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鐵(石家莊)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00)
摘 要:生物炭作為一種新型的吸附劑,近年來成為環境、能源等領域的關注焦點。生物炭對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效果。本文將從生物炭特性、原料、制備;生物炭對重金屬吸附的機理;指出其在土壤污染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生物炭;重金屬;吸附機理;土壤污染
0 前言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大量工業“三廢”、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等污染物的排放和不恰當的處置,使得重金屬在土壤中不斷積累,產生污染。含重金屬農藥和化肥的過量使用也加重了土壤重金屬的污染負荷。因重金屬污染造成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和巨大經濟損失,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鑒于生物炭的多孔性以及較大的比表面積,作為改良劑時可改善土壤性質并增加農業產量、作為碳匯可減輕全球氣候變化和作為吸附劑消除農業污染[1]。
1 生物炭特性
生物碳是由生物殘體在缺氧情況下,經高溫慢熱解(通常lt;700℃)產生的一類難熔、穩定的、高度芳香化的、富含碳素的固態物[2]。生物炭含有一定量的灰分,礦質元素如Na、K、 Mg、Ca等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溶于水后呈堿性。
從微觀結構看,生物炭多有緊密堆積、高度扭曲的芳香片層組成,具有亂層結構表面多孔,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較高的表面能[3],隨裂解溫度升高,生物炭酸性基團減少,堿性基團增加,總官能團減少,官能團密度減少。不同材料,不同裂解方式對生物炭的比表面積影響很大。一般來說,隨裂解溫度升高,比表面積增加。但有些材料在裂解溫度達到600℃-700℃時,比表面積反而下降。生物炭經活化后可以顯著增加其比表面積。
2 生物炭的原料
生物碳本著“變廢為寶”的理念,多種行業中的廢棄物都可以加以利用,制造成為生物炭。
植物類廢棄物主要有 秸稈、稻草、米殼、樹枝等,這些廢棄物通常含豐富的碳元素。若直接燃燒,會產生大量的CO2,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還污染了環境,因此可以將它們制成生物炭進一步利用。
輕工業也會有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其中不乏含較多碳的物質。例如,制糖產業中,在制糖后會產生大量的甘蔗渣和甜菜渣,是制備生物質碳的理想材料。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目前處理污泥的方法為填埋和焚燒,考慮到污泥中含豐富的C、N、P等營養物質,成為生物炭加入土壤中還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是制備生物炭的優質材料。
藻類分為大分子藻類和微藻類,大分子藻類常見于湖泊中,而微藻個體極小。微藻類脂類含量較高,適合于生產生物燃料。大分子藻類脂類含量較低,且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用來制備生物質碳。
3 生物炭的制備
以小麥秸稈為例
(1)小麥前期處理:取適量小麥秸稈,自來水清洗,洗凈并風干一天,在80℃恒溫干燥箱烘干12小時。然后粉碎,過80目篩,放置于棕色瓶保存備用。
(2)小麥秸稈生物炭的制備:生物炭的制備采用限氧升溫碳化法。具體操作:取過80目的小麥顆粒,放入干鍋中,放滿,不留空隙,放入馬弗爐中加熱,溫度分別為200℃、300℃、500℃、600℃下加熱6小時,冷卻至室溫,取出,制得生物炭加400ml 1mol/L的HCl進行酸洗6小時,去除灰分,經過濾,用蒸餾水洗至中性,80℃烘干12小時,置于棕色瓶中備用,制得的生物炭分別記為W200、W300、W400、W500、W600,WX其中W代表小麥秸稈,X代表炭化溫度。
小麥秸稈制備是通過圖1的流程完成的。
4 展望
未來生物質碳的制備重點是發展綠色、反應條件溫和的轉化方法,以及通過選擇活化劑種類與含量、活化方法、催化劑種類與含量對生物質炭微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的調控。在環境領域的應用可有效治理水體和土壤方面的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楊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農業增產和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地球與環境,2012,40(03):100-107.
[2]王懷臣,馮雷雨,陳銀廣.廢物資源化制備生物質炭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2,31(04):907-914.
[3]Cao X.L Ma.Dairy-manure derived biochar effectively sorbs lead and alrazin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Technology,2009,43(09):3285-3291.
作者簡介:韓學濱(1983-),男,河北廊坊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