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聲傳譯課程教學改革一直以來是翻譯教學中的熱點,為了更好地進行同聲傳譯教學以及提高教學質量,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基礎,尋求課程設計教學以及評估的基礎,探討任務型教學法中的語言學習需求。
關鍵詞:教學改革;同聲傳譯;任務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04-02
任務型教學理論的定義首先就闡釋了任務在實踐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各式各樣的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不知不覺地學習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一理論很快隨著交際教學法的發展以及建構主義理論的出現而興起,這種“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引起了國內外教育專家的廣泛注意,國內外專家們一直從宏觀和微觀上分析討論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從實踐出發研究其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以及發展。發展到后期,很多人發現學生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做任務來進行語言的獲得,這一教學理論被廣大英語教育者所接受并將之推廣,也就是將傳統的翻譯理論和知識傳遞教學轉變從在交際和任務中通過后天認知習得來掌握語言。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通過完成任務在交際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本論文將以湖南城市學院英語專業課程同聲傳譯課程為例,重點探討任務型教學中的語言學習需求。
一、從社會角度看語言學習需求
語言學習者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要回答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語言?為什么這么多的人都在不厭其煩地參加各種各樣的英語考試,雅思或者托福?有的人會回答——為了成為一個成熟的英語使用者;為了獲得更多的英語知識。這樣的回答對于大部分人而言,語言的學習就是一種回報,回報自己,回報家人抑或是回報社會。那么作為英語專業生,他們的語言學習需求又是什么呢?具體的來說,他們在同聲傳譯課程上的學習需求又是什么呢?任務型教學法試圖將語言學習者的語言需求作為出發點,首先闡明需求問題,以此來回答為什么要學習語言這一問題。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性盛事在中國召開。同聲傳譯憑借其省時高效的特點,能夠有效率地勝任于國際會議。但是,目前有資格的同聲傳譯譯員較少,供不應求。面對這樣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從中國加入WTO以后,全國已有所三十所大學開設翻譯本科專業;越來越多的大學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據統計,全國有將近20所的學校有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全國新招收的翻譯專業學生也以幾何倍的速度在增長。翻譯本科專業與翻譯碩士專業的設立與發展給傳統的英語專業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數以百萬的英語專業學生對同聲傳譯這一專業趨之若鶩,希望完成英語專業本科階段學習之后,奮發圖強考入理想中的學府,能夠進行翻譯碩士專業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英語專業本科階段,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鋪墊好同聲傳譯學習的入門基礎,翻譯碩士專業的教學將失去良好的銜接,難以順利開展。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用社會發展的英語復合型人才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緩解譯員供不應求的問題,我校外國語學院緊跟潮流也于2007年購置了同聲傳譯設備,并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面向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一個學期32個課時,其實遠遠沒有達到我們理想的課時標準量。問題是,由于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同聲傳譯幾乎淪為了簡單的口語課和聽力課,學生難以得到正規系統的同聲傳譯的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任務型教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經過分析與研究,人們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出自各式各樣的原因,比如說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為了更好地熟悉不同的文化,為了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等等。那么,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上同聲傳譯課的社會需求就是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對于英語的熟練程度來為社會服務,連接不同的語言,促使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了解和融合。同聲傳譯譯員不僅是什么知識都要了解的“通才”,更應是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專才”。通過在同傳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理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走入社會后,能成為適用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二、從學生主觀心理看語言學習需求
目前,我國大學生特別是英語專業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專業不突出就業沒有優勢。很多的英語專業學生甚至都不如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大,一方面,很想把英語學好學精,另一方面,英語語言本身具有挑戰性。學生主觀上是特別想掌握好英語,讓英語成為自己的王牌,可是客觀上英語口譯,尤其是同聲傳譯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猶如金字塔的塔尖,可望而不可即,或者是“只可遠觀,不可近玩也”。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同聲傳譯的課程,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每一個教學任務的完成來進行語言能力的提高。比如說,如果學生主觀上比較害怕做公共演講的翻譯的話,那么我們就設計相關的任務來幫助學生克服怯場的困難。這實際上就是任務型理論在教學的體現和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囊括心理學、社會學、語言習得等等。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確保學生掌握語言的使用和運用,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來操練語言。任務型教學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語言的使用方面,采用各種各樣的任務,也可以使學生有機會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在交流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以運用語言和完成任務為最目標,從而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學習目標,調整自己的學習的學習行為,逐漸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創造性地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我們通過研究與實踐發現,“任務教學法”是注重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如果該教學理論在教學一線可以被好好地使用,那么這會使得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壓力得到緩解,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適應復合型社會人才的需要。
三、從就業形勢看語言學習需求
隨著高考改革,我們可以發現英語慢慢地將退出傳統的高考模式,而轉化為一年可以考多次的社會化考試,這就使得很多人對于英語的認識和看法有所改變。很多人認為教育部的改革是為了加強基礎學科的比重忽視英語的重要性。這一認識務必會導致英語學習者的熱情下降,報考生源也會下降,也意味著英語專業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已經從事英語專業學習的同學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雙語運用能力,都想要進行同聲傳譯課程的學習。同聲傳譯代表著英語學習的最高水平,是金字塔的塔尖,而且同聲傳譯譯員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一天的收入可相當普通白領一個月的收入。高收入搞挑戰使得越來越多的英語專業學生對同聲傳譯趨之若鶩。對于這些學生的語言學習需求就是職業的需要——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求體面的職業。這種需求使得我們在進行同聲傳譯教學的同時,必須要有任務型教學的目標:任務型課堂模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來完成任務,并使其產生成就感;這些目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和以活動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素質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四、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是將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需求作為出發點,通過闡釋這些需求來回答其本質核心問題——為什么學習?學習者為了在社會工作中需要獲得什么樣的語言決定他需要語言來做什么,下面這個圖表總結了從任務型教學法角度描述非母語語言學習需求所遵循的方法。
語言的需求研究可以讓我們確定好語言使用的特殊領域和情景,也就是說,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需求讓我們知道語言的具體使用領域是在雙語會話和交流中這樣的場景中;接下來是從所選擇的情景中獲取任務,那么這就要求我們在描述語言行為和目標的基本單位中,尋求課程設計教學以及評估的基礎,換言之,同聲傳譯課程上所選擇的材料都必須是真實的演講,新聞,電影對白等等場景。然后,根據任務理論的需求,設計具有同聲傳譯特色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程可拉,劉津開.中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段沫基于需求分析的任務型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劉延試論“任務型教學”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1).
[5]王斌華.口譯:理論、技巧、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賈軍紅任務型教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2).
[7]張曉航.對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任務型、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南大學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