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醫學院校大學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之一,必須積極弘揚法治精神,堅持法治原則,讓法律成為醫學院校學生內心真正的信仰。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法治信仰越來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培育學生的法治信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應有之義。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拓寬醫學院校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途徑,積極培育學生的法治信仰,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并逐步外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醫學院校 法治信仰 培育 初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12-02
現階段,“法治”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民信仰法治、遵守法律是重要的基礎。依法治國的根本在于讓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讓法治文化匯入社會文化,真正樹立起全民的法治信仰。醫學院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積極樹立法治信仰,傳承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
1 當代醫學院校學生法治信仰及法律素養教育現狀分析
法治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從內心產生對法的信服和尊重,并自愿以之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加以服從。法治信仰是兩方面的統一體:一方面是主體以堅定的信念為前提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則下活動。
隨著依法治國的推進,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從上到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對法律的共識,讓社會公眾把頒布的法律奉為至高無上的行為規范,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準則。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接班人必須樹立法治信仰,他們法治信仰的生成與否直接關系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成敗。但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法治信仰缺失的現象。近年來,發生在大學校園的違法犯罪事件層出不窮。從案發頻率上看,有不斷攀升的趨勢。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轟動全國,2010年藥家鑫交通肇事殺人事件,2013年4月,復旦大學投毒事件更是全國震驚。這些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也引發更多人關注、思考,法治信仰的缺失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主要體現在法律規范信仰的缺失。法律規范信仰是指主體對法律本身公正性的確信無疑并力求踐行的一種信念,是法律公信力的體現。然而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信仰卻日漸低落,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大學生對法律的不信任、不尊重、不服從使得大學生對法律漠視,踐踏。缺乏對法律規范的信仰導致部分大學生以身試法,害人性命,引發大學校園一系列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大學生自身不信仰法律,很難讓他們在社會上去做法治信仰的傳播者和倡導者。
醫學院校學生的法治信仰培育離不開法律素養教育。隨著我國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在醫療法規日趨完善的境況下,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漸成為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和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醫學生醫學法律素質教育水平已不能適應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的發展的需要,醫學生法治信仰缺失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素養教育和法治信仰培育機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導致的。因此醫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治信仰應成為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1.1 醫學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不足
目前,絕大部分醫學院校只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涉及到法律課教學,而且課時數太少,無法滿足實際法律教學需要。因為使用的是統編教材,因而教材缺乏醫療衛生事業法律的針對性,學生感覺所學法律知識與自己的專業聯系不上。因此制約了法律課程的建設,影響了醫學生專業法律知識的教育。同時,由于醫學院校專業性強,學生一般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加上醫學院校課程門數和內容偏多,客觀上造成醫學生無暇顧及醫學外的學科,對非醫學學科的學習處于被動應付的局面。
1.2 醫學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缺乏實踐教學
醫學涉及的法律知識主要集中在衛生法規中,其內容涉及生物醫藥、人文、倫理、道德等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衛生法規》作為必修課開設,但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理論灌輸的模式上。教師缺乏相關的司法實踐經驗,不能把法律教學與法律實踐相結合。盡管有些醫學院校也開展諸如“模擬法庭”之類的實踐教學,但大多數院校教學時多照本宣科,“一言堂”,從頭講到尾,教學缺乏師生互動,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趣味性。
1.3 醫學院校缺乏復合型法學教師
衛生法是一門醫學與法學交叉學科,任課教師要具備相應的醫學知識,還要有相關的法律知識。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衛生法規》教學是由不懂醫學的法學教師承擔。部分不懂醫學的法學教師對涉及的醫學知識難以科學認識,從而影響對案例的判斷分析,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培養具有醫學和法學復合知識結構的師資力量。
2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法治信仰缺失的社會背景分析
2.1 我國傳統文化對高校學生法治信仰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就有“法者,治之具也”的說法。這種說法直接把法律當做實現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教科書中對法律的定義就是“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調節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手段”。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皇權在中國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一言九鼎、金科玉律。“特權思想”在今天仍有市場,在“特權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的“官二代、富二代”,阻礙了社會發展,擾亂了法治進程,直接阻礙了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產生及培育。
2.2 當前我國的法治大環境對高校學生法治信仰的影響
第一、我國正處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完備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形成的過程中。對法治信仰的主體而言,良法的存在是法治信仰的基礎。公認的良法應該是公正、具有可操作性的規范體系,能夠使社會秩序走向和諧。如果高校學生對諸多的法律較為陌生的話,法治信仰就無從談起。雖然大學生在知識水平、理解能力上優于普通公眾,但是對于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來說,其法律知識體系必然不完整。
第二、當前我國的執法不嚴現象影響法律效力的實現,也影響了高校學生的法治信仰。執法者的執法素質,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公信力及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行政人員執法活動中“亂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干擾執法,越權執法,濫施處罰,以罰代法,以罰代刑,徇私枉法,貪贓枉法,不履行法律職責”等違法現象仍存在,損害了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眾對國家法律的信任,影響了高校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
3 醫學院校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策略
3.1 醫學院校學生必須加強法律修養,培養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以法律為準繩,善于運用法治方式保護和實現自己的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失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識。“崇理重情”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但在現實生活中,當“理”與“情”發生沖突時,“情”還是起著主導的作用的。因此,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高揚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載體積極培育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以滿足學生未來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需要。
3.2 醫學院校要不斷改進法律素養教育和法治信仰培育的方式、方法
醫學院校要積極探索高效的法律教育教學模式,推動醫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把法治信仰由理念化作行動;在醫學院校開展普及法律知識的競賽,提高學生法律素養;定期邀請律師到校講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法律問題,開辦法律知識講座,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傳承法律精神,讓法律價值深入人心;通過讓學生參與學校的法律實踐活動培養法治信仰,使大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自覺運用法律和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法治精神應該在校園中得到倡導,當代大學應該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尊重法律,切實維護法律權威,做法律精神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3.3 醫學院校要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思政課教師要帶頭信仰法治
專業的法學教師及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法律素養及法治信仰的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法治信仰的培養。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及衛生法等專業法學教師必須嚴格執行并帶頭遵守法律。如果教師都不能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能認真守法,那么憑什么讓學生相信法律、信仰法治,憑什么讓學生認為守法有利、違法有害呢?
此外,還要大力宣傳培育法治信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就形同虛設”。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的這句名言切中要害地講出了法治信仰的至關重要。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自己進行法治思維實踐的同時必須積極去宣傳培育法治信仰。不僅要做到自己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而且要通過各種渠道引導全體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參考文獻
[1]張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王權海.論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與培養[J].群文天地,2011(12):231-232.
[3]劉麗琳.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與法制教育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4]姜敏.我國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2.
[5]賀佐成.大學法治教育的問題與建議[J].行政與法,2004(10):56-58.
[6]宋立娥,江淑麗.淺談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4(11):47.
[7]解根法.高校法治教育亟需加強[J].中國高等教育,2002(18):41-42.
[8]黃微.提升法治教育—— 關于改革高等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一)[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4):40-44.
[9]舒華.高校學生法治教育之我見[J].吉林教育科學,2001(4):74-75.
[10]張寶成.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