帶領昔陽的“革命造反派”奪了該縣的黨、政、財、文等大權,并當選為縣革命委員會主任。以陳永貴為首的縣委片面強調階級斗爭,使得大寨以農業發展的本質慢慢轉移到了政治斗爭中,并越走越遠。
其次,為了迎合“革命”的需要,陳永貴除了強調階級斗爭以外,還不斷將大寨發展的經驗進行歪曲,大寨發展的本質逐漸蛻變。1967年6月到1968年10月,陳永貴在主持了昔陽縣三次農業學大寨現場會上,始終強調階級斗爭,大寨經驗被概括為抓階級斗爭、搞大批判的結果。在歪曲的經驗下,全國各地在普及大寨的建設中,很難取得農業上的真正發展。
在狂熱的階級斗爭和歪曲的經驗指導下,“農業學大寨運動”已經遠遠不能達到促進農業發展的初衷。各省紛紛糾正農業戰線上“左”的步伐。1978年春,在農業部停止全國各地農村干部到大寨參觀的情況下,大寨逐步冷清下來。1980年山西省委“農業學大寨”的經驗總結,宣告風行幾十年的農業運動落下帷幕。
陳永貴這位視地如命的莊稼漢,終究抵抗不住現實的壓力,積極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他在參與“文革”的同時,期望做到生產、革命兩不誤。在這種方向與本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農業不可能又取得質的發展。陳永貴走上“左”的階級斗爭路線,是歷史的需要。從陳永貴決定加入“革命”那一刻,農業學大寨運動就發生了本質變化。在陳永貴狂熱的階級斗爭和歪曲的經驗指導下,農業學大寨走向了一條末路。
四、結語
農業學大寨運動是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困境所進行的一次嘗試。陳永貴是大寨精神的扛旗者,是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間接樹立者。在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發展推進過程中,大寨發揮著標桿作用,陳永貴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總導師。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后,陳永貴因時代的需要卷入革命,重階級斗爭,歪曲經驗,其實為農業學大寨運動走向不歸路埋下伏筆。陳永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需要在歷史的背景下辯證地看待。農業學大寨運動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最終沒能為我國農業發展找到正確道路,但是在這次探索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愛集體的精神,永遠值得傳承。
參考文獻:
[1]譚首彰.毛澤東與農業學大寨運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5).
[2]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595.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69.
[4]張湛彬.陳永貴和大寨的沉浮[J].黨史博覽,2002(2).
[5]李靜萍.陳永貴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161.
[6]耿耀敬.“農業學大寨”運動:回顧與反思[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7]霞飛.農業學大寨始末[J].文史精華,2005(10).
[8]李靜萍.農業學大寨運動總結的歷史必然性[J].山西師大學報,2012(6).
[9]田波.“農業學大寨”研究綜述[C]//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