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亭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那怎樣去培養學生的這種探究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
一、探究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常常把學習興趣比作學習的營養劑和催化劑。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深入的、興致勃勃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
1.創情境,激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由周圍環境事物的顯著變化而喚起。如我在教學《水與生命》一課時,給學生展示流動的瀑布畫面,并且伴著嘩嘩的水流聲,營造出生機煥發的情景,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產生了學習的欲望,此時引導學生質疑“畫面上看到了什么?”“瀑布。”“水。”學生紛紛發言,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關于水想知道什么?”學生意猶未盡,強烈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于是一個個問題冒出來:“水是什么樣的?”“水有味道嗎?”“水是什么顏色的?”“水能用來做什么?”……問題的提出說明了學生心中已對所展示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同時也說明他們已經進入了研究狀態。
2.由生活,激興趣
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對玩紙飛翼特別感興趣,并且還自己組織比賽,看誰的紙飛翼飛得高,結果得勝的學生興高采烈,失敗的學生垂頭喪氣。這正好為教學《紙飛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在上課的時候我借助學生玩的紙飛翼直接提問:“想不想讓你手里的紙飛翼飛的時間長?”問題一出學生的興趣一下來了,尤其是那些打敗仗的學生,個個豎起耳朵。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再利用試驗探究,很快便得出結論:紙飛翼自身重量輕,留空時間長;紙飛翼翼面大,留空時間長;紙飛翼翼面成直角時,留空時間長。結論一出,曾經打敗仗的同學又開始躍躍欲試,準備再干一場。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學習科學可以說是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
3.多媒體,激興趣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對新知的理解依賴于感性認識。教師可巧用多媒體將插圖變得形象生動,動態化地展現這些自然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探究與合作
教學實踐證明:實施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小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更加需要實施合作學習方式。
1.合理組建探究合作學習小組
要有效地實施合作學習,教師首先應該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習水平等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組建探究學習小組,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使小組內成員搭配的當,利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組與組之間能力平衡,有利于小組間展開競爭,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舞臺,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高,取長補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在競爭中不斷提升,為大家服務。小組合作讓孩子們的個性靈動飛舞,個人價值彰顯,同時人與人之間更加融洽和諧,集體情愫得以凝聚。
2.科學的準備,使合作學習有的放矢
首先要科學地準備合作學習的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把這一項學習任務分成幾部分,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習,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讓他們自主選擇,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而做準備。其次,要提供充分的教學材料,提前布置學生應該準備的材料,充分準備好針對主題或問題的有關實驗器材、學具、圖片等,要讓合作活動“有的放矢”。我們在科學教學中應當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需要,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
三、探究與實踐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認知的基礎,也是能力形成的橋梁。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而探究實踐往往局限于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多樣化活動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如在教學《電鈴響叮當》時,學生制作好電磁鐵,吸引小鐵釘時,出現了鐵釘被吸起多少不一的現象,問題產生了,為什么有的電磁鐵吸起的鐵釘少,有的吸起的多呢?學生展開討論,得出增加電池的數量可以吸起的多,再組織學生通過實驗驗證,這就是一個探究實踐的過程。科學課程的實踐還包括學生的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科學知識,利用科學知識,鞏固科學知識。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注意鼓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逐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而不是強調小學生科學探究的結果和水平。”所以,科學探究要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