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兩者之間互為依托、彼此影響。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分析局地天氣和地方性氣候。文章對地形與氣候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歸納總結了幾點結論。
關鍵詞:地形;氣候;影響;關系
1 中國的地形與山脈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其中山地面積占3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階梯;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云貴高原:地區地形崎嶇)面積占26%;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昆侖山與天山之間;準噶爾盆地,位于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柴達木盆地:位于巴顏喀拉山與祁連山之間;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面積占19%;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面積占12%;丘陵面積占10%。同時中國還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大小山脈縱橫全國,按一定方向排列,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為主,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 我國的氣候分布情況
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高原氣候區。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是半濕潤或半干旱地區。
2.1 南北氣溫的差異
我國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南北年均溫相差較大;受海拔影響青藏高原等海拔高處比同緯度地區氣溫低。閉塞的盆地及內陸低洼地區出現高溫中心。
2.2 東西干濕的差異
受地形等因素制約的地區,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干旱。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最為密切。秦嶺-淮河一帶降水偏多。西北內陸除新疆西北部,大多是我國少雨地區;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干旱。青藏高原上降水量東南多、西北少。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由于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
2.3 氣候復雜多樣
我國南北跨緯度大,東西距離長,有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復雜多樣的地形,加劇了氣候的復雜性,青藏高原形成高原氣候,許多高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3 西藏地形與氣候
西藏高原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復雜、地勢高、資源豐富、氣候復雜多變等在我國版圖上占據著無以倫比的地位。西藏高原北起昆侖山,南至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為廣闊的藏北高原,往南是以雅魯藏布江干流支谷為主的藏南谷底;高原東南側是南北向的高山峽谷。從南到北依次出現了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等氣候類型。
對于西藏高原而言,由于其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多樣的天氣系統,西藏高原的氣候表現出獨特性和復雜性:(1)西北嚴寒干燥,而東南溫暖濕潤;(2)區域氣候多樣化,且呈現出顯著的垂直氣候帶;(3)高原氧氣少、氣壓低,稀薄的空氣是其顯著地特點。因此,西藏特殊的地形,形成了其多樣化的氣候環境,也讓西藏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冬季嚴寒且漫長,春季和秋季在這里幾乎被忽略,而夏季溫差較大,八月份白天的氣溫可達到10攝氏度以上,夜間的氣溫降至0攝氏度以下。干季和雨季氣溫也很分明,夜多雨。由于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源地不同,性質不同,控制的時間不同,致使西藏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非常不均勻,干季和雨季的分野非常明顯。雨季中,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自下而上,隨著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隨高度不同差異突出,形成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
4 地形與氣候的關系
上述對地形和氣候的對比分析得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不容忽視。不同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氣候環境。無論是西藏復雜的地形地貌,還是多樣的干濕區和溫度帶,都表現出地形與氣候之間緊密的關系。在筆者看來,兩者表之間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在地勢低,無巨大障礙物阻擋的地區,洋面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氣候溫澗,這些地區通常物產豐富;反之在地拋高的地區,水汽受阻隔,不易到達,這些地區通常干旱貧瘠。另外水資源也受地形制約,河流由高向低流經時,形成較大落差,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故在對流層中,同一緯度帶,地勢高低與氣溫成反比,降水在一定范圍內,與地勢高低成正比,到達最大降水高度后成反比。(2)高聳山脈對低空氣流運行的影響主要有阻滯和損耗兩種。它可以阻滯北方冷空氣和南上的暖空氣,又可以使氣流中的水分大大損耗,因此高聳山脈成為了氣候的分界線,例如中國的秦嶺。由此可見,山脈對于氣候的影響顯著,也說明我國多山脈地區復雜的氣候的原因。特別是對于重慶等多山林而言,山脈對啟用后運行的影響更加顯著。(3)在同一緯度,由于地形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例如那曲冬季溫度特別低,因為青藏高原地勢高;而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南京則因為地勢低,因此溫度較高。因此,我國地域遼闊,復雜的地形結構,演繹出我國復雜的氣候環境,南方北方的氣候差異、江南雨季、干旱的形成,都說明了地形不同,所帶來的氣候不同。(4)山脈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氣溫與降水有較明顯的差異,山地的迎風坡比背風坡多雨;向陽坡比背陽坡氣溫高。例如我國的長白山就呈現出這種明顯的現象。由于強冷空氣南下時,受陰山、秦嶺、南嶺等東西向山脈的阻擋,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因此四川盆地、廣東、臺灣、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云貴高原對勢力減弱的冷空氣有阻擋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而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因此寒潮不易入侵。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形和氣候的關系可歸納如下:(1)地勢的高低對氣溫影響較大。理論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擋其與外界的熱量交換,使之形成高溫或者低溫中心。(2)地形對氣溫影響很大。一般來說陽坡氣溫高于同海拔的陰坡;凸起地形(如山頂)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皆較小;凹陷地形則相反。(3)地形與降水。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多于背風坡。在迎風坡,由山腳向上降水量起初隨著海拔增高而遞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隨著海拔增高而遞減。(4)山脈與氣候。山脈往往成為氣候區域的分界線。大致與緯線平行的山脈以南北氣溫懸殊為主,與海岸線平行的山脈以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干旱為主,高聳綿延的山脈則是不同氣候區域的分界線。
參考文獻
[1]李勇.中國地理第一章.中國地貌概況和氣候[Z].
[2]中國政府網.地形[Z].
[3]夢澤.文科[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