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之后,“讀”的教學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日益突出。本文通過對閱讀教學的意義及重要性的闡述,說明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能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能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并提出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方法,值得深入地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以讀為本
去年聽了某專家關于《大課程觀與語文教育教學轉型》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重新審視“四書五經”。她的一席話,觸動了我的心弦,猛然間似乎多年教學中朦朦朧朧的一個教學觀突然清晰了——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足以說明讀的重要性。的確,讀能理解課文,讀能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讀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讀能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一、過去的閱讀教學模式,違背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過去的閱讀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教師努力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塞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表面上追求了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實際上是知識沒有得到內化,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這種方法“教師的繁瑣分析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忽視了語言文字訓練,忽視了培養學生語感”。但教師又不能片面地認為閱讀教學就不需要傳授知識,不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反而就是讓學生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師要把傳授知識,理解知識與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兩者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的。遵循這一規律,擺正兩者的關系,尋找兩者的最佳坐標點,才能避免教師分析乏味,學生讀的乏味,才能改變閱讀教學費時低效的現狀,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二、讀能理解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教學建議中提到:“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活動,也是最重要的教學活動;讀時重視過程,注重內容,重視方法指導。
實踐證明:按照“自讀—初讀—精讀—研讀”過程,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這一過程體現了新課標的人文性,也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指出的過程和方法,給學生創造了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機會,從語文實踐中培養了自學、閱讀、創新的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讀能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有的人認為:數學課主要是“分析”解決“懂不懂”的問題,歷史課主要是“闡述”解決“知不知”的問題,而語文課主要是解決“會不會”的問題。我從實踐中體會到聽、說、讀、寫能力只有在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中形成,而對語言文字訓練就要讀。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因素,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摸索記憶規律,加上聲音、語調、語氣、重音、停頓等手段的配合,在一邊讀一邊想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感悟會層層加深,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境地。
四、讀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讀者》一文中提到學生的習作常遇到三大問題:①提筆忘字;②心中無話可說;③心中有話 ,筆下形容不出來,寫不出來。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讀,積累習作素材。
如教《第一場雪》時,指導學生欣賞雪后美景,有的學生說:“這雪景寫得美極了”,于是我按“總—分—總”的文章結構指導學生習作。首先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個“總—分—總”的輪廓,接著讓學生反復吟讀,學生充分認識到“銀條兒,毛茸茸,亮晶晶,雪球兒,蓬松松,沉甸甸”這些疊詞,看似矛盾卻用在情理之中,足以充分體現雪后誘人的景色。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品味,了解到作者用詞的高超技藝,久而久之,讀的內容多了,積累素材多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就逐漸加濃。
五、讀能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新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它告訴我們:閱讀教學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只有在讀中才能受到熏陶感染。
教材選進了不少文質兼美、催人奮進、給人以鼓舞的名篇佳作。每次讀都會給人以精神享受,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益處,嘗到了甜頭。這對于從小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思想,艱苦樸素的作風,尊老愛幼的品質,勤學苦練的拼搏精神,都是簡單的、空洞乏味的說教所無法替代的。因為讀可以讓學生領悟文字,感知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
總之,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符合課標指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教學有法,又無定法,只要我們努力探索,就能使學生“樂學之,會學之”。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