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水資源安全問題日益為各國所重視,而且逐漸變成了全球性的問題,水資源的安全問題正在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生態、社會造成影響。同樣,我國的水資源安全情況也是令人擔憂,以陜西省為例,從近期的相關調查結果來看,盡管陜西省相關主管部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治理,但是水資源安全的威脅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水資源安全問題的解決若不給與足夠的重視,將會在不久的未來演變成全部資源問題中最嚴重的一項,并且具有不可逆轉性,將會直接影響到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區域性;水資源安全;問題
前言
水資源安全(Water Security)問題已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已經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如不能及時進行解決,將會大大影響全球的可持續性發展。它已成為影響21世紀資源環境安全的首要問題。我國水資源安全狀況也很不樂觀,水資源問題已經造成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點。地處黃土高原的陜西省就面臨水資源安全的威脅,可以將陜西省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客觀的概括為“水少,水臟”。“水少”,不僅僅是絕對水量的少,還包括水資源分布及降水分布不均。“水臟”,也不是單一的水質差,而是污染的嚴重程度。文章基于陜西省的水資源安全的形勢,結合相關基本理論的研究,較為全面地分析陜西省的水資源安全的現狀,對主要影響陜西省得水資源安全的相關因素進行分類,指出具有區域分布不均的水資源特點,提出不同因素對水資源安全的影響機理,理性的探討了保障水資源安全的有效機制。
1 水資源安全基本理論
水資源安全的定義是在水安全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聯合國相關組織這樣定義水安全:一個地區(或國家)可承受的涉水災害及水資源能夠有效利用,形成經濟社會的可靠發展。水資源安全的實質是水資源供給能否滿足合理的水資源需求,但實際上又涉及社會安全、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多個層面。為了形成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確保其經濟用水和生態用水都得到滿足。水資源的經濟安全重點是對水資源的供給上能夠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將其細化就包含了如下兩個方面要求:一是能夠提供的水體質量和數量上滿足要求,二是供水價格要適中。而對于水資源生態安全就是對整個生態系統而言,基本的用水量必須得到滿足。
2 陜西省的區域性水資源安全現狀
衡量水資源安全,不能單單從數量上看是否能滿足人們需求,還必須對其質量進行要求,使其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生產生活要求,不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研究水資源安全時,就必須重點對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這兩個方面重點控制,不能單一發展或是單一控制任何一方。
陜西省的區域性水資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陜北水資源總量為48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1%。陜南水資源總量為315億立方米,占全省的71%。這種水資源的地域性分布不均導致了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區域性缺水情況已經影響到了區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陜西省各級政府對此也給與高度重視。造成陜西省區域性水資源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還包括,省內各地還在無序的進行開采,這就造成了多個城市的無淺表地下水可用,只能開采深層的地下水。西安市城區近郊由于地下水開采量曾超出允許開采量的近20倍,多地地面沉降量超過50毫米。對于水質污染而造成的水資源安全則比過度開采還要更值得我們重視,水污染所造成的水資源安全威脅會直接造成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條件的改變。陜西多數河流處于機型污染狀態,包括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等指數嚴重超標。
3 水資源安全背后的隱患
水資源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安全性的構成要素,從多方面還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構成威脅,如此以來,可以根據影響情況劃分為水資源經濟安全、水資源社會安全和水資源生態安全。
水資源經濟安全是指國家或是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選擇性不包含水資源因素,不因其而改變,可以按其社會發展意愿而自由發展。水資源的安全狀況決定著投資意向,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前景,在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資源社會安全是指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或地區,因為水資源的不可逆轉的短缺,造成社會穩定性的變化,甚至為了爭奪有限的水資源而出現動亂,地區或是國家間的糾紛,嚴重的還會爆發戰爭,例如巴以和談,遲遲沒有進展,不僅僅是耶路撒冷歸屬,以及國家邊界的問題,重點還有關于約旦河的水資源管理、水資源分配等圍繞著水資源而出現的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水資源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生態系統能夠不因水資源問題而惡化,保持地區性的生態環境完整和可持續發展。為了全人類的生存空間的完整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就要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使其能夠的保值或是增值,讓水資源在可控的狀態下能夠達到滿足配比的要求。
4 陜西省的水資源安全保障機制
水資源安全保障機制主要由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儲備機制和水資源安全預警機制三部分構成,對于水資源安全的探討必須要圍繞這三個重點方面來論述,也是對水資源安全的事前事中事后多個階段進行管理。
水資源管理制度主要有兩種:供給管理制度和需求管理制度。建立這兩種制度的初衷就是將水資源供給和需求這兩個容易產生矛盾的因素進行均衡,無論是供給,還是需求都是要在水資源的數量上有所管理,既要滿足,還要不能無序,各自的側重點都要給予考慮。陜西省一直采用的是水資源供給的管理制度,這種管理制度的弊端是沒有明晰的產權、管理上無章可循。而需求管理制度則是將水資源等同于其他資源,使用市場手段,按照經濟運行的普遍原理來提升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效率,此種管理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提高用戶的節水意識將用水需求理性的調整。陜西省現在已經在試點推行了水資源安全預警制度。當省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由于自然和社會的因素引起的重大水資源不安全情況時,對其進行預期性評價,并且由政府應急辦和水務管理部門向社會進行預警,警示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水資源安全危機,并給出相應的級別劃分。陜西省已經建立的安全預警體系包含了較為細致的觀測工作,由監測部門對省內主要的可使用水源的數量、質量進行動態的跟蹤,形成連續的記錄,并通過統計學手段預測到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從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管理制度和水資源儲備體系等方面建立相關的預警指標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水資源安全分析管理、預警、聯動的動態系統使得安全預警系統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保機護航。
5 結束語
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的發展,陜西省的水資源安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我國,水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并由各級政府代理行使其權利,所以易出現道德風險和尋租行為。陜西省為了解決矛盾,在嘗試水資源供給管理制度向需求管理制度變更。
面對省內的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嚴峻的安全形勢,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機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造高耗水的行業,最終實現水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水資源安全。完善水利工程設施的投資機制。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同時吸引社會其它資金的籌資機制,這既可以體現此類水利設施的公共屬性又可以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建立完整的水資源安全法律體系。不斷完善陜西省的水資源法律規章制度,進而推進我國建立完整的水資源安全法律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劉佳駿,董鎖成,李澤紅.中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1(2).
[2]高媛媛,王紅瑞,許新宜.水資源安全評價模型構建與應用—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2(2).
[3]代穩,諶洪星,仝雙梅.水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節水灌溉,2012(3).
作者簡介:白佳卉(1986,5-),女,陜西省西安市,學歷:本科,現職稱: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文水資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