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新一輪的醫療制度的改革,醫院的醫療技術和藥學服務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該文探討了現代醫院要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地加強醫院的管理模式,提高醫院的藥學服務質量和品質,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
關鍵詞:規劃管理 醫院管理 醫院醫藥學
中圖分類號:X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92-01
根據衛生部頒發的有關醫學衛生各項管理制度,醫院在建設現代化藥學服務系統的同時,需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完善。
1 積極開展藥學科研與服務工作
1.1 開展處方藥的科研工作
針對處方藥進行科研分析,清楚的掌握醫院在針對不同病人時所用藥的劑量,了解用藥的動態信息,不同醫院不同時期對于藥物所使用的差別,并且了解患者同種藥物不同廠商價格的藥物的效果,判斷藥物使用的合理性。這樣可以推列出相關藥物的特性,或者是藥物的經濟與療效。從節約衛生資源以及藥物使用經濟效益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評估。
1.2 開展藥學制劑的科研活動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講,醫院藥劑科應發揮出自身的水平,而這點只有在臨床實驗中才能得到認證,在市場中則不能,因此這種制劑研究只能在臨床開展和實施,以臨床的藥學為基礎進行科研探究。從熟知的藥學中分析出有效成分進行特定研究,改變配方,進行新的配置。再度進行研究,開發出新的藥物。
2 構建新的醫院醫學服務管理體系
(1)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正是市場效益,將服務與質量引入到市場競爭中,妥善的進行經營管理,掌握經濟效益,射虎服務以及團隊帶來的效益。培養個人以及團隊的競爭意識。
(2)從本質上認清醫院的醫藥學本質的觀念就是:實驗臨床,服務患者。在此同時也要加大對藥師能力的要求,要求藥師能夠擁有高超的技能,面對臨床的實驗和研究做出一定的判斷,對藥理知識,病理知識以及醫療設備一期都能夠熟悉并且熟練掌握。
我國的現代化醫院藥學工作職能有所轉變,因此在進行最終目標考核時需要建立現代化的醫院藥學的硬件系統,并且建立新型的服務系統,以及后期的保障系統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在科學合理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審核。對于崗位的職責需要按照一定的貢獻或者是薪水進行合理分配。醫院在藥學人員培養以及人才引進方面需要重視人員的綜合素質。因此在進行人員培養的過程中要開展進修培訓。更加全面的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和熱情。
3 提高臨床藥學的服務質量
(1)提供核心服務。
藥學服務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將合適的藥物提供給需要的患者,為他們提供一個更為直接,更可靠的與藥物有聯系的服務,保障藥物的質量效果,以及藥物自身的安全性和后期的經濟效益。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做到下面這幾點:一要清楚的了解患者所咨詢問題,要服務的內容,要給予正確黨的回答,真正的解決藥物的服務問題。二要根據患者的需求以及患者自身特點推薦適合的藥物。不同的患者對于藥物的需求不同,同一種藥物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服用劑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對不同的人群時,要準確的掌握住他們所適合的用藥劑量。三要向患者介紹清楚藥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針對不同的藥物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使用特點。都需要進行詳細的解釋,避免患者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盲目用藥。對患者的人身健康造成傷害也損害了自身利益。
(2)以良好的態度為患者服務。
目前我國的醫院設施相對比較先進,給患者病人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滿足了患者諸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藥品專賣店進行售藥時要配備一定的醫用專用儀器,比如體重計,老人專用血壓測量儀,免費給他們提供健康測試。為了方便一些老人的需求,配設放大鏡或者是老花鏡,飲水器等等,這種方便他人的設施設備能夠有效的促使患者支持醫藥學服務的開展。另一方面,醫藥人員也需要擁有一定的臨床知識以及相關的藥物學經濟理念,針對心里醫藥學以及藥物流行病學也要有所了解,另外還要具備一定的醫藥學職業道德以及法律知識,在儀容儀表上滿足醫生的規范,達到服務標準,積極的為大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服務環境,使患者在進行醫治的同時,減少陌生冰冷感,能夠感受到貼心的服務。
(3)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優化藥學服務。
對于常來的患者建立一個有效的長期的醫藥專用袋,可以將患者的家庭,病史,家庭疾病史,以及自身所存在的不良絲毫,心理以及精神的狀態進行一個詳細的記錄,針對曾用過的藥物,計量以及種類都需要進行細致的記錄,以增加客戶對該藥店的信任度。這種方式直接提高了醫藥學的服務水平,間接的維護住了顧主之間的關系,健全的制藥制度,對客戶進行長期的回訪,咨詢和作出詳細解答,不僅可以加深聯系也能夠建立一定的友誼,及時的了解藥物的療效,針對不良反應及時的作出對策進行有效的解決。進行上級匯報工作。
參考文獻
[1]周舞.創新醫院管理模式提高醫院工作效率[J].中國醫藥導報,2011(7):125-126.
[2]王麗萍.醫院藥學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國執業藥師,2011(5):30-31.
[3]蔣亞萍.加強醫院藥學管理創新醫院藥學服務[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