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廣東省乒乓球文化中的技術打法與培養制度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研究,發現:1)廣東省乒乓球后備人才培養制度文化的創業期吸收香港籍運動員作為廣東省運動員,優秀球員眾多;傳承期已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制度,培養對象是本土球員,但優秀人數減少;發展期以三種培養體制文化并存,在繼承傳統的培養體制文化外,還加以了創新與發展;2) 廣東省乒乓球技術打法文化的創業期打法以橫直拍快攻、直橫拍削球為主;傳承期以直拍快攻和橫拍弧快類為主;發展期以直、橫拍弧圈類為主。
關鍵詞:廣東省 乒乓球 文化 演進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000-00
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現實與抽象的結晶,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空前重要的地位。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03—2010年)》,提出建設文化大省。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1]乒乓球文化是指乒乓球運動的參與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乒乓球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反映了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誕生、演進和成熟的系列財富。[2]
廣東的乒乓球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乒乓球隊第一任教練梁焯輝;中國人首次在大賽中擊敗世界冠軍姜永寧;中國我國第一位世界冠軍容國團等,為我國乃至世界的乒乓球運動留下了豐富的乒乓球文化,但在當今的現代化進程中,廣東乒乓球文化,被人們淡忘,重視競技乒乓球運動的成績,忽略了對乒乓球文化的傳承,造成競技乒乓球運動成績與乒乓球文化的嚴重失衡,不利于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因此,本文通過對廣東乒乓球文化的物質文化中的技術打法文化、制度文化中人才培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創新歷程進行梳理;為推動我省乒乓球事業可持續發展;完善我省乒乓球文化理論體系;我省乒乓球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更好地弘揚廣東精神,提供理論依據。
1 廣東省乒乓球技術打法文化的演進與發展
1.1 創業期技術打法文化
乒乓球運動是英國人發明的運動。20世紀30-40年代,乒乓球技術作為一種娛樂性活動從兩個渠道傳入中國,一是經日本引入上海等中國的大城市;二是經由香港傳入內地。[3]因此,當時的打法以日本的直拍快攻類打法和歐洲的削球類打法為主。從當時的技術打法看到,雖然當時中國還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但廣東省乒乓球運動的打法類型已經是很豐富。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廣東省屬沿海城市,毗鄰港澳,與海外溝通聯系密切,容易接觸與接納新鮮事物;在日本人還沒有發明弧圈球以前,削球類與快攻類打法是當時的先進打法。
1.2 傳承期技術打法文化
由于受到50、60年代運動員卓越的運動成績影響,乒乓球運動員紛紛選用的是直拍快攻打法。70-80年代,廣東省也培養了一大批繼承直拍快攻打法的運動員,江嘉良是當時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技術特點是加強了發球搶攻技戰術、細膩的臺內短球、反手推擋能力、
反手攻能力。說明,經過乒乓球前輩的創業階段,中國傳統的直拍快攻打法以總結出一系列的實戰與理論經驗,在技術上得到改良與創新。同時已對橫拍打法有所培養,林志剛不僅是左手橫握球拍的運動員,技術特點是把直拍的技術特點用到橫拍當中,同樣具備優質的前三板技術、落點刁鉆、頭腦清晰、敏捷特點,進入國家隊后,將反面膠皮改為防弧膠皮,增強了反手位的技術變化。
1.3 發展期技術打法文化
00-10年代的李靜、高禮澤、馬琳在繼承直拍打法的同時,發展成世界先進的直拍反膠弧圈類打法,特點是既具備直拍手腕靈活、又具有正手較強的弧圈球攻擊力,特別在直拍橫打的出現后,改進了直拍打法反手較弱的特點;劉國棟、劉詩雯和樊振東是目前世界公認最優秀的打法之一的橫拍弧圈類打法,經歐洲運動員在短路球技術和發球技術的改進后,以正反手犀利的進攻能力與無明顯漏洞的特點,現已成為目前技術打法的發展趨勢。
2 廣東省乒乓球運動人才培養制度文化
2.1 創業期廣東省乒乓球優秀運動員情況分析
在歷史上,在當時百姓心中,香港是屬于廣東的一部分,梁焯輝生于廣州,但成名與香港;廣東組隊到外省參賽,有時也會吸收香港選手加入廣東隊。1952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姜永寧特意從香港到廣東參加乒乓球選拔賽。最后,姜永寧和馮國浩兩名廣東隊運動員,分別奪得冠、亞軍,也為中國第一批乒乓球隊隊員奠定基礎。由于當時廣州乒壇非常活躍,其中包括后來成為國家乒乓球隊的主力隊員,莊家富、胡柄權等;容國團看到了姜永寧從香港來到廣州,為廣東參加比賽,隨后進入國家隊,有利于乒乓球事業發展,因此,1957年11月,容國團回到大陸,來到廣州體育學院訓練,之后進入國家乒乓球隊。廣東乒乓球運動的創業期,為我國乒乓球運動培養了有一大批優秀的教練員與運動員,為我國乒乓球事業的長盛不衰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傳承期廣東省乒乓球運動人才培養制度文化
江嘉良和林志剛是80-90年代廣東乒乓球運動的代表人物。江嘉良是出生于廣東省中山市,小學時由中山市的教練培養,輸送至廣東省體校,后進入廣東省專業隊,再進入國家隊的運動員;林志剛出生于廣州,小學時由廣州市的教練培養,輸送至廣州市體校,后進入廣東省專業隊,再進入國家隊的運動員。說明,這兩名優秀運動員的培養路徑是由小學-業余體校(半天上文化課,半天訓練)-省專業隊(大部分時間專業訓練)-國家隊,這種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體制。但由于這種體制模式,局限了運動員文化素養的提高,減弱了家長對小孩練習乒乓球運動的熱情,因此,廣東省優秀運動員傳承期與創業期比較,優秀運動員大幅減少,乒乓球運動對于全國乒乓球運動水平來講,整體水平有所下降。
2.3 發展期廣東省乒乓球運動人才培養體制文化
李靜、高禮澤是00-10年代本土球員的杰出代表人物,由傳統體制模式培養,從小學到市隊,再進入廣東省乒乓球隊的運動員,當時是廣東隊的主力隊員,在國家隊訓練一段時間后,沒有作為主力隊員進行培養,后被香港隊教練相中,入籍香港,成為香港乒乓球隊的主力隊員,后為香港獲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雙打亞軍;馬琳、劉國棟原來是廣東省外的運動員,后被吸收到汕頭市乒乓球學校訓練,再進入廣東省乒乓球隊,最后進入國家隊。
劉詩雯、樊振東是廣州市乒乓球運動員當中年輕的杰出代表人物。由王楠的教練,在遼寧挖掘了年輕的劉詩雯,然后引進到廣州體校訓練,然后進入省隊,再進入國家隊訓練;樊振東是廣州出生廣州培養的本土球員,是我國乒乓球隊的新興力量,在全運會中,相繼擊敗世界冠軍張繼科、許昕等優秀運動員,獲得第十二屆全運會乒乓球賽男單第二名,是目前中國乒乓球隊的重點培養對象之一。
3 結論
廣東省乒乓球后備人才培養制度文化的創業期已有省港兩地交流密切,吸收香港籍運動員作為廣東省運動員,優秀球員眾多;傳承期已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制度,培養對象是本土球員,但優秀人數減少;發展期既有廣東籍運動員入籍香港,拓寬了廣東省優秀運動員的展現平臺;還有吸收外省運動員,在本地加以培養;還加強了本土球員的培養,以三種培養體制文化并存,在繼承傳統的培養體制文化外,還加以了創新與發展。
廣東省乒乓球技術打法文化的創業期打法以橫直拍快攻、直橫拍削球為主;傳承期以直拍快攻和橫拍弧快類為主;發展期以直、橫拍弧圈類為主。
參考文獻
[1] 于可紅,謝翔.夏思永體育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朱洪生.乒乓球文化的演技和發展趨勢[J].長江大學學報,2011,8(5):122-124.
[3] 唐建軍.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技術文化分析[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25(7):79-83.
[4] 林少紅.讓“廣東精神”引領幸福廣東建設[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8(3):5-7.
[5] 譚沃森.卓越輝煌:中國乒壇元勛梁焯輝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90-110.
[6] 姜濤.乒乓球教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