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最新融資方式中的一種,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已經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自身融資困難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已有29個不同省市的試點單位在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但鑒于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的獨特性,這一融資模式在我國進展得卻并不十分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該文通過探討這一新型融資方式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針對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力圖可以幫助全國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知識產權改善融資難的現狀,也為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式尋找發展前景,讓知識產權市場換發新活力。
關鍵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相關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202-02
在當代,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已經將世界經濟帶入知識化時代,根本性的變化正發生在全球經濟的增長方式中,在經濟增長中,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經濟發展中,知識也在向著支配地位發展。此外,中小企業這一經濟主體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和協調運行的基礎性力量。在這一背景下,科技型企業在創新之余要能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法律法規保護自身知識產權。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可以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融資,解決企業自身融資難的問題。
1 國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發展現狀
當前,國內不少大中城市已經開始進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試點,目前有29個地區可以在進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的同時受到國家財政策的扶持。盡管如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我國進展得卻并不十分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就如,在1996—200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記錄在案的質押專利一共有470件,也就是每年30多家;在2008—2011年,這個數字變成了平均925件。直至近幾年,狀況才逐漸好轉。
從整體來說,國內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運作模式,主要代表是北京、上海浦東、武漢三種模式。北京模式是直接質押融資模式;浦東模式是間接質押模式;武漢模式則是在北京和浦東兩種模式基礎上借鑒推出了混合模式。
表1是國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三種典型模式的比較分析。
2 國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存在的問題
2.1 關于觀念
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意識并不是很強,這種新興的融資方式也仍處于起步階段,雖因其重要性與發展前景而走入國人的視線,但就其本身而言仍難被廣泛認可,或者說這種融資方式興起的時機還不夠成熟。
而中小企業要采用知識產權質押進行融資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但很多中小企業仍忽視自身的知識產權的建設,不注重開發、挖掘知識產權,限制了自身的發展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整體進程的推進。此外,由于中小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投資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開發能力、申請到的技術含量高的專利較少、核心競爭力較弱。因此,要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進程就必須要加強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建設,強化國人的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
2.2 關于立法
知識產權的質押同時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操作性,其經濟效用可以被充分開發,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給科技型中小企業,并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潛在發展空間。但在這個融資過程中,因為知識產權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質性、時間性和地域性,它的法律特征以及實際經濟效用應該如何應用都與傳統的動產、不動產擔保物存在明顯差異。獲得知識產權之后,在其權利存續時間范圍內內,仍有很大可能受到潛在挑戰和威脅,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外部的環境發生了改變而發生某種動態性改變。因而一旦在沒有法律保證的情況下,遇到了例如商標權到期后未能及時續期,取得知識產權之后被其他人提出異議被撤銷等情況,質押物就會失去其質押擔保的價值。另外,進行融資的質押物,即使已經順利通過金融機構完整嚴密的知識產權核查,并且確認該企業確實擁有該項專利權,且該項專利權也是依法申請注冊、并仍在有效期間之內,在質押物存續期間,貸款企業也不可能預知或者說沒有任何辦法保證該項現在有效的產權不會在將來因為受到某人挑戰而失去擁有權。這種存在法律上的現實效果,毫無疑問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很大的阻礙。
我國現行的諸多相關法律雖已對權利質押的法律地位給予了肯定,也對知識產權的質押過程做出了相應規定,但是在如何保證知識產權質押物在外界環境改變之后繼續充當質押物或何種情況下該質押物失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嚴重的法律漏洞。
2.3 關于風險
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其不可預見的風險。在這里,我們所說的風險主要是關于評估和處置知識產權時產生的風險。
第一,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但在我國,到目前,仍沒有一個十分完善的知識產權評估制度出現,因此不僅難以精確衡量承擔質押的知識產權的價值,更不能確定在不可預知的將來該知識產權的會不會發生價值變化。而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對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的差異不僅存在于方法上,也存在于其產品市場上。例如,我們在對知識產權自身的價值進行評估的同時,還應該對此項產權的應用、推廣等可預計的經濟價值進行評估。而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到如今都未能標準化、規范化,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等知識產權的財產價值評估的隨意性強,尚未出現科學可靠的評價機制等等眾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都會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評估帶來風險。
第二,開辟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這一新興渠道,一是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繁榮,為其提供資金以擴大規模,擺脫困境;二是有利于質權人,當債務人難以履行債務時,質權人便可通過處置被質押的知識產權來降低甚至是抵消其損失。但是,以目前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發展狀況,如果企業因經營困難而難以無力償還債務等情況出現時,處置被質押的知識產權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如果企業通過質押傳統的有形實物資產進行融資,在陷入困境而無力償還債務時,質權人可以通過拍賣、租賃、轉讓有形實物資產等方式及時收回資金,挽回損失。然而要使流動性較差、價值浮動性較強的知識產權被認可,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產權的交易市場,使其能夠及時變現。如果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不夠公開、完善,那么被質押的知識產權的處置就難以進行,而難以將被質押的知識產權變現會使得質權人在獲得知識產權的擁有權的情況下仍無法挽回損失,如此一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這一方式就難以普及。
此外,在現階段,國內被質押知識產權處置的變現難度較大主要是由產權意識不強,知識產權轉讓市場不夠公開完善,交易信息相對封閉、透明度不高導致。還有評估和轉讓知識產權的程序復雜嚴格,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得被質押的知識產權的處置成本過高。這些也是金融機構不愿意接受這種融資方式的重要原因。
3 針對國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存在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
3.1 增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觀念
企業想要在現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生存,不僅要具備土地、資本等硬性條件,更要具備技術、人才等軟性條件,知識在經濟增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因此,若想使企業在知識化的經濟發展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強化自身知識產權意識,加強自身知識產權建設。當前,中小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知識產權建設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建立專門機構,加大開發、積累、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力度,充分挖掘可開發的知識產權;其次,充分利用知識產權資源,注重自身的知識產權戰略建設。時刻關注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在知識產權建設中實現對信息的搜集、整合、處理的一體化進程;再次,加大知識產權信息的開發力度、加強研究和利用企業的相關競爭情報,有效地推進企業技術開發活動的開展,使我國中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逐漸增加;最后,指派專業人員對企業的知識產權開發和自主創新等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對知識產權相關工作人員實施激勵機制,使得國家、項目的完成企業與實施單位之間的產權關系清晰明確。
加強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與競爭力,更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3.2 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相關法律
目前,國內知識產權質押仍缺乏法律保障,如:鄰接權、商號權、原產地標記權、商業秘密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要開辟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新渠道使其快速全面地發展起來,政府就必須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建立與知識產權流轉相匹配的管理機制,具體來說,修訂完善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對知識產權的抵押、擔保、質押等做出明確規定,為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操作提供法律依據。
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加強監管,使得知識產權質押的風險逐步減小。在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這種新興融資方式相匹配的機制的建立過程中,銀監部門、金融機構及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嚴格監管,有效控制質押知識產權和發放貸款過程中的風險。
3.3 降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
為了降低或從根本上杜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的評估風險與處置風險,需要政府、金融機構、評估機構、擔保機構以及企業自身等幾方面人員共同作出努力。
一方面,金融機構在放貸之前應該進行科學地評估和預測被質押的知識產權的價值,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和預測體系,旨在減少和防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的價值變化的風險。為了使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價值變化的風險降低,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建立專門的評估小組,組成由商標、專利、著作權領域的專家學者、各行業或商業界代表,資產評估師、律師、會計師及相關管理機構參加的評估組進行評估;二是要在評估小組的基礎上建立相關制度,如:由評估人員產生的過錯而造成損失的應由其承擔相關責任,情節嚴重且構成犯罪者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在中小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進行融資的過程中,當企業陷入困境而無法按時償還債務時,金融機構就可以通過處置被質押的知識產權減少其損失。但是怎樣將被質押的知識產權變現?在變現時其價值如何衡量?是否能足額變現?誰來對此種知識產權交易負責?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降低這種處置上的風險就應該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公平的知識產權交易機制。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多很不成熟,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發展不適應,遠遠不能滿足知識產權交易的要求。因此,建立由政府保障的、公開的、透明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是降低處置風險的首要任務。
此外,保險機構也應在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扮演重要角色。當被質押的知識產權不能變現的情況下,可以由保險機構根據投保金額及其相關的合同約定給予相應的賠償。同時對于這種處置的被質押的知識產權的購買者,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如在一定年限內減免賦稅等,促進處置的被質押的知識產權的成交,降低知識產權的處置風險。
參考文獻
[1]歐曉文.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探究—— 基于北京、上海浦東、武漢模式的比較[J].現代產業經濟,2013(7):60-64.
[2]王鑫,李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3):53-56.
[3]李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與對策[J].商業會計,2012(12):96-98.
[4]馮曉青.我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其完善對策研究[J].河北法學,2012(12): 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