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世紀80年代我國各高校逐步實施“文化素質教育”開始,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發展日趨成熟,但受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影響,部分高校的通識教育依然處于專業教育的附屬地位。隨著當今社會就業競爭愈演愈烈,只有真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清晰表達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各高校開展通識教育應避免盲目復制成功經驗,而應當有效結合大學自身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特色;避免只重形式走過場的思想,而應當走一條適合大學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通識教育;適應型;有效發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a)-0000-00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競爭愈演愈烈。據統計,自2011年起,全國高校畢業生年增長近20萬人,到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本科生就業率為67.4%。[1]而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使眾多的畢業生接受的人文、情懷和智慧等教育相對弱化,他們缺少必要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難以被社會所接納,因此我國高校如何有效地發展通識教育成為了一大難題。
一、國內通識教育的實施現狀
20世紀80年代我國各高校逐步推行“文化素質教育”,開始了通識教育的初步探索。2000年,北京大學以美國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為藍本設置了通選課,開啟了國內真正意義上通識教育實施實踐的大門,國內眾多高校也相繼邁出了探索的步伐。現如今雖然通識教育的理念現已被廣大的教師和學生所熟知,但受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影響,部分高校的通識教育依然處于專業教育的附屬地位。因此開展通識教育不應只重外在形式,不關注大學自身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特色,而應當關注內在實質,走一條適合大學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2]
二、國內部分高校開展通識教育主要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師生缺少對通識教育實施意義的必要認識。
通識教育是指一種使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廣博的普遍意義的了解,形成內心統一的認識觀和世界觀,并通過理性和感性均衡發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的解決問題能力、生活態度、道德和政治修養等廣泛的教養要求的具體教育形式。[3]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師迫于職稱評定的壓力對于科研的熱衷遠高于教學,以致于對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革新相對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必要的課堂討論、調研分析等;教學形式死板、照本宣科,收效甚微。這樣的授課形式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不僅學習難度很大,而且單一的教學方法勢必導致其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無法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經驗,失掉了通識教育的意義。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傳統教育思想多年的影響下,無法對通識教育的意義做到透徹理解,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學習中只以修滿學分為目的,在課堂上沒有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主動性,對于所學的知識不能主動的整理、吸收,無法形成有效的體系去完善其人格和世界觀,依舊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缺乏整體規劃
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和融會發展的可能,以及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4]大多數高等學校雖然了解通識教育的教育目標但是在實施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只是盲目照搬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經驗,反而忽略了符合自身實際條件的機制制度建設。這種做法無疑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
1、高校缺乏對通識教育的必要扶持
雖說科研是大學實力的象征,但是教學才是一所大學存在的根本,如果想讓廣大教師對通識教育予以重視,那么高校首先應改變目前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機制。大多數高?,F行的教師評價方式過分強調科研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課堂教學在整個評價中的地位很低。所以很多老師除了其本身的專業課授課外,對于額外的通識教育相關授課任務并不感興趣甚至抵觸,這就很容易導致部分任課教師在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應付學校,敷衍了事。
2、高校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通識教育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專業教育,其實質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跨學科學習能力的全人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依照培養目標革新教學方法,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不能完全照搬其專業課程的教學經驗。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專門的機制和制度督導通識教育的有效性,使得一些不符合通識教育實施目標的課程能夠長久開設,因人設課情況嚴重。眾多通識教育課程更像是盲目的專業課堆砌,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無法培養學生跨專業、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而一部分學生在選課過程中只是選擇“歷來”給高分的教師,忽略自身興趣和需求,這無形當中偏離了通識教育的本意。
三、提高通識教育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通識教育在我國部分高校實踐多年,已初見成效,但部分高校起步較晚,真正能將這種教育理念發揮出其應有作用,還要根據自身情況繼續摸索經驗。為了提高通識教育教學有效性,培養具有較強“適應性”的人才,建議相關高校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繼續加大通識教育實施意義的宣傳力度
通識教育若想在高校中有效開展,則必須要讓師生充分認識到其深遠意義。高校應拓寬宣傳途徑,在師生當中多角度宣傳通識教育開展的必要性,一方面讓教師充分理解其在通識教育實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其依照社會需求主動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另一方面讓學生正確認識多領域、跨學科的學習對于其適應社會需求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使其增強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鍛煉思辨能力。
(二)政府和高校應加大對通識教育實施的扶持力度
經調查了解,減輕教師思想深處“重科研輕教學”思想包袱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大教學在教師評價機制中的比重。因此為使通識教育有效開展,既要加大通識教育教學任務在教師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使任課教師能夠主動將通識教育教學任務提升到重要地位,也要設立獎勵機制,對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獲評價較高,效果顯著的任課教師給予適當獎勵。
(三)依據高校自身情況完善相關管理體系和督導機制
如果說師生的思想認識是通識教育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那么科學的督導機制則是通識教育有效開展的堅實保障。因此成立專門機構對通識教育的實施進行整體規劃、統一部署、嚴格督導、科學評價顯然十分必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和督導,可以有效幫助任課教師積極改革教學方法,以保證教學效果。
因此,為避免通識教育的目標流于形式,各高校既要獲得有關部門和高校師生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又要依照各高校自身特色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督導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通識教育,培養“適應型”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東平,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5)
[2]戴麗娟,追本溯源 繼往開來:密歇根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演變和啟示,大學雜志社,2014(06)
[3]常潔,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文史博覽(理論),2011(12)
[4]劉少雪,綜合課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