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
1951年3月,我們新兵被敲鑼打鼓歡送到湖南湘潭易俗河,編入7團2營5連。在易俗河訓練了四個月,過了中秋,坐上北去的列車,六七天后到北方,10月3日聽說我們已經過了鴨綠江。
12月30日我們來到朝鮮戰場東線前沿陣地,我被編入68軍204師611團警衛連。警衛連下設警衛排,工兵排,偵察排,化學排。與我一同在611團的青山橋地區鄉親有王昌緒、彭賢逵、彭賢啟、趙修道、趙修遠,還有些記不清了。
押解南朝鮮女俘虜
我們被補充到陣地連隊,就聽到槍炮聲,那時心里既興奮又緊張。我當兵的目的就是要打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侵略者,手里握的鋼槍都冒出汗水了。我的主要任務是警衛,有時要押送俘虜,抬擔架……
陣地上押下來的俘虜多是南朝鮮兵,也有美國俘虜。
我是機動兵,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補充。我經常一個人押解15-20名俘虜,任務十分艱巨。一路上槍上膛,眼睛四處張望,來不得半點馬虎。最令人難忘的是和趙修遠押送20多個南朝鮮女兵,真是驚險萬分。20多個女俘虜,全部不穿衣服,一手舉樹枝條作偽裝,防敵機轟炸,一手捂住下身,手一放就開槍。當時有敵機飛過,我們命令她們就地蹲下,高舉樹枝偽裝成小樹林。女兵不比男兵,一路上經常有人摔倒,弄得我們十分為難。最后還是把她們安全地押送到了師部。
因為打俘虜挨處分
戰役期間,我們團的任務是守陣地。朝鮮二三月間,冰天雪地,在洞外站崗是特別辛苦的。我一個多星期沒脫衣服,沒洗漱,有時急行軍,有時打陣地防御戰,都要大量消耗體力,要出汗。汗水漬出衣服外氣味很難聞。一到冷下來,沾在背上像一層冰,難受至極,要靠體溫慢慢焐干。就這樣,往往是干了又濕,濕了又干。我們也當過守衛,輪流守衛陣地。我們的主陣地是938.2和890.2高地,共守了13個月。
1952年7月13日黃昏,我方發動金城大反擊,這是我在朝鮮參加的最后一次戰役,由防御轉為進攻。我們是68軍尖刀團,突擊插入敵方陣地。電影《奇襲白虎團》其實就是以我們團的戰斗經歷為藍本。
7月14日10點左右,我們來到一個山洞前,快速迂回前進。在接近洞口時,一個丁姓聯絡員被洞內敵人打傷在洞口三米處。老鄉彭賢逵立功心切,一心想多抓俘虜,向里面猛沖。突然里面一陣槍響,彭賢逵在洞口倒下,犧牲了,我們很氣憤,三支槍同時朝里面開火。敵人頂不住就投降了,原來是個南朝鮮排長,一出洞就要餅干吃。我親眼見到彭賢逵是被他打死的,走上去就是一個重耳光,打得他趔趄了幾下才站住。事后組織找我談話,批評我沒有執行好俘虜政策,并把我入團的時間推遲了6個月。
冒死傳令立軍功
大反擊期間,我擔任警衛任務。因為戰場上減員很嚴重,我們警衛排的人員什么事都做。當時正連長犧牲,副連長掛花,指導員擔任指揮,我負責架設電話線。
有一次,正值下雨,道路泥濘難行,電話線被戰士們踩到爛泥里,我借敵人照明彈的亮光多次把電話線從緊巴巴的爛泥巴里摳出來架好,最后還是不通。離我們400多米處的山頭是我們團的另一陣地,有一個營負責守衛,但減員嚴重,剩下不到100名戰士。電話不通,有個命令必須送達,我搶先申請,一個人時而匍匐前進,時而隱蔽巧插,哪管頭頂上子彈呼嘯,硬是憑著“一定要完成任務”的信念,完成了任務。
當時山上大胡子袁營長的通信員犧牲了,便要我做他的臨時通信員,并在我的“臨時立功證”上(實際上此證也是作為戰士犧牲后確認身份的依據,有籍貫和所屬部隊),寫了“小鬼完成任務勇敢有功”讓我收好。戰斗結束后評功時,我被評為三等功。我還多次被評為戰斗英雄、練兵模范,樹為全團標兵。
另外,我曾8次回國接送首長家屬,次次出色完成任務。1953年戰爭結束后到1955年間一直幫朝鮮重建家園,我屬于最后一批回國的。1955年麥子發青時回到江蘇徐州,回國后入了黨,調到612團。我先是參加了教導營的培訓,再回連隊后擔任副指導員。1957年5月,響應黨的號召復員回湖南湘潭,當時的口號是“哪里來回哪里”“支援農業第一線”。復員后,擔任大隊民兵營長。
這里有兩個小插曲。其一是1953年12月,一次部隊奉命過河,因為橋很窄,只供炊事員、病號通過,我們都是從河里通過。過小橋之前,傳下命令說要每個人脫了鞋子穿上襪子準備過河??赡芸诹钍窃趥鞯倪^程中出了差錯,應該是“脫了襪子穿上鞋,過河時動作快點”。結果鬧了個小笑話,是全體穿襪子行軍至河邊,雖然心里很納悶,但軍人是以服從為天職,還是按上級指示行動。
其二是1953年,停戰前的一次戰斗,下午兩三點,美國人的火力很猛,壓得我們抬不起頭。當時陣地后有蘇聯最先進的喀秋莎炮,有四個蘇聯炮手,我方要求他們開炮壓下敵人火力,可蘇聯軍官說不行,當時李炳智團長、李庚新政委只好強令他們開炮。我當時恰好送信至這里,親眼目睹蘇聯炮手在強迫之下開了炮,24發炮彈一瞬間全發了出去。一道道火光,電閃雷鳴般,美國人的火力點和坦克頓時啞了。過去只聽說過喀秋莎炮厲害,這次才真正識得它的神威。
打完炮后,炮兵馬上轉移,因為美國是不肯吃虧的,后來果然來了兩趟美機將這炮兵陣地炸得稀巴爛。至今想起喀秋莎大炮的神威還心中佩服。
回憶過去的艱難歲月,撿拾戰爭中點滴故人舊事,一是作為史料緬懷,二是讓后世子孫明白: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有我們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許多有名和無名的英雄,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當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