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泰州225300)
致富服務引領:考量農村社區治理能力的三大維度
——董北村“村居并一”新型社區治理實踐的調查與思考
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泰州225300)
隨著城鎮化與產業化的融合推進,農村出現了不同的社區類型和新的特點。總體上說,農村社區治理比之于城市社區治理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有比城市社區更加繁重的任務。在這方面,董北村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其經驗是把致富農民視為農村社會治理的核心,堅持創業富村,力求家家富裕、人人幸福;把服務需求作為農村社區治理的關鍵,努力搞好創業服務、生活服務、環境服務;把精神引領看作治理農村社區的職責,在榜樣引領、文化引領、鄉風引領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村居并一”;社區治理;治理能力;調查與思考;董北村
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因此加強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點在農村。農村社區治理比之于城市社區治理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農村社區成員之間有一條親緣、地緣、業緣的天然紐帶,農村社區成員也具有歷史、情感和文化上的認同感。同時,農村人尤其是同村人有著互助互濟、扶危濟困的傳統,所以農村社區治理沒有城區社區治理那么復雜。當然,不同的農村社區有不同的特點。如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董北村已經實現農業村向工業村的轉變,跨區域人員流動日益頻繁,社區已經不是原來的農村社區,社區成員也已不是單一的本村農民,而是“村居并一”的新型社區。對于這種新型的農村社區治理,董北村采取了既不同于一般農村社區治理、也不同于城市社區治理的模式,實現了社區“大家庭”的和諧。
社區治理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協商談判、資源交換、協調互動,共同對涉及社區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從而增強社區凝聚力、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增進社區成員福利、推進社區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過程。[1]192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村居并一”的社區,承擔著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治理的雙重功能。董北村現有13個村民小組、926戶、2 792人、土地2 625畝。多年來,在農村社區治理方面,他們始終把致富群眾看作實現農村社會和諧治理的核心。
(一)創業富村
創業富村需要有富民強村的“領航員”。上世紀80年代初,董北還是一個貧窮落后、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有137元。這時的董北村“書記剩下個戳子,會計剩下個桌子,集體剩下個空殼子。”村民怨聲載道,人與人之間矛盾突出。1983年張文德擔任大隊支書后,一心一意地帶領村民走“工業興村”之路。三年下來,董北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2萬元。緊接著,董北村在集體經濟一馬當先的基礎上,又開始了眾馬奔騰的全民創業熱潮。目前,董北村已有118家企業,其中大多企業從事不銹鋼鋼絲繩和鋼絲繩索具等深加工,產品70%出口,董北村真正成了“老板村”。老板們年收入少則百萬元,多則千萬元。2013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55億元,村集體純收入2 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萬元。董北村累計固定資產(不含機器設備)超15億元,成為蘇中第一村,享有“江南有華西、江北有董北”的美譽,并被聯合國授予“幸福鄉村”稱號。
(二)家家富裕
“全村共享幸福,不讓一個人掉隊”是董北村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為了不讓一戶掉隊,董北村提出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技能,天天有收入,人人有保障”的奮斗目標。一是要求村里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靠本領創業致富,同時推進產業鏈延伸,由產品生產向商貿、服務業發展。目前,全村有300多戶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開辦不銹鋼產品專賣店、連鎖店。二是發揮“旗艦”的作用。江蘇興龍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前身是該村的第一個村辦企業,主打產品為不銹鋼絲繩。改制后逐漸具備了相當的產品、人才、技術和市場優勢,并成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主產品不銹鋼絲繩被國家科技部、經貿部等五部委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暢銷國內市場,遠銷歐美多個國家。村里抓住這個“母艦”,在做強興龍的同時,圍繞興龍“母艦”已發展起50家生產不銹鋼絲繩的企業。如今的董北,已形成以不銹鋼制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三是董北村倡導人們“比富不妒富,先富幫后富”的創業之風。事實上,董北村做不銹鋼產品生意的,大多數是親幫親、鄰幫鄰帶出來的。四是壯大集體經濟。村里辦起不銹鋼材料批發市場和倉儲公司、糧貿公司等15家服務公司,吸納了村里大量的勞動力。僅不銹鋼材料批發市場就吸納勞動力200多人。全村12名殘疾人,由村集體出面,都協調安排到相關企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人人幸福
“吃也不愁吃,穿也不愁穿,幸福生活數一流……”這是董北村農民藝術團演出中的片段。當然,人人有錢不一定人人幸福。為了保證人人幸福,董北村一是注重壯大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為人人幸福做經濟支撐。如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只租不賣,一年集體的土地租金就有600萬元。村里所辦的公司全部實行股份制合作,村集體或參股或控股,村民每年都有分紅。農戶土地入股分紅,紅利分配年遞增10%。二是為居住在董北的居民提供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努力使他們過上與城市市民一樣的生活,進而促使居住、生活在董北的農民成為居村市民,并使居住、生活在董北村的農民成為市民化農民。三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為了促進和諧,在董北村工作、生活的人一律享受平等待遇。董北村有2 000多名村民常年在家,外來的務工者有3 000多人,為了給外來務工人員一個舒適寬松的打工環境,村里建起了公寓樓,村農貿市場放開經營,不收任何費用。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托入學和本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四是不斷增加福利項目。如對失地農民每人每年發給800元的補償;對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獎勵3 000至1萬元;全村17歲以上村民由農保逐步轉向社保;對60、65、75歲的老人每年分別補助1 800元、2 400元、3 000元,并逐年增加600元;對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村民,由村集體給予補足。在董北村,“幼有托,小有教,中有保,老有靠,殘有助,困有幫”。
董北村的經驗證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解決農村社會治理問題最核心的途徑。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社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隨著“村居合一”,社區居民階層的復雜化以及需求的多元化,服務在農村社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只有充分發揮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功能,才能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提高社區服務水平。[2]293-293創新村級治理機制,促進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轉換,需在提高服務水平上下工夫。[3]128-133
(一)創業服務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以解決農村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在董北村,村民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是解決創業中的難題,由此決定了董北村村委會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如為解決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村里成立了興化市第一家小貸公司,與興化農合行合作成立全省首家“2+1”“金紐帶”信用互助協會,196家小企業組成信用大聯盟,有效突破了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障礙。首批196名會員企業被授信1.6億元,帶動全村一年新增產值4億元,利稅超6 000萬元。再如,金融危機后,絕大多數企業逐步回暖,但同時也出現了和沿海城市一樣的用工荒,許多企業因用工不足而不能滿足訂單需求,少數企業因此而無法開工,甚至有部分企業老板產生了遷廠的想法。面對企業老板用工急切的心情,該村建起了“江蘇一流、蘇中蘇北第一”的村級人力資源市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創業就業服務公司,及時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
(二)生活服務
社區服務既要看到村民的工作,還要看到村民的家庭生活。只有著眼于每一個家庭,關注到每一戶中的每一個成員,把關心和服務做到“家”,才能把社會治理工作做到位。為此,農村基層組織要注重把自己的工作與群眾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絕不能對群眾生活不聞不問,冷漠無情。首先是提高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使居住在“村居并一”這類社區的村民生活向市民化發展,讓他們“享有城市的一切物質條件和舒適”。[4]276董北村注重社區生活服務,努力提高社區生活服務能力。他們的干部善于做社區村民生活的服務員,并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做好生活服務。一方面加強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比如,投資1億元建設董北村農民商業中心;投資1 200萬元重建村小學,配備了專門的音樂房、電腦室等一流的硬件設施,成為全省第一家村級實驗學校,讓董北人的子女享受優質教育;投資2 000多萬元,建成集保健醫療、康復療養、養老敬老為一體的全國首家農民療養院等。另一方面增加服務項目。如組建禮儀服務公司,為村民免費提供婚喪嫁娶禮儀服務,既節省開支,又時尚隆重;村里每年為村民免費體檢,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成立農村居家服務站,為村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
(三)環境服務
搞好農村社區環境建設,有利于村民以愉快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中去,也有利于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董北村以打造“泰州生態環境第一村”為目標,著力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現在的董北村,遠看像園林,近看像花園,生活在樂園。其基本做法首先是優化村莊規劃。早在1999年,董北村就請專家編制村莊規劃,按照康居村的要求建設新家園,老村莊100%拆遷,村民逐步住進別墅或公寓樓。村里累計投入5 600多萬元建設路橋、供排水、綠化亮化、保潔等公共設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后建成20座橋梁及20公里三橫三縱進村、環村硬質化公路。水、電、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100%,已建成居民別墅近500幢。其次是綠化美化。全村共栽種各類苗木3.68萬株,綠化面積992畝,綠化覆蓋率達24%,并做好村莊綠化修理補栽,將綠化率維持在35%以上。同時該村在全村河道上分批栽種水上綠色浮動植物,形成水上漂浮綠化觀光帶。再次控污保潔。嚴格監管企業排污,堅決杜絕污染型企業,并建有中日合作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池,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在保潔方面,全村劃為8個保潔區,建立28人的專業保潔隊伍,做到當日垃圾當日清。各戶門前實行“五包”,即包場地清掃、包垃圾入箱、包無污水溢流、包無亂堆亂放、包無亂搭亂掛。新建公廁18個,固定垃圾箱70座,營造了一個天藍、水清、村美的人居環境。
社區治理不管使用什么治理模式,對社區成員進行精神引導都是不可忽視的治理方法。[5]29-34從本質上來說,農村社區村民自治,并不是放任式的村民自我管理。社區治理不管是什么樣的體制都需要依靠社區成員與治理組織來共同承擔。“組織就是為實現某方面的特定目標、按照一定規則和程序排列組合起來并開展活動的群體。”[6]47沒有組織,社區會變成一盤散沙。董北村的社區治理就是依靠村組織的強大精神引領力量。
(一)榜樣引領
提高農村社區治理效率,需要發揮基層組織活力,提高基層組織干部的榜樣影響力。具體地說,就是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在社會治理中的帶頭作用,努力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根據董北村的經驗,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的榜樣作用,首先村干部要做民生民本的“勤務員”,真心待民、想民,為民、福民。董北村黨委書記張文德,只要不出差,天天在村里上班,眼睛一睜,忙到熄燈。他把全村當成一個大家庭來建設,在全村形成“百姓創家業,干部創事業”的氛圍,真正做到“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干,幫助群眾賺”,實現共同致富。董北村黨委一班人堅持“為官不偷懶,有權不濫用,見錢不眼開”,愿意為百姓“打工”,愿意當平安社區的“110”。張文德概括了董北村干部的“六種精神”:即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艱苦創業精神,勇于爭先、敢于率先的不斷進取精神,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韌性戰斗精神,勇于自省、突破自我的改革創新精神,為民服務、讓民監督的民主服務精神,親和包容、和諧共富的文明共建精神。正是這“六種精神”,在董北村產生了強大的引領力量。同時,董北村還注重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如推行“黨員堡壘戶”制度,由村民在所有黨員內選舉出8位與群眾貼近、熱心公益、能力較強的“黨員堡壘戶”,通過他們掌握群眾想法及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堡壘戶,大事不出村,棘手難纏問題不出鎮”,在干部、黨員和群眾中搭起了一座“連心橋”,促進了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再如,在全村132名黨員中推行“定崗責任制”,設立了宣傳、村莊建設、文體、經商、治調、其他6個崗位,拓寬了為民服務的渠道。
(二)文化引領
農村社區治理需要村干部當好先進文化的“宣傳員”。現在董北村的老板們大多是“發”起來的農民,在不少人身上還存在法律意識淡薄,誠信度不高,文明意識、節儉意識不強等問題,在某些老板身上甚至還存在如封建迷信、打牌賭博等傳統陋習。為了讓“口袋”富了的農民們,“腦袋”也富起來,董北村提出了唱響一首村歌、出一份《董北簡報》、編一部到戶的村史、建一個農民藝術團、建一支不銹鋼樂隊、建一支體育健身隊伍、建一個老年活動中心、建一支社會教育隊伍、建一個萬米健身跑道、建一個兒童娛樂中心等“十個一”建設項目,營造濃厚的文化生活氛圍,全面提升村級文化品位。這些年來,村里累計投資400萬元,先后建設了23畝的農民廣場,融辦公議事、圖書室、農民俱樂部于一體的村部,集演藝、會議、培訓等功能于一身的農民培訓大廳。從董北村的實踐來看,文化引領對于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改變了農民生活方式。如以往的老板太太們一到晚上就上了麻將桌,經常打到天亮,白天干活兒沒精打采。同時太太們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爭吵,麻將聲、吵鬧聲不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村里將這些太太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農民藝術團”,太太們逐漸不玩麻將,玩“藝術”了,動不動爭吵的習慣也少了。現在董北村的農民藝術團不僅有“太太團”,還有“教師團”“老爺子團”,大家用歌舞、說唱等形式述說董北、贊美董北、歌頌董北,每一位村民為自己是董北人而深感自豪。
(三)鄉風引領
有學者研究指出,居民住所空間方位的轉換和人口集聚體的形成,需要加快實現新型社區管理由傳統的農村村落管理向城鎮社區居民治理轉變,而實現這一轉換,關鍵要引導居民轉變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生產方式。[7]108-115由于董北村已經就地城鎮化,所以董北村已經是一個城鎮社區,但其又確確實實是一個村莊,所以這種新型社區治理還要考慮農村特點。董北村的方法是兩手抓,一手用新型的社區治理方法治理社區,一手用鄉村文明之風引導村民提高素質。一方面他們堅持以促進村風文明和諧為目標,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如建設村民學校,制定培訓計劃,提升干群素質;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基本內容的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奮發向上、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倡導文明,杜絕陋習,幫助村民養成良好習慣;農民藝術團自編自演的節目則將道德禮儀、文明新風融入其中;開展道德評議,調解鄰里矛盾,提倡移風易俗。另一方面,他們深入開展各種評比活動。如開展“評三戶”“創十星”“評十佳好婆婆、好媳婦”活動,不斷激發全社會“創先爭優”的熱情。在民風培育上,開展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設活動,加強“愛黨、愛國、愛集體;愛家、愛友、愛自己”的“六愛”教育,營造“人人爭做文明人,戶戶爭創文明戶,全村爭創文明村,個個都愛董北村”的良好社會風氣。多年來,全村無計劃外超生,無民事糾紛轉刑事案件,無非正常死亡。如今董北村不僅獲得了“全國文明村”的榮譽,而且文明與和諧已成為董北人持續的、更高的追求。
[1]史柏年.社區治理[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2]陳璐.淺談社區管理和服務[J].青年與社會,2013(12).
[3]李德虎.當前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創新研究——以成都為例[J].新疆社會科學,2013(1).
[4][法]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M].李培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5]李增元、田玉律.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創新[J].重慶社會科學.2012(1).
[6]盧福營.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基層組織重構與創新——以改革以來的浙江省為例[J].社會科學.2010(2).
[7]劉建軍,陳宏偉.新型農村社區管理的現狀、問題與改進措施——以新鄭市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1).
C916.1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2.07
2014-09-16
張樹俊,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教授、《泰州論壇》主編,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