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培養中學生的藝術素養時,手工制作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并且能夠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通過開設手工制作課程和通用技術課程,讓學生在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國中學生手工制作屬于技術性的實際動手操作,主要在于培養創意和技術意識以及實踐能力。
關鍵詞:手工制作;動手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a)-0000-00
在進行手工制作的活動中,學生要將各種藝術形式的重點要素應用其中,能夠表達自身的情感以及思想感受,將內心的一種體驗以及態度用外在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手工制作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實際動手等方面的能力,在中學手工制作中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十分有必要,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何培養中學生手工制作中動手能力的方法。
一、開設手工制作課程培養動手能力
(一)正確引導培養思維
開展手工制作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和啟發,有效的啟發,可以使學生快速的掌握手工制作中的基本知識,思維能力具有一個不斷進行加深以及提升的過程,當理解一個概念后,相當于有一個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那么我們就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理解。教師在講解手工制作課程時不僅要講解其手工制作的概念,并且還要聯系作品向學生講解其制作的方法以及特點,這也是手工制作課程的重點講解內容,這樣可以將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進一步的加深學生理解要領的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領先性思維[1]。
(二)培養思維過程
思維的過程一共分三步,剛開始由一般的思維到進一步的思維,最后再由進一步的思維到深化思維的這一過程。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教師對學生必須進行直觀的引導。例如,可以將教師自己制作的剪紙作品展示給學生,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通過這樣使學生建立一個初步剪紙的意識。
教師在講解其作品特點時,必須根據該剪紙作品的特點,啟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在學生思考后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總結,這個過程就是思維過程的第二步,進一步思維。這一過程如何,要在作業中反映出來。深化思維則是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由于前兩個思維過程已經將學生的思維開發,在進行深化思維這一過程時,教師只要稍稍對學生進行啟發,就會使學生迅速的思考問題,剪紙有陰刻和陽刻兩種方法,需要通過兩種分別講解這兩種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作品來識別運用的方法[6]。
(三)通過親自動手制作來提升學生手動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想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要從小對其進行培養。通過手工制作課程的開設可知,因為動手能力的基礎較差,進入中學階段后在對其動手能力培養的難度較大。目前,中學生只能進行簡單的操作,模仿和照作,制作的不夠細心且很難模仿復雜的作品,也就更談不上創新了,導致這些想象發生的原因和學校以及家庭的教育都有一定的關系。在課程中可以通過縫紉、掐花、燙畫、剪紙、小制作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掌握一些手工制作的技巧并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開設通用技術課培養動手能力
(一)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想要培養通用技術性的人才,就要從小對其進行培養,啟發學生主動想象、思考以及基本的動手能力。在其進入中學后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其開設系統分年級的通用技術課程,因為開設了不同的通用技術課,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通用技術課屬于個性發展中的高級階段,大部分的成果都是由這一階段不斷發展成熟的,因此,通用技術課要在掌握基礎的前提下不斷的提高,從而不斷更新。每一門通用技術類的課程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以及動腦動手的能力。
例如,在剪紙的教學中,先講述有關于剪紙理論方面的知識,剪紙的特點以及方法,進行這一過程時需要學生不斷的思考,并對比剪紙范作和剪貼作品之間存在的不同。其實,剪紙和剪貼都具有根據造型剪刻的特點,并且在剪刻時必須要做到流暢,其不同點在于剪紙必須要刻出線條,且剪紙屬于單色制作,而剪貼是刻出輪廓,依靠色彩對比來塑造。在進行制作前,教師應該提出相應的要求,第一次制作時,需要教師制作出圖樣,讓學生按照同一圖樣制作。學生需要按照教師制作的圖樣進行制作,分別剪出然后在分別進行組合[2]。
在開展手工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易拉罐制作一些小作品,由于易拉罐的原料便于收集,并且具有低碳環保的特點,讓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易拉罐來DIY一些小作品,例如,利用易拉罐可以制作簡易的煙灰缸,簡易的筆筒,較為復雜的螺旋槳飛機,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準備相關的材料,裝飾用的彩紙以及剪刀和彩筆,在制作的過程中不僅使廢棄的物品得到了利用,并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強調制作過程要保證安全,避免在制作的過程中弄傷[3]。
在通用技術課中利用縫紉技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首先,讓學生準備所需的材料,例如,可以準備若干塊自己喜歡的布料,以及棉花,剪刀等,讓學生們動手為自己制作一個小坐墊,通常學生們,教師向學生展示,裁剪布料的方法,不同形狀的坐墊有著不同的裁剪方法,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畫出各個形狀的剪裁步驟,在上課分別進行講解,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狀按照步驟進行裁剪,待全體學生裁剪完畢后,教師向學生演示穿線以及縫紉,隨后讓學生親自操作,在學生進行縫制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流動式的指導,從而及時的解決學生在縫紉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樣通過縫紉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4]。
(三)先進的教學方法提升動手能力
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使學生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制作一幅畫中,如果存在三種色彩,分別是紅色、綠色以及黃色。首先,教師需要給學生準備紅、綠、黃這三種色彩,利用幻燈機將圖和組合對比來剪貼。將剪出的三個圖形組合在幻燈機中移動向學生示范。經過這樣一系列思維過程,使學生制作的過程更加順利。并且,由于學生智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些同學可能在剪刻或者是組合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必須及時的給予講解和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制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引導其改正,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教師親自示范或重點講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5]。
提高學生的通用技能,不僅只是提高了動腦或者是動手的能力,而是將思維和動手能力想加以結合。只有擁有正確的思維才能擁有正確的動手能力。在通用技術課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按照統一的思維進行動手制作,并且對于那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有所創造,鼓勵其制作水平相對較高的作品,使其思維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并帶動其他學生去努力制作。
結束語:
手工制作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實際動手等方面的能力,通過開設手工制作課程和通用技術課程,讓學生在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培養其動手能力。我們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剪紙以及縫紉和制作手工制品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我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成.手工制作中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幾點思考[J].科普童話,2014(08).
[2]周建香.初中生數學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05).
[3]任幸妮.淺析初中美術手工課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 2013(05).
[4]鄭波.中小學手工制作中折紙教學與應用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2(10).
[5]郭正紅.初中“設計·應用”課堂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4(04).
[6]張海燕.“手工制作”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藝術魅力[J].教育革新,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