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法律基礎部分的教育,如何把精神和理念的教育落實到有效教學體系的構建是這些教學內容的生命力所在,我們需要運用當下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并探索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問題。
關鍵詞:法律基礎;教學體系;構建
一、明確教學理念和精神
教學體系的構建首先必須明確教學的理念和精神,對法律基礎教育理念和精神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如何使學生實現內化到外化的過程,首先是學生對精神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其次是用于指導分析和看待社會以及身邊的實際問題,最后則是落腳于學生自覺地形成法律意識,守法護法并用法。唯有如此,法律基礎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實效性,并能幫助學生成長,我們一切的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圍繞這一目的來開展。
二、研究教學問題
1.對原有教材體系內容的理解
教材體系緒論部分體現的法律素質的介紹是一個總起,同時也是特別明確法律素質的重要性,在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分三章,每章的培養目的不同,第五章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修養,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權利與義務觀念,增強對憲法的認同感和維護憲法尊嚴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增強法治觀念,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第六章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內涵,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引導大學生形成公民意識,培養大學生養成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提升依法辦事的自覺性。第七章主要是理解個人品德修養的意義,提高個人品德修養的自覺性,依據社會要求,加強道德和法律修養,提高學生總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水平。
圍繞這些教學目標,根絕具體內容的性質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塊的劃分,筆者主要劃分為法治精神模塊、法治理念模塊、三大生活領域法律模塊,從這三大模塊再設置每個模塊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以及需要采取的教學手段。法治精神模塊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法律的起源過程和法律體系的構建,由此順帶介紹法律文化,目的是使學生理解我國法治進程的艱辛并堅定道路和信心。法治理念模塊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對當下社會現實所反映的問題與所倡導的法治理念之間的差距能持科學理性的態度,了解黨和國家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和目的,建立平穩的社會心態。
2.提煉學生關注的問題
根據當下的熱點、重點以及難點問題,根據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打破章節的界限,設置提煉幾個大的模塊,下面再設置若干個小問題,按這一形式重新整合這部分的教學內容。但對于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五花八門,如何進行篩選和整合并最終確立有集中教學資源解決價值的問題難度較大。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可以參考黨中央關于當前大學生面臨的成長環境和問題的論述,找到教學設計的結合點,避免陷在每一個具體和細節的問題上。
3.應對優秀網絡資源的挑戰(慕課)
“MOOCs”,中文譯名“慕課”,是由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在線提供免費的網絡公開課程,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觀看。Coursera與edX、udacity并稱為慕課“三駕馬車”。在慕課的世界里,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就像游戲里的通關設置,只有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不少“上癮”的學生因此津津樂道,“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鐘都不能。”
在這一資源庫里,有眾多的公民教育課和其他類型政治課程,設計的畫面沖擊效果好,教師授課精彩。而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還沒有向這一高地進發,這種形式的課程首先能從其存在和運行的形式吸引學生,其次可以引領新的面對面課堂模式,教師和學生不再像以往的傳統模式那樣教師主講,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簡單地闡釋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
三、創新教學方法(微課背景下)
1.微課的制作
根據上述對慕課的內容,把原有的課程開發成微課的形式是當下的主要趨勢,很多專業類的課程也在緊跟這一趨勢。微課對思政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制作優秀的微課,可重新煥發思政課的魅力,引領更多的學生進步。
將法律基礎教育部分的內容制作成微課具有較大難度,關于法治精神和理念的講解即便是拆分小知識點,要在微課的時長內講明白、講生動難度也較大。目前很多微課是把原有的完整的課堂內容進行拆分,并進行加工和修飾,以保證其完整鏈條。但原有內容的拆分并不能解決知識點短小精悍的問題,有的內容甚至比較冗長。這就需要對教學內容依照微課設計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設置知識點(體系),并進行具體的錄制。錄制過程還需要注意制作技術方面的問題,如何使課程畫面生動精美也是橫跨在眾多老師面前的難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和練習,需要教學管理部門提供技術的培訓指導和協助。
微課的制作不僅是教師團隊的工作,更可以引領學生團隊進行微課的制作達到朋輩教育的目的。學生在制作的過程可同時完成兩個目標,一是可以制作教學設計中由學生完成的自主教育部分,二是可以在微課制作的技術上協助任課教師,避免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技術手段層面而耽誤了內容的提升。
2.學生的課堂引導
在實施微課后,課堂與以往的操作模式大有不同,其更著重強調教師的課堂引導能力,在應對學生獲得大量更新更快信息的前提下,教師的引導需要作更多的準備和梳理,同時在學生發散思考后合理規整內容,合理控制課堂的討論范圍。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從根本上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3.課后的跟蹤交流
微課的普及和開展更強調師生的交流,誠然,微課已能解釋清楚一個具體的知識點,但不是解決知識系統的問題,教師對于學生的發散和整合思考需要更多的引導。微課客觀上達到了一對一的效果,但實質對教師的輔導和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會就某個知識點展開更為詳細和豐富的思考,教師的信息量也必須提高,如何及時在微課的基礎上建立及時和有效的師生溝通機制尤其是問題研究和探討是增強微課開展意義的重要工程。
4.實踐的開展
這里的實踐主要是指學生的實踐,法治教育的實踐多是以學生觀摩和感悟為主,在有限條件和資源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變得尤為重要,在此,筆者認為同樣的運用學生隊伍本身進行覆蓋是解決的辦法之一,親身參與體驗的學生制作實踐教學的視頻資料并進行講解,在實踐嘗試中發現此種方式比直接播放網絡的法制教育資源要更能感染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慶英.實現教材體系轉化,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版),2010(19):122—123.
[2]習徐瑩.教學媒體技術發展推動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4(08).
[3]習褚曉紅,劉成新.芻議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J].教育科學,2007(03):25—26.
(作者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