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關注FORM E,信息共享促自貿區通關便利化
●黎敏

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以來,自貿區對中國—東盟雙向貿易投資發展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據統計,2010~201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合計12.57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前8個月,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已達3028.4億美元,中國繼續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隨著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已建立五年的自貿區也迫切需要華麗升級,以緊跟中國—東盟經貿發展的需求。通關的便利程度關系到貨物流通的效率和企業的運營成本,是升級版自貿區重點提升的領域之一。
而提升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通關便利化水平涉及多個國家,涵蓋海關、檢驗檢疫在內的多個部門,覆蓋的業務包括申領、審批中國—東盟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即FORM E證書)等等,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中國—東盟雙方形成“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互換”的合作共識,并有所側重地為加速自貿區通關便利化工作尋找突破口。
“自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雙方企業通過申領FORM E證書實現了關稅減免,泰國成為關稅減免受惠最多的國家。”中國海關總署關稅征管司副司長徐惠筠在2015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海關合作研討會上介紹道,FORM E證書的有效利用是自貿區促進貿易發展的具體體現,其審核通關情況也關系到自貿區內的貨物能否流通順暢。
FORM E證書是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的要求簽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證明文件,在中國,檢驗檢疫機構是唯一簽發FORM E證書的簽證機構。申領FORM E的企業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貨物出口到東盟任一成員國;二是在目的國可以享受關稅減免的貨物;三是貨物符合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貨物應符合“完全原產”,或“非原產部分成本不超過貨物離岸價(FOB價)的60%”,及符合直運規則。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進口商憑出口方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FORM E證正本和第二聯副本后便可到進口國海關辦理關稅優惠手續,在海關通關時享受關稅減免待遇。
隨著歐盟發達國家逐漸取消對中國給予普遍優惠待遇,中國FORM E證書的簽證份數與金額已經遠遠超過了普惠制原產地證明書,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企業在東盟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
不過在自貿區內貨物流通量增大的同時,各國海關針對自貿區內FORM E證書的核查力度也在加大,這不僅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也影響了貨物的正常通關,阻礙了自貿區內通關便利化的發展。因此,關注FORM E證書的利用率,提高FORM E證書的申領、審核效率,共享FORM E證書核查信息,對于自貿區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據徐惠筠介紹,自貿區建成以來,FORM E證書的利用率雖有所提高,但瞞騙案件及退證查詢問題仍然影響了FORM E證書在各國海關的核查效率。究其原因,有些是因為個別企業不誠信申報或業務不熟導致的假證、錯證;有些則是因為中國與東盟個別國家雙方企業對簽訂的原產地規則理解上存在差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與雙方數據缺失,信息溝通不暢有關。
徐惠筠表示,要提高FORM E的利用率,中國—東盟海關應該加強互聯互通,推動雙方“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互換”,特別是共享FORM E相關數據,使雙方FORM E證書從申領到核查過程更透明、程序更簡化。
中國海關總署科技司副司長兼電子口岸辦主任羅威也在研討會上表示,互聯互通是未來世界海關發展的趨勢,下一步中國—東盟將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推動“一帶一路”海關互聯互通平臺建設,共享數據,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帶動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發展。
據了解,2015年中國海關發布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推動與已簽署自貿協定的沿線國家建立原產地證書數據交換。簡化優惠貿易協定項下進口貨物的海關通關程序。進一步簡化原產地規則,支持和促進沿線最不發達國家輸華貨物享受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等內容亦被納入其中。加強海關信息的互聯互通將成為中國—東盟海關未來合作的一大重點。
在信息時代下,各類合作都已經離不開信息的共享,加強中國—東盟海關信息的互聯互通,不僅有助于提高FORM E證書的利用率,讓更多企業享受到自貿區的關稅優惠;也將有助于自貿區通關程序的簡化及透明化,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減少貿易摩擦,從而為自貿區的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摘自《中國東盟-博覽》雜志)(編輯/王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