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婷
15歲發明癌癥試紙18歲做納米機器人天才高中生:被打臉199次也要去嘗試
●張佳婷

三年前他發明了胰腺癌試紙驚艷世界,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把他請到白宮盛贊其成就。
三年后,他又公布了納米機器人計劃。
他說,年輕人有一堆超級好點子,但更重要的是努力證明自己是對的。
頂著一頭蓬松金發,不講話的時候,他和美國東岸大街上任何一個青少年沒有什么不同,然而當他開口談論科學時,一雙眼睛便會瞬間發亮。
他是18歲的杰克·安卓卡。“他正在做的事,比我在高中時做的事,酷多了!”這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杰克的評價,奧巴馬說的不只是現在,而是三年前……
早在15歲那年,杰克的科學研究就已驚動全球。他獲得2012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首獎,并受邀到白宮聆聽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他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你不知道的杰克》。他,發明了檢測胰腺癌的試紙。
胰腺癌,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癥,罹病后能夠存活五年的幾率只有4%,原因在于這種癌癥極難早期察覺,也就是這個原因,杰克的發明被認為具有革命性、是一種“改變世界”等級的成果。
杰克·安卓卡(Jack Andraka)
出生:1997年
學歷:美國北郡高中,2015年入讀斯坦福大學就讀生物工程
著作:《發明癌癥試紙的男孩》
特殊事跡
2012年奪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ISEF)首獎高登摩爾獎
2014年國家地理新興探索家
杰佛遜公共服務獎
在TED的演講吸引近400萬人點閱
盡管這個出自15歲高中生之手的發明,面臨不少醫學界的質疑挑戰,但無論如何,美國已有藥廠和他簽約,著手研究其商品化的可能;如果順利,五年到10年或許能夠商品化。
隨著記錄自己故事的新書出版,杰克近來再度活躍于媒體,這位18歲男孩最想傳達的,其實不是科學成就或商業利益,“當然,我也有心理準備,這個試紙最后可能行不通。但重點是,我很努力地嘗試了,我已用盡一切方法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彼獋鬟_的,是一種“嘗試的勇氣”。
別以為這位18歲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在研究胰腺癌試紙的起點,他就遭到了199次的拒絕、否定甚至嘲諷。
三年前,當他寄出兩百封信給美國各大癌癥權威教授,試圖分享癌癥試紙的新點子并希望對方提供實驗室時,卻陸續收到用詞凌厲的拒絕函,一共收到了199封。

杰克(左)和家人合影,右二為哥哥路克
其實,他遭遇的挫折已遠遠超過這199封拒絕信。
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杰克,或許是受到身為麻醉師的母親的影響,從小就對科學非常感興趣,最大的愿望就是親眼見證一場真正的手術。他和哥哥路克的腦袋充滿著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我跟哥哥總會隨身攜帶一本‘點子書’,隨時把腦中的想法記下來?!?/p>
杰克回憶,從小,兄弟倆在餐桌上討論的就不是運動、學校生活,而是進行秘密實驗后的新發現,“地下室是我們的秘密基地啊!我們家甚至有一條規定是這么說的:你可以在地下室做任何實驗,但拜托,不能把房子給燒了。”
杰克笑說,這樣的家規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兄弟倆真的曾經把整個社區弄到電路跳閘,并且還因為購買氮氣以及其他有機化合物,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監督。
然而,家里的溫暖并無法傳遞到學校的圍墻內,他的科學怪胎形象受到同學側目,突出的競賽表現,也使他成為一個顯眼的目標。談到校園霸凌,他說:“嚴重時,我被欺負到只能獨自躲在廁所的馬桶上吃午餐,尋求片刻寧靜。”
此時,他親密的忘年之交泰德叔叔因為胰腺癌而去世,“這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打擊,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失的恐懼?!苯芸嘶貞?,他會動了鉆研胰腺癌檢測方法的念頭,關鍵就是當時“想靠科學走出憂郁”,用自己最熟悉熱愛的方式尋求情緒的解脫。
他做過很多實驗,但他根本不懂醫學,“幸好我有兩個好朋友:Google和維基百科?!鄙頌閿滴辉∶瘢ň幇矗褐?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出生即生長在個人電腦全球流行的年代)的他,決定從Google和維基百科下手,找出有效治療胰腺癌的方式。

杰克(中)在2012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的頒獎典禮上
雖然把目標設定在“治療”太過天馬行空,但他在過程中也意外發現,胰腺癌患者第一年的存活率僅有20%,原因在于現行技術能夠確診的時間點通常太晚。唯有找出精準的篩檢方式,才能早期治療。
于是他從網絡上搜集各種胰腺癌的案例細節,并透過網絡購買期刊文章,比對后,找出一種在胰腺癌患者身上會巨幅增加、并可在血液中測出的異常蛋白質“間皮素”,結合納米碳管做成試紙。
“上課是有用的!”杰克回憶,那是在一堂生物課上,老師在臺上講著抗體,他則印出一疊納米碳管的資料,放在桌子底下埋頭苦讀。“靈機一動,老師講到的抗體結合納米碳管,或許正可檢測出異常的間皮素?!彼f。
他將兩者結合,開發出的胰腺癌試紙,號稱可比現行的檢測技術快速168倍,成本則只有現行800美元費用的1/26667。
從那一堂生物課到最后的成果,中間就是199封拒絕信的過程。“把信寄出的那一刻,我其實是很有信心的,滿心以為會得到一大堆的邀約回復?!碑斔盏降谝环饩芙^信時,其實還不以為意,“因為那顯然是一封‘自動回復’信件,收件者其實根本沒有認真看。”
第二封、第三封……就算杰克再有自信,也不免開始懷疑自己,“最傷人的是第114封,那封信,竟然叫我別再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庇谑?,他把自己的實驗企劃案交給一向“批評弟弟不遺余力”的哥哥,“當他說‘沒問題’,我就決定堅持到底?!?/p>
等到正面回復,是在第192封信的時候,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梅特拉博士,邀他前往一敘。
“就算這樣,我知道,學校的老師跟父母也都不相信我會成功,甚至是我自己,也沒有十足把握?!苯芸苏f,“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果你不去嘗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我必須去試?!?/p>
接著,他像是進入某個高深實驗的情境里,喃喃地分析著一種關于“勇于嘗試”的心理素質:“對于自己正在做的事,你不能悲觀,總是要正面看待,這樣,你在實驗失敗時才會從中學習經驗,而不是直接槍斃自己的想法。”
對于和他同年齡的青少年朋友,杰克也提出他的建議:“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的創造力,我們有很多超級好點子,雖然沒錢沒資源,但只要一直勇敢地嘗試,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p>
今年6月,杰克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創意城市論壇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納米機器人。在他的想象中,這是一種像是微型炸彈的東西,擁有特殊的形狀,在被注入人體內后,可以篩選造成癌癥的DNA,避免它們復制。
天馬行空嗎?管他吶,年輕人就是有做夢的權利,而且,杰克大概很快就會用扎扎實實的實驗,讓這場白日夢愈來愈有成真的可能。
(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