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城市緩流水體流域面源污染問題,文章分析了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方法。隨著我國大中型城市對點源污染控制的加強,城市面源污染已成為危害我國城市水體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對于流動性小,自凈能力差的一類城市緩流水體,面源污染的危害日漸嚴重。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緩流水體沒有真正得到保護,因此分析污染成因,提出科學可行的污染控制對策迫在眉睫。
關鍵詞:城市緩流水體;面源污染;污染控制;成因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水環境質量在我國越來越得到重視,各省陸續頒布了嚴厲的水污染控制條例。同時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城鎮高污染產業的轉移和政府對偷排亂放現象監管力度的加強,城市水體點源污染已初步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能保證水環境質量的根本改變。究其原因是城市面源污染所占比例正在提高,對于城市地表水的污染程度逐漸超過點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在降水條件下,雨水和徑流沖刷城市地面,使溶解的或固體污染物從非特點的地點匯入受納水體,引起水體污染[1]。
資料表明[2],在我國90%以上城市水體污染嚴重,50%的重點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準。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緩流水體沒有真正得到保護,缺乏系統全面的保護措施,大量城市內河道、湖泊成為了污水長期滯留地[3]。因此,城市緩流水體的污染控制已經不容忽視。
1 城市緩流水體流域面源污染的污染特征
城市緩流水體由于流動性小,自凈能力差等特點,形成了一個具有內在動力學的密閉系統[3]。此外,城市緩流水體流域狹長,兩側多為人口密集區域,加大了面源污染類型的復雜性。城市緩流水體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降水對城市地表的沖刷,研究表明,蘇州古城區地表徑流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為懸浮固體、有機物以及營養物質[4]。
2 對城市緩流水體的影響
降水徑流產生的面源污染是城市緩流水體污染的重要組成成分,有研究表明,每年由城市地表徑流造成的污染負荷相當于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污染負荷,城市地表徑流水中污染物SS、重金屬及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在數量級上與未經處理的城市污水基本相同[8]。
李立青等[9]連續三年監測武漢市漢陽城區降水徑流污染,研究結果表明,城市降雨徑流是受納水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引發城市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城市緩流水體作為城市水體中的典型代表,降水徑流對其水環境質量的影響有重要作用,在點源污染控制相對較好的區域,是城市緩流水體的主要污染源。因而,研究城市緩流水體流域面源污染成因及控制對策,對為政府部門對面源污染的控制管理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3 城市緩流水體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城市緩流水體流域不滲水面積比例高,當局部形成強降雨時,水量大且來勢洶,無地表植被過濾,水質差,污染具有偶發性。城市降雨徑流中的污染物組分復雜多樣,這些污染物隨徑流進入城市緩流水體中,造成水污染[10]。據有關學者研究[11,12],美國湖泊中底泥有76%來自于非點源污染,即面源污染。在強暴雨期間,有94%-95%的BOD直接來自于雨水徑流[3]。因此,降雨徑流是城市緩流水體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同時,城市緩流水體多流經城市經濟發達區,人口密集,污染具有偶發性。在繁華的商業區流段,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在對環境保護方面管理之后的情況下,易造成局部流域污染高負荷。但隨著城市公共設施的完善,這一污染現狀將會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完善配套垃圾回收設施,降低城市緩流水體流域認為污染的可能性。
4 城市緩流水體保護對策
城市緩流水體水質狀況影響著一個城市的整體印象,隨著城市居民對于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城市緩流水體的保護被提上日程。針對我國目前城市發展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污染控制對策。在不久的將來,面源污染的控制比重越來越大。
4.1 鞏固點源污染控制效果
政府環保部門應加大對污染源的監管力度,對于違規偷排亂放的個人及單位,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懲不貸。同時,政府應呼吁全社會共同監督污染源,官方與民間建立違規舉報機制,對于舉報屬實的單位及個人提供獎勵。
4.2 控制降雨徑流產生的面源污染
降雨徑流產生的面源污染是城市緩流水體面源污染的最主要來源,可以從兩個方面對污染進行控制。一是對于沿岸污染較嚴重的地面,進行水體截污,防止大量高負荷污水進入緩流水體;二是建設生態湖岸,在緩流水體沿岸建立開放式公園,緩解了市民親水參與的矛盾。水體截污措施和生態湖岸建設相結合,可以極大限度的控制降雨徑流產生的面源污染。
5 結束語
城市緩流水體污染可分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方面法律的日漸完善,未來城市的點源污染物排放會受到嚴格的控制,其危害程度大大降低。城市面源污染問題將逐步受到重視,統籌協調各方面綜合因素,確保科學的水體調度方案,完善的沿岸環境保護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降雨徑流產生的面源污染。政府與民眾的密切配合,我國城市緩流水體的保護將會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趙劍強.城市地表徑流污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唐云梯,等.實用環境保護數據大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0-55.
[3]朱亮,蔡金榜,等.城市緩流水體污染成因分析及維護對策[J].水科學進展,2002,13(3):382-385.
[4]楊鐘凱,蔣小欣.蘇州古城區降雨徑流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江蘇水利,2008(7):43-45.
[5]張媛.蘭州市區地表徑流污染初探[D].蘭州:蘭州大學,2006:34.
[6]吳蓓,等.蘇州城區不同功能區地表徑流污染特征[J].水資源保護,2007,23(2):57-59+63.
[7]丁程程,劉健.中國城市面源污染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3(3):86-89.
[8]Elllos K V,White G,Warn A E.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and itscontrol [M]. England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9:268-270.
[9]李立青,尹澄清,何慶慈,等.武漢漢陽地區城市集水區尺度降雨徑流污染過程與排放特征[J].環境科學學報,2006,26(7):1057-1061.
[10]倪艷芳.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控制的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3(2):53-57.
[11]林宜獅(美).水的再生與回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9:93-100.
[12][日]須藤隆一.水環境凈化及廢水處理微生物學[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1988: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