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迅速擴大,困難程度明顯增加,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高校應加強教育引導,保證資金投入,拓寬助學渠道,提高服務質量,有效地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壓力。學校還應該建立學校資助體系,建立和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有目的的幫助困難學生,還應該呼吁社會資助以及做好校內勤工儉學制度等,為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助困與育人的雙重目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高等學校;特困生;救助體系;資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A)-00
隨著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實行和社會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迅速擴大,困難程度明顯增加,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而高校的助困育人工作不僅關系到成千上萬貧困學子能否正常完成學業,而且關系到校園的穩定、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更對實現教育公平、人的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所以,高校應不斷完善幫扶救助體系,多途徑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幫助,有效地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壓力,為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助困與育人的雙重目標。
一、完善“綠色通道”制度,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順利入學
學校要按照國家的規定,凡是入學報到的新生,確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交納學費的,在緩交全部或部分入學費用的情況下,可以先期辦理入學手續入校讀書,絕不把一名學生因貧困而拒之于校門之外。每年在寄發新生入學通知書的同時,都要同時隨寄材料詳細介紹學校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和資助措施,特別是學校實行的“綠色通道”制度可以保證每一名學生順利入學,從而使每一個特困生同學和他們的家長打消顧慮,堅定克服困難完成學業的信心。新生開學伊始,很多學校組織工作人員在車站及校園各個迎新接待處等多個地點設立“綠色通道服務站”,進行現場辦公。當場為新生和新生家長宣傳“綠色通道”制度,解釋相應的規定與工作流程,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現場辦理相應手續允許先期入學,同時進一步宣傳介紹學校為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兒采取的各種資助政策和救助措施。這些工作一方面保證了因經濟困難而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可以順利入學,另一方面使經濟困難學生對入學后的學習與生活有了心理預期,有利于救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綠色通道”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困難學生入學的難題,真正使“絕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成為可能,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歡迎和好評,每年都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也起到了樹立學校形象的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二、加大投入,爭取資助,加強管理,確保各類獎助學金足額公正發放
由于學校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當地政府對學校的經濟投入差別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在充分利用學校投入的助困資金的同時,還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資助。工作重點可以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充分調動校內干部職工的力量,號召和鼓勵校內各部門、各單位和干部職工,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從部門收益或個人工資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通過“一助一、手牽手”活動與特困生同學結成幫扶對子。二是充分利用大型企業的經濟實力,爭取與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學校采取主動出擊的辦法,有針對性地主動向企業介紹學校經濟困難學生的狀況,爭取他們在我校設立專項獎助學金。或是通過向企業推薦優秀貧困生的方式,建立學校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三是盡量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資助,特別是黨政事業單位個人的資助,用以解決一部分特困生的困難。在經過學生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把一部分有特殊困難的學生的情況通過媒體介紹給社會,同時宣傳幫困助學的意義,喚起社會公眾的關注與愛心,努力使他們加入到幫困助學的行列中。每一方面措施的實行都有效地解決了一部分貧困生的問題,合起來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資助資源。
為了充分發揮各種資助資源的有效作用,學校還應進一步加強助困資金的管理力度,通過規范程序和辦法,確保助困資金發放的公正與準確。每年在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確定重點關注對象和一般關注對象,建立貧困生檔案,實行跟蹤審查制度。在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中建立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跟蹤了解貧困學生的生活狀況,及時對庫中的信息做動態的修改。公開資助信息,透明確認過程。確認關注對象和確定具體資助對象的過程由輔導員老師主導和主持,在聽取學生本人申請的基礎上,調查了解同學們的意見,再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綜合確定。初步結果都要及時通過網絡、告示等形式公布,并在學生中調查反映,核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做到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公正。學校應還跟蹤調查已發放助學金的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通過這些做法,充分發揮了已有助學資源的效用。當然,在公開確認程序和確定結果的過程中,需要講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藝術,注意保護特困學生可能存在的個人隱私和個人不原意公開的事情,不要因此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尊嚴。
三、加大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力度,發揮國家助學貸款在助困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為保證貧困學生順利的完成學業,國家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在局限于學校的學生助學貸款,而且實行了生源地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極大的發揮國家助學貸款在助困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為更好的讓學校和學生在此項政策中受益,各學校在為學生辦理助學貸款的工作中,就要把工作做細做到位。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辦公條件,通過網絡利用《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審核、審批。簡化了辦理程序,減少了助學貸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學生的時間。在為學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過程中及辦理后,盡量爭取與學生本人及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加強溝通,加強誠信教育;在學生畢業前及畢業后,則盡可能與畢業生本人、畢業生家長及貸款學生的接收單位建立長期的有效聯系,盡量走訪,以便隨時了解畢業生的還貸情況,起到督促的作用。這些努力,提高了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還貸意識,增加了銀行對學校核貸款學生的信任度,有效地保證了國家助學貸款主渠道的暢通,實現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良性循環。
四、大力開展勤工助學,探索助困育人工作新途徑
勤工助學有著其它助學方式無法取代的優勢,它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同時,為他們提供了接觸社會接觸實際的機會。通過參加勤工助學活動,使經濟困難學生在獲得一定經濟收入的同時,鍛煉了各種能力,增強了自強、自立的意識,提高了他們戰勝困難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起到了助學與育人的雙重作用。開展勤工助學一直是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的重點之一,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各高校一方面要將勤工助學的放在校內崗位的開發、管理與規范上,使勤工助學的助學與育人雙重功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地發揮。為此各學校挖掘潛力充分開發校內崗位,把學校管理、服務、后勤等工作中,學生力所能及的一些崗位開辟為勤工助學崗位。例如:各學校在校內設立了圖書館、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大學生計算機服務站、校園書市、校園超市等一系列勤工助學基地,以及機關工作助理、輔導員助理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做好校內勤工助學崗位開發的同時,在確保學生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拓校外崗位。目前實行的做法有兩種:一是鼓勵企業在學校內部設立勤工助基地;二是將優秀貧困生推薦到信譽比較好的企業。學校有組織地開發了崗位,即確保了勤工助學學生的利益,使他們的能力得到鍛煉,又建立了企業與學校的良好關系。
在現有校內勤工助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開拓校外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校外勤工助學資源具有潛力大,空間廣闊等特點,學生在校外參加勤工助學活動能夠得到更多的鍛煉。校外的勤工助學資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與社會聯合建立的勤工助學基地;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主動在社會中尋求的勤工助學崗位。校外勤工助學基地的建立一般采取社會的企事業單位和學校聯合的形式。勤工助學基地的建立既可以利用校園內豐富的人力資源,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又可以使經濟困難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達到助困育人的效果,這種勤工助學模式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實現了企業、學生和學校“多贏”的效果。為確保校外勤工助學基地的有效運行,學校還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一方面主動和社會中的企業進行聯系,探討聯合建立勤工助學基地的雙贏模式。另一方面適當地挑選可行性項目,爭取實現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與企業聯合建立、還是自主建立的助學基地,都應該有長遠的眼光,盡量做到助學基地形式規范,管理科學,持續發展,要依托高校內的文化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勤工助學學生的綜合素質,重點打造以文化、服務、創新為主導的校園品牌,增強勤工助學基地的活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敏,高艷妮.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芻議[J].學理論.2010(32)
[2]王新國,張紅,池曉玲.當前形勢下加強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5)
[3]薄建柱,司福利.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難點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1(11)
[4]魏東.新體系下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07)
[5]王麗麗.創新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