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收養是指根據法定的條件和程序領養他人子女為自己子女的民事法律行為,有利于兒童的撫養教育、老年人的贍養扶助,對收養人、被收養人以及社會都是有益的。本文從我國兒童收養制度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采取放寬收養條件、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推行試養制度,設置試養期、設立不完全收養制度、健全法律政策等措施完善兒童收養制度。
關鍵詞:兒童收養;收養制度;法律政策
一、我國兒童收養制度的現狀分析
我國每年有十萬多名兒童被遺棄,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發布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指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7.0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5萬人,社會散居孤兒(包括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47.5萬人。流浪的未成年人,因其他原因暫時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間的兒童、貧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見病兒童等困境兒童共約數百萬名[1]。
我國的收養制度自古有之,在封建社會時期,被收養人的權利完全由收養者決定,體現了這種制度背后的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性。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頒布的《婚姻法》中規定:“養父母與養子女互相間的關系,與父母子女關系相同。”但是,并沒有就收養關系的成立、收養程序、效力、解除等問題做專門的規定。直到70年代和90年代又對其內容進行了兩次補充,我國的收養制度才逐步走向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以下簡稱《收養法》)于1991年12月29日頒布,自1992年4月1日起實施。《收養法》規定,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同時也限定了收養者與被收養者的條件。收養應當有利于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遵循平等自愿規律。
二、我國兒童收養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
1.收養主體條件及收養人收養數量受限
我國《收養法》第九條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實際上縮小了收養人的范圍,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參照調查、評估收養家庭條件等,適度擴大收養主體范圍。
2.被收養者范圍的受限
《收養法》把十四周歲以上的其他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除“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和收養繼子女”外排除在被收養的范圍之外。這就無形中導致“愿意收養且有收養能力的家庭無奈止步”。同時,根據2013年人口學家預計,中國漢族失獨家庭未來將達到一千萬,且失獨者年齡大都在50開外,經歷了“老年喪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針對此類家庭,雖然我國現有的政策有規定失獨家庭擁有優先收養兒童的權利,但僅限于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這不符合失獨家庭現狀,此類失獨家庭因年齡、精力等問題,已無法很好的從頭開始撫養未成年人。
3.收養的程序問題及法律缺失
首先,我國收養是采用單一的行政程序,只需到縣級以上民政部門進行收養登記,便可成立收養關系,審查缺乏監督。其次,收養制度中的許多重要內容仍然空白,主要包括:①特殊收養行為。例如,繼父母收養繼子女問題、隔代收養問題、單方送養與單方收養問題、監護人能否收養被監護人問題、可否收養私生子問題等等。由于立法上不明確,在管理實踐中無法可依,可能會引起違法收養行為或不必要糾紛的產生,影響家庭秩序的穩定;②完全收養制度。完全收養制度雖有利于穩定養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之情,卻無法滿足一部分被收養人親生父母的生活和精神需求;③規定收養無效問題。立法規定收養條件和程序目的使收養行為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但對于收養當事人不符合法定條件、收養實質要件上存在違法等情況,《收養法》第31條只針對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遺棄嬰兒和出賣子女的予以處罰進行了規定,但對違反收養條件的應如何處理,收養關系解除之后,如何賠償等問題沒有明確規定。最后,收養審查流于形式,缺乏監督機制。按我國收養法的規定,收養關系依行政程序而成立,收養關系成立的法定程序是收養登記程序,收養登記機關是縣級以上民政部門。目前民政部門對收養的審查往往只限于審查當事人證件是否齊備,提供的書面材料是否符合條件,至于收養目的是否合法,收養合意是否真實,收養家庭是否有利于兒童成長,都不得而知,使收養審查流于形式,且民政部門負責接受收養申請、審查、批準、登記一條龍服務,缺乏監督機制。
4.缺少人文關懷
我國現行收養法定程序中欠缺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的情感積淀環節。從收養實踐看,在收養關系成立之前,收養人往往要與被收養人進行多次接觸后才最終決定是否成立收養關系。但多次接觸并不能解決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的情感認同、心理認同等問題,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也很難相互適應,這將難于避免收養沖突的產生或收養關系的解除,從而使收養關系的建立陷于盲目和被動的境地,不利于收養目的的實現。
三、新時期我們應該如何完善兒童收養制度
1.放寬收養條件
首先,針對因《收養法》中對年齡的規定范圍過窄,被排除在被收養對象之外的十四周歲以上的兒童,特別是在大規模自然災害事故中產生的心理受到嚴重創傷且亟待被收養的十四至十八周歲的又無經濟獨立的兒童,為了進一步保護這一特殊主體的合法權益,建議我國按照國際法公約的規定,進行相關法律修訂,把十四至十八周歲的孩子納入收養的范圍。其次,我國《收養法》規定,喪失父母的孤兒、查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可以被收養,但沒有包括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困境兒童,比如許多孩子的父母因為刑事犯罪在監獄服刑,這些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照顧和關愛,如果監護不力,將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問題。因此建議擴大收養范圍,使這些孩子都受到關愛,得到照顧。最后,根據我國目前龐大的失獨家庭群體及我國社會的特有養老問題,而未成年人無法勝任對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這就需要求助于成年人,所以,有必要將成年人納入到被收養人范圍。因此,基于育幼和養老兩種目的,可相應地將收養形式改為兩種:一為對未成年人的收養;二為對成年人的收養[2]。
2.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
目前,殘疾棄嬰增多的原因中,大部分是由于我國兒童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本人認為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完善:一是建立殘疾兒童特有的醫療保障制度,按照政府負責,社會資助,家庭照顧的形式來建立統一的殘疾兒童醫療保險制度。二是建立殘疾兒童專用基金,保證專款專用,對殘疾兒童家庭給予資金扶持,可借鑒國外先進的法律規定制定基金管理制度。三是以殘聯康復中心為依托,建立兒童康復服務中心[3]。四是通過法律手段構筑殘疾兒童的補貼制度,讓殘疾兒童的醫療和康復享受更多的福利,減輕家庭負擔,讓殘疾兒童盡可能不被遺棄,生活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
3.推行試養制度
為了避免盲目收養,加強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相互了解與心靈契合度,使被收養人更好地融入收養家庭,促進收養關系的穩定,建議設立試養期制度,設置試養期。所謂“試養期”是指收養人在向收養登記機關提交申請后,收養登記機關應該對收養申請進行書面審查。如初步確認收養人符合收養條件后,即可準予收養人和被收養人進入“試收養期”,該期間應為3個月到6個月,收養殘疾兒童的試養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到1年或1年半。在此期間內,收養人和被收養人應連續性地共同生活;收養登記機關應登門走訪,實地考查收養人是否具備收養條件。待“試收養期”屆滿時,如收養人認真履行了撫養之責,且對收養子女不改初衷,收養登記機關可確認該收養人具備收養條件,應予辦理收養登記。否則,可確認其不具備收養條件,不予辦理收養登記。
4.設立不完全收養制度
為了健全收養制度及兼顧當事人的利益,建議設立不完全收養制度,讓養子女與生父母間仍保留一定的權利義務,并不完全喪失親子關系,設立不完全收養制度的意義在于:一是針對那些因自身原因被迫把自己唯一的子女送養給他人的父母來說,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利于兼顧當事人的利益。二是對無子女的老人而言,特別是我國目前數量龐大的失獨家庭,收養成年人較之收養未成年人更具現實意義,成年人有經驗、有能力為老人提供良好的扶助與照料。收養成年人時,如采用不完全收養,既可使老人享有天倫之樂,又可免除成年人被收養后繼續斷絕與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的顧慮和苦惱,以利于收養關系的建立[4]。不完全收養制度設立后,也可敦促其在具有贍養能力時,履行對生父母和養父母的贍養扶助義務,維護善良風俗。
5.完善法律政策
首先,將“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貫穿于殘疾兒童收養法律制度完善的全過程。由于兒童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特別是殘疾兒童,因此,在兒童的收養安置過程中,必須始終把維護被收養兒童的權益放在首位,即堅持“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其次,可通過法院介入程序來打破民政部門的行業壟斷。通過引入法院介入程序,改單一的行政程序為行政程序與司法程序并存。由當事人向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提交收養申請書,由民政部門根據當事人提交的書面材料初步審查當事人是否符合條件,證件是否完備。如果符合條件,則將初審報告與收養申請提交法院審查。法院對收養人的品行、收養目的和動機、健康狀況、經濟來源、家庭情況、撫養教育兒童的能力、收養合意、送養原因等進行調查,作出審查報告。如果當事人通過了審查,法院可將被收養兒童交給收養申請人試養,然后根據試養期調查報告決定是否頒布收養令,自收養令頒布之日起,收養成立。再次,完善殘疾兒童的國內與跨國收養的跟蹤機制。由于我國 《收養法 》 以及《 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和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對殘疾兒童的國內與跨國收養的跟蹤調查程序未作任何規定,不利于保護被收養的中國兒童和防止我國兒童在國際上被販賣或作為其他用途。建議不僅必須在涉外收養立法中要嚴格外國人收養的程序,而且必須建立和健全中國涉外收養的跟蹤調查機制。同樣,對于國內收養的殘疾兒童也必須完善跟蹤調查機制。最后,建立收養無效和撤銷制度。考慮到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被收養人未成年之前,收養人對收養無效和撤銷應予以限制。收養無效和撤銷應當由法院裁決。收養無效的,收養關系自始無效;對收養撤銷的,收養關系自法院判決撤銷之日起無效;對由于成年養子女過錯導致收養關系撤銷的,養子女應補償養父母撫養子女支付的撫養、教育費用,同時應給予精神賠償,必要時向養父母支付生活費用,這樣規范了雙方在收養之后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韓克慶,付媛媛.兒童收養困局怎樣打破[J].決策,2013(21):78—79.
[2]王晨光.兒童收養問題探討——寫在新《收養法》實施一年之際[J].中國民政,2000(07):7.
[3]付 晶.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沈陽市兒童福利院為例[D].沈陽:遼寧大學,2008.
[4]陳云凡.中國兒童福利制度之缺失——四川地震孤殘兒童收養與保護政策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8(12):30—33.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