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
【摘 要】理論是科學發展和研究的基礎,任何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都離不開理論作指導。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理論依據主要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建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生活教育論等。
【關鍵詞】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認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辯證過程;指出社會實踐的無窮無盡決定了認識發展的永無止境。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生活,包括人們的求知活動,并不是以靜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正如思政課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大學生,所以思政課教學就是一種與生命的溝通。與生命的溝通就需要思政課教師關注大學生現實處境、精神狀況,了解他們的需要,掌握他們的心理困惑,而這些均來源于大學生的生活實踐。紛繁復雜的生活實踐,為大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而更多的是挑戰。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只有把大學生的生活實踐,貫穿于思政課教學過程,才能將思政課教學真正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才能與每一個靈魂產生共鳴,反之,大學生只有從自身生活實踐中得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被大學生自我掌握和自我運用,才能更好的指導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并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這樣,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凸顯出來。可見,大學生的生活實踐是高校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為之旋轉的軸心,不僅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思政課生成性教學這不僅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同時也是思政課教學遵循——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規律的體現,換言之,這正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二、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通過日常生活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待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簡單看法,突出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突出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思政課生成性教學就是在此理論指導下而進行的。
首先,思政課教學正視大學生己有的觀念認識。首先,思政課生成性教學就不能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實施灌輸,強迫大學生被動接受各種認識和思想。其次,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教師應該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多邊互動的過程。作為思政課教師要在深入挖掘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的基礎上,認真提煉思政課教材背后的教材精神,通過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大學生就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在輕松真實的氛圍中以活動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線,師生一起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和討論,使得各種鮮活、真實的思想火花碰撞,各種差異性的認識交融,實現思政課生成性教學多邊互動的效果。最后,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獲得正確認識。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深化,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驗感悟,內化認識,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整個精神的生成。
三、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直接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由此可見,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論思想說明,只有從事現實生活中的人,才是現實的人,此乃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一方面,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立足于人的現實性。思政課生成性教學面臨的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人”,因此,搞好學生的思政課教學,必須要拋開學生表面的、膚淺的思想狀況、而要深入學生內部,真正的掌握他們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和真實想法,哪怕是“庸俗的、低級的”只要是“真實的”思想狀況,就是有價值的,這樣的思政課教學才有價值。另一方面,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政課教學的對象是一群富有實踐性的學生,他們個性不同、興趣、愛好和需求各異,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自由和平等的氛圍,給學生張揚個性的平臺,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比如演講比賽、研討會、人物評析、時事評論等,在實踐中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展現每個學生的風采,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總之,思政課生成性教學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立足于大學生的個性需要,立足于大學社的自由自覺活動,立足于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在思政課中的具體應用。
四、生活教育論
關于生活教育論,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就提出了“教育準備生活說”的思想;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即生成”,突出了人各方面的生成是在不知不覺的生活中實現的,而人各方面的生成就是教育,也指出了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等都揭示了“生活教育論”的本質,這些正是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理論來源。
一方面,思政課生成性教學把生活作為教育的源泉。思政課生成性教學決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它需要思政課教師針對學生現實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科學辯證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給予合理的分析說明,幫組學生化解思想上的困惑,廓清理論上的迷霧。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以學生搜集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現實問題及社會熱點、新聞為教學內容,采用師生“互換角色”的方法,發揮大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和諧、平等、自由、愉快”、“回歸生活、教學相長”的課堂環境,堅持“學生是課堂主人”的原則,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充分展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師生合作、對話、交流這種相互啟發,思想撞擊下實現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化、自我行為的養成。
另一方面,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生活的建構。所謂學生的“生活”并不僅僅是指生命內在潛能自然展開的過程,而更重要的是學生各種知識、能力、個性,乃至整個精神世界形成的過程,而該過程就是教育。思政課生成性教學注重教學過程,以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課堂,不拘泥于書本,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要引導他們利用教育傳遞的智慧與靈感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在教育智慧的引領下他們可以享受更加明晰的生活,即教育的真正魅力在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反之,如果教育不能為生活服務,那么它就沒有生存的必要和存在的價值。
總之,思政課生成性教學是在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建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生活教育論等基礎上,實現思政課教學目的的新的教學形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2][英]斯賓塞著,胡毅譯.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頁.
[3][德]卡爾·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1991:1.
[4][美]杜威.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5]劉麗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論[M],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