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對某電廠鍋爐軸流式風機變頻調節改造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獲得了最佳改造方案,有較好經濟效益,可作為燃煤機組節能減排的實施方案之一。
關鍵詞:軸流式風機;變頻調節;節能減排
伴隨著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燃煤電廠的經營成本也越來越高,節能減排成為經營管理的重要方面,其中對效率低的老式風機進行改造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1 風機節能改造原理
1.1 一般運行經濟性
在電廠鍋爐中,若風機處于高出力區域,各種類型風機效率差距較小,風機節流損失較小,接近額定出力,風機均無節流損失。在低出力區域,離心式風機和軸流風機前導葉調節存在較大的節流損失,而軸流式動葉調節幾乎無節流損失,效率相對較高。
1.2 典型風機調節特性
1.2.1 進氣預旋(靜葉)原理。某電廠鍋爐風機采用進氣預旋調節,即將導流器安裝在介質進口處進行調節。導流器有可轉動的導向葉片,氣流經導向葉片進入風機。改變導向葉片角度,可以改變氣流進入風機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導流器使風進入風機前的氣流產生預旋,從而使氣流圓周分速度加大,壓力降低。導向葉片轉動角度越大,風量越小,氣流產生的預旋越強烈,壓力降低越大,所以風機特性曲線越陡直。此種調節方式雖有較高的調節范圍和一定的經濟性,但其結構復雜,且存在沖擊損失,維修費用較高。
1.2.2 變速調節原理。變速調節即改變電動機的轉速,以改變風機的風量的一種調節方式,從空氣動力學理論來講,改變轉速調節是最合理的。變速調節一般通過變頻調節來實現,即改變電動機輸入電流頻率。采用這種調節方式風機無附加功耗,風機所耗功率是根據實際需要而改變,所以更為經濟。
由流體力學可知,風量與轉速的一次方成正比,風壓與轉速的平方成正比,軸功率與轉速的三次方成正比,當風量減少,轉速下降時,其功率降低很多。
1.2.3 雙速電機調節。雙速調節是指利用雙速電機控制風機在高速和低速兩個轉速下切換,可以靠改變電流或電壓來改變轉速,常有交流和直流兩種。在負載較大時啟用高速控制,在負載較小時啟用低速控制,是變頻調節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同之處在于,通過變頻器調節能夠實現風機的連續變轉速控制,在各負荷段均具有節能效果,而雙速電機調節使得風機轉速存在明顯的階躍現象,僅在較低負荷段具有節能效果。
2 改造方案的經濟型比較
對于某電廠300MW機組,吸風機和增壓風機均采用動葉可調軸流式風機,系統布置為兩臺吸風機和一臺增壓風機,為進一步提高三臺風機的總效率,可采取下列三種方案。
方案一:三臺風機全部采用變頻調節。每臺風機采用變頻調節后,在低負荷時均具有一定的節能效果,但初始投資較大,變頻裝置維護和更換的費用也較大。
方案二:兩臺吸風機變頻調節,增壓風機不變。考慮到脫硫系統阻力變化幅度較小,增壓風機變頻經濟性有限,不采用變頻調節,僅對吸風機采用變頻調節。
方案三:一臺吸風機變頻調節,另一臺吸風機和增壓風機不變。一臺吸風機長期處于高效區運行,承擔“基本出力”,另一臺吸風機按照變頻調節方式運行,根據機組負荷調節電機轉速進而改變吸風機工作點,共同滿足鍋爐的安全運行要求。
相對于離心式風機和靜葉可調式風機來說,軸流動葉可調式風機在調節過程中動葉與氣流入口的切角相對較小,因此其氣流的流動阻力較小,葉片做功損失較小,而變頻調節過程中氣流與葉片之間幾乎無沖擊損失,因此在運行過程中,變頻調節風機相對于軸流式風機仍有一定的效率優勢。軸流式動葉可調風機與采用變頻裝置后軸流式風機性能曲線如圖1所示,由圖可知,根據變頻后性能曲線,在機組相同的負荷下,風機工作點將略有上移,從70%~80%效率區進入>80%效率區,風機效率有所提高。
根據軸流式風機的性能曲線和變頻前后性能的模擬分析,對該吸風機進行推測計算,得到變頻前后軸流式風機效率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
根據上述分析計算,對三種方案的經濟性進行計算對比。以該機組為例,假設條件有:全年運行小時數7200小時,負荷率70%,廠用電費用0.4元/千瓦時,變頻改造費用200萬元/臺,計算期為5年,鍋爐及脫硫系統正常運轉,相對于現有運行方式,各改造方案的經濟性比較見表1。
從表1中的分析結果可看到,相對于兩臺吸風機一臺增壓風機(軸流式動葉可調)的典型配置,方案一和方案二都存在初始投資過大、效益不明顯、投資回收時間長等缺點,方案三節約電量較大,經濟效益較高,可以作為現有風機系統改造的可行性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三中一臺吸風機承擔基本出力,接近風機的BMCR工況點,另一臺吸風機承擔出力較小,必然導致鍋爐尾部煙道兩側存在流量不均的現象,可能引起兩側空預器一次風溫差異較大,除塵器兩側除塵負載相差較大,尾部受熱面局部存在熱偏差等問題,因此在實踐中仍需要結合一次風系統、除塵系統和受熱面的實際布置和設備特性來克服上述困難。
參考文獻
[1]徐志強.火電廠300MW機組引風機變頻改造[J].能源研究與利用,2008,1:47-48.
[2]吳劍恒.電站鍋爐風機的節能改造工程[J].電力需求側管理,200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