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豫商典范:康百萬
滔滔黃河,孕育了華夏五千年文明,也孕育了中國早期的商人、商業和商文化。康百萬不是一個人的名字,它是一個家族的稱謂,也是一座莊園的名字,更是歷史上豫商的代表。經歷了400多年輝煌的康百萬家族,到清代中期,康氏家族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慈禧太后親封之為“康百萬”,民間稱之為“活財神”。
康百萬家族,創業于明代,漸興于清初,乾隆時進入全盛,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富甲豫、魯、陜三省,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良田數千頃,財富無以計數。“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是其真實寫照。秉承誠實、守信、勤儉、拼搏的原則,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處世態度,他們用四百多年的時間崛起了一個家族的王朝,演繹了一個中國商業文明的傳奇故事,他們創造的輝煌業績和留下的顯赫名聲早已超越了家族的局限,也成為儒商成功的典范。
康百萬莊園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取“金龜探水”之勢,居高臨下,獨占鰲頭。靠山筑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頭,據險壘寨墻,集農、官、商于一體,兼具園林藝術和宮廷藝術特色,占地16萬余平方米,功能齊全,蔚為壯觀。
這座莊園依山傍水,由19個功能齊全、布局嚴謹、等級森嚴、風格各異的建筑群構成,建筑面積6.43萬平方米,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房屋,如今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住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部分,是目前國內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其玲瓏剔透的磚、木、石雕和飽受河洛文化、儒家思想的匾額楹聯等等,承載了康百萬家族興盛12代400余年的厚重歷史,彰顯了“儒商”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開厚重的大宅門,走進幽暗的青石門洞,一個壁壘莊重、庭院深深的大莊園,打開了400多年塵封的記憶,矗立在我眼前。青磚灰瓦,依稀可辨當年巨賈豪宅之氣度,雕梁畫棟,更掩蓋不住昔日的富麗堂皇。它見證了一個家族近二十代的興衰榮辱,也記錄下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風雨滄桑。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康氏家族為什么能興盛12代富裕400多年呢?今天就讓本刊為您解讀解密中國第一莊園康百萬的財富傳承。
河洛康家財富傳承的十二個密碼
一、皇族基因:“康朱聯姻”
康惠的父輩們為明朝盡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朱元璋的三皇子)之后,收留下逃難的李妃,最后“康朱聯姻”,與李妃的女兒結婚,奠定了康百萬家族后世的人才基礎。
二、天時
清朝到了康熙皇帝時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團結,開始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繁榮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莊園棧房里有一塊匾,上書康熙皇帝53年(1714年)頒布的圣諭:“朕視商民皆赤子,無論事之巨細,俱當代為熟籌。”
意思是:無論商人或農民,都是我的子民,無論大事小事,我都會仔細籌劃,并且一視同仁去對待。這說明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商業,知道商業在生產和消費之間起著橋梁作用,在繁榮經濟方面更是占著主導地位。康熙皇帝在位61年,在他執政后期提出發展漕運,即從水上運輸物資,以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物資。因當時的陸路交通不便,運輸物資比較困難,發展水運就恰逢其時。
三、地利
大運河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它北起是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782公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發展漕運搞活全國各地經濟的一個重要載體。鞏縣地處洛河與黃河交匯處,沿黃河往東是七朝古都開封,西鄰九朝古都洛陽,居于中心地帶,水上運輸可以四通八達,這對康家來說是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十二世康大勇不為世俗觀念所束縛,打破了“仕不經商”的觀念走向經商之路。在康熙皇帝提出發展漕運后,他審時度勢,捷足先登,利用家門前洛河的便利條件,開始用船做運輸工具,把糧食、棉花、布等運往開封、洛陽、西安,進而發展到山東、北京、杭州等地,再將山東的食鹽、海產品以及南方的茶葉、絲綢等運回來。康大勇盡占天時、地利,抓住了發展漕運的天賜良機,建立了自己的水上運輸船隊,給康氏家族興旺昌盛打下了牢固基礎。
四、創新思想,善抓機遇
走進康家的商業大本營——棧房區,遠至蘭州、日本的棧房風貌圖、陳列豐富的貨樣室、金字塔式的管理體系、辨銀的銀剪、9.99米長的算盤、設計精妙的金銀庫……歷史的滄桑裹挾著智慧的光芒撲面而來。自始祖康守信在洛河邊經營店鋪、成家立室起,康氏子孫前赴后繼,在這里大顯身手。六世康紹敬讀書致仕,把脈鹽業商機,奠定康家基業;十二世康大勇偉略堪欽,打破仕不經商理念,大河行船,商及魯南;十四世康應魁承前啟后,擴大船隊,擴建莊園,在險象環生的生意場上南征北戰,積聚起萬貫家業……雖然無法計算當年有多少黃金白銀從這里流過,但莊園鏤空的門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階石欄桿,無處不顯露著它曾經的繁華富有。
五、低調、不張揚
康家不露富,不鋪張,就向他們蓋的宅院,雖然高大寬敞連成一片,但外表卻很簡樸厚實,并不是金碧輝煌。
一個綿延數百年的大家族中,總會有杰出人物出現。在康家的幾百年歷史上,康應魁算得上是一個杰出人物,人稱“老木”,而“木”在鞏義的俗語里,是笨、不機靈的意思。其實老木一點也不木,他是標準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張揚,做事留余地。
康百萬莊園內有道院門上寫著“居貴敬”,另一道院門上寫著“行貴簡”。“居貴敬”與“行貴簡”的大意是說: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養;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誠信,儀表穿戴要簡樸。這是康家,當然也是老木崇尚的作風。
清代也有類似今天貿易洽談會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眾商賈自設的展示柜叫“京貨棚”。所謂京貨,也不一定非是從京城來的貨,這只是一種叫法。不過有一條,能進“京貨棚”的東西,可都是高檔貨色。
話說有一天,老木康應魁在一家“京貨棚”前駐足,問:“這布多少錢一尺?”那賣布的白了一眼老木,說:“這也是你買的東西?”老木不氣不惱:“你說實價吧。”
原本該說實價的,但那賣布的想戲弄人,該是一尺一元卻說成了一尺五毛。用現在的話說他是逗老木。老木問:“你有多少現貨吧?”“你買得起多少?”“有多少我要多少!大相公過來算賬吧。”老木是老板,他每次參加貿易洽談會自然要帶上相公。在康家“企業集團”內,職務從上到下是這樣稱呼的:老相公(總管)、大相公(分區負責)、相公(棧房主管)和小相公(業務人員)。
那賣布的怎經得起當真要貨,立馬撲通一聲跪翻在地,深愧自己有眼不識泰山。
老木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推崇的就是不張揚的作風。老木的為人正如其家訓中所說:“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
六、詩書傳家,注重教育
康家重視“讀書”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聯上刻著“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
康百萬家族的良好家教傳統,首先體現在尊師興學上。康百萬家族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莊園里建有自己的私塾學校、藏書樓,聘請當地的名師任教。為了有利于孩子的培養,按年齡段分開設私塾:設有兒童私塾,這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借助今天展出的圖片,我們大致可以欣賞到一個多世紀以前兒童學習的場景;還設有青年學館,這是康家的青年讀書學習以詩會友的地方,他們肩負家族的厚望,在此刻苦攻讀,以期實現科場揚名,光宗耀族。康百萬家族的藏書樓冠名“經腴史華樓”,樓門外的一幅楹聯耐人尋味。上聯是“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下聯是“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其意是勉勵康家子弟,要在書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讀,虛心請教,勇于探尋,學以致用。藏書樓既是康家重視教育的體現,也是崇尚河洛文化的見證,藏書樓內的一幅楹聯是“詩過邙山傳海外,文隨洛水到天涯”。邙山和洛水已成為文化符號:世人常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因為這里是風水寶地;河出圖,洛出書,伏羲在中原地區畫八卦,創造了中國的古代文明。康百萬家族藏書樓內的這幅楹聯,就是希冀后代子孫們學問和才華出眾,可以超越邙山,洛水,傳遍五湖四海。
康家為確保孩子們得到良好教育,他們家的私塾老師都聘請當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大都有舉人的地位。孫涵三、趙鳳鳴、康欲遠就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先生。相傳,孫涵三是一位著名的馱煤舉人,學習蘇秦懸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邊馱煤為生,一邊讀書學習,最終考取舉人,康家人欣賞他的志氣,就請他到康家私塾教書。康裕遠就是康店村人,貢生出身,是個飽經風霜,閱歷較深的人,曾做過知縣的幕僚,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懷扶弱濟貧之志,曾是康應魁之子康道順的塾師。偃師人趙鳳鳴,身為舉人,學識淵博,人品端正,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將畢生所學,盡傳康氏子弟,康無逸及其子康鴻猷均受益于他。同時,從今天陳列于莊園里的教書先生居住房間的擺設,也可見出康家對先生的尊重,為他們提供的食宿、辦公條件也相當優越。因此,他們才會傾心盡力地教育孩子,為康家培養出優秀人才,以保康百萬家族的持續發展后繼有人。
七、樂善好施
康家十四世康應魁卒于1850年,享年78歲。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在寒暄祝賀、酒過三巡之后,康應魁老人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賬目,正是印證了康家留余匾上“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的訓導。
咸豐二年和咸豐十年,鞏縣境內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民不聊生,康應魁、康道順父子二人,慷慨解囊,放糧賑災,救助五百戶災民渡過難關。康家的樂善好施可謂做到了極致,比如“尊嚴斗”的故事。“尊嚴斗”是康家人獨創的,農戶們向康家借米的時候,用的是正常的斗來稱量,等到農戶們來還米的時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個木片,這樣看起來斗里盛滿了米,其實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說農戶可以少還一些米,這個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幫助了別人,同時讓別人覺得有尊嚴。
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葉氏井,康百萬莊園原為葉氏所居,名葉氏胡同,井為葉氏先人所掘,泉水汩旺而甘洌。清乾隆甲午洛水暴漲,葉氏莊園被沖毀,遂移居他鄉。康家為擴充家院,買下荒園,并出重金買井,葉氏賣園不賣井,從此在康家莊園中有一口葉氏井。葉氏子孫為保留祖宗的創業遺跡,不為錢財所動心,固然值得贊賞;康家歷代主事者不仗勢欺人,尊重葉家的產權和心愿,殊為難得。否則,以康家的財大勢雄,一百多年間有哪個當家的起了吞井之心,不是很容易就可讓葉家屈服嗎?這種仁義之事,在古代就是佳話,在當代更是絕響。
八、母教為家族興盛之本
在家教傳統中,母親的言行和才智對于后代的影響,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人的兒童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更是激發自我實現趨向的關鍵時期,是培養興趣、發掘潛能、建立自信的最好時機。而在這一關鍵時期,給予孩子最直接、最經常、最深刻影響的人,無疑是母親。孩子在享受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呵護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受到母親言行的影響。不難想象,在那些秉承康家家教傳統而又明達、智慧的康家媳婦的養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不會辜負家族厚望。康家的歷代“媳婦們”,大多都很有才,恪守婦道,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十一世康惠娶李妃識文斷字的女兒為妻,其三個兒子個個成才無疑更得益于母親:長子大勇“例授登仕佐郎”,次子大椿由“太學生贈文林郎”,小兒子大鑒也是“太學生”。至今矗立在康百萬莊園里,用以表彰十五世康道興之妻王氏的節孝牌坊,就記載著她孝敬公婆,傾心教育過繼兒子康無晏的女性美德,也見證著康家歷代媳婦的良好家教傳統。
因為資料的局限,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康家世代教授孩子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但從前文所舉出的部分留存莊園里的楹聯匾額和門楣雕刻,也可見出其家教內容明確體現的育人目的;而從別具匠心的育人環境的創建,兒童居里尚存的書桌和琴臺并存的設施,也可窺其家教方法之一斑,都能給人以啟示。
九、勤儉持家
康家人歷代雖然富裕,但深知創業的不容易,懂得如何正確的運用財富,更懂得如何珍惜財富。從莊園的很多楹聯中,我們看到了康家的勤儉持家。“行道有福克勤有繼,居安思維在約思純。”——意為:依道而行才能有福,堅持不懈努力才能有發展;安定時要有憂患意識,在困難時刻要瞻望未來,想到美好前景。“志欲光前唯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意為:有志于為祖先增光添彩,只有多讀書,善教子;想要為后代子孫帶來福分就要勤儉持家。“克勤克儉思其艱難以圖其易,是彝是訓言有物而行有恒。”——意為:日常生活中既要節約又要勤勞,做任何事情先想實施的艱難與克服的辦法后努力去做才能做好,日常行為要規范不說空話多干實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十、忠義精神
康家能夠連續富裕12代,忠義精神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康家人講誠信、講情義,康家所雇人員全部終身制。康家人更注重仁義,回報國家與一方百姓。在采訪康百萬莊園的過程中,我領悟到了忠義誠信、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勤勉奮進等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感知到了康氏家族亦儒亦商的風采氣韻。
十一、留余智慧
“留余”兩個字可以說是康家致富和保富的精神內涵,無論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窮奢極欲,登峰造極,占盡風光、不讓寸分,殊不知物極必反,樹大招風,越是站得高越是跌得重,而處處留余才能寵辱不驚,成不招人嫉恨,敗也能留有空間。
十二、淳厚的家族文化
從康家的楹聯中,處處體現著康家淳厚的家族文化,訓示子弟的,如“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船行六河須防不世風浪,耜耕三省當思創業維艱”;倡導讀書的,“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弘揚道德正義的,“見義則為鋤其德色,當仁不讓養此心苗”“一念不邪方寸地中惟中德,萬緣歸正九重天上自生春”;主張誠信經營、義利并舉的“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誠則信信則交交則活活則生財”;強調修身養性的“做數件可流傳之事硝磨歲月,交幾個有學識良友論說古今”“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等待,這其中包含了康家人所秉持的善、義、勤、儉、孝、敬畏、中庸的獨特家文化。
站在庭院當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當年康氏富足與閑適的生活,飛檐翹角、青瓦高墻,高高在上的主宅,精致優美的閣樓,院中蔓延的三百年葡萄藤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陽光穿透綠葉,點點的散落在地面上,一時間讓人恍惚,仿佛回到了當年……
康百萬莊園,它是歷史留下的一個符號,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家族滄桑歷史的見證,而康百萬莊園的文化更是綿延至今,時至今日,依然能指導著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