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插旗物聯網超商機
●林宏達
在德國,奔馳和寶馬搶用物聯網,搶占租車市場;在美國,愛迪生創立的通用電氣,靠物聯網賺大錢;在西班牙,ZARA集團靠物聯網提高營運效率,去年獲利創五年新高。現在,新一波的物聯網爭奪賽正在開打。

臺北市晴光市場今年安裝『微定位』系統
今年,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在瘋物聯網。原因很簡單,靠物聯網賺到錢或推出全新商業模式的公司越來越多,打破了原有的游戲規則,完全顛覆你我的想象!
今年8月底,臺灣臺北市晴光商圈成為第一個集體裝設物聯網感應器做營銷、導覽的商圈,總共有14個地點裝設了感應裝置。這種感應技術叫“微定位”(Beacon),最大的特色就是能知道顧客在店面里的精確位置,甚至連逛街路線也能了解,從而主動出擊邀請顧客上門。
安裝一個叫“FootPoint踩點趣”的App,系統就會告訴你,哪些店家愿意花錢請你去逛街(注:走進店里即可累積點數,這些點數可免費兌換商品)。你走進店內后,物聯網裝置會認出你,幫你“打卡”,逛完一圈晴光商圈,什么都不買,就能累積700點,足夠換到一個免費的小披薩。
看來不起眼的技術,百貨業者卻有高度興趣。有物聯網技術后,使用者在賣場里怎么逛,哪些柜位最熱門,以前,這些數據要發問卷才能知道,現在可以第一手直接觀察。
這是美國最熱門的物聯網零售應用。去年,美國梅西百貨宣布,跟App公司Shopkick合作,在4000家店面布建微定位系統,是美國零售業最大的微定位系統應用;3C賣場Best Buy、百貨商場JCPenny等也都紛紛采用。今年,臉書還宣布免費對全美國店家發送微定位系統。推動這套系統最成功的公司——Shopkick,去年以二億美元被韓國公司收購。
在服飾業,投資物聯網的競爭,也已經展開。
走進ZARA臺北的一家店,每件衣服上都附有小型天線的無線標簽RFID(無線射頻技術);這個小小的標簽,只比手機SIM卡大一點,藏在防盜扣里。這個標簽像是衣服的身份證,每件衣服的材質、樣式等信息,都能透過標簽識別,再連上云端。
以前,ZARA以快聞名,一件衣服從繪圖制版,到送至全世界6000家店面的貨架,只要兩個星期。問題是,制造速度越快,越可能制造更多的滯銷庫存,ZARA找到的答案,是用物聯網去管理每一件衣服。
去年,ZARA在西班牙馬德里郊外,投資1.5億歐元的新物流中心正式落成。每年上億件商品出貨時,小到每一件衣服的材質,大至要送到哪家店,都清楚標記在標簽里。ZARA店員找衣服不需要再一件一件地找,只要打開感應器,一次就能掃描幾十件衣服,連哪件衣服放錯貨架,都能立刻發現。
這對ZARA的庫存管理、店面日常流程、客戶服務,都帶來巨大改變。以前,ZARA在馬德里的旗艦店,盤點一次要40名員工清點五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只需要九名員工,拿著感應器掃描,二個半小時就能清查完畢。去年,ZARA的凈利,創下五年新高。

足球明星,物聯網來評分今年,國際足聯允許球員在比賽中穿上物聯網背心,包括、陀螺儀和加速計
今年,UNIQLO加入競爭。《日本經濟新聞》報道,UNIQLO正在興建能和無線標簽整合的新倉庫,一完成,就會快速推廣到UNIQLO全日本400家店面使用。這種新的倉庫,上萬件商品進出,能透過感應器實時連上云端,完成登賬和盤點。今年2月到8月,UNIQLO旗下副牌GU開始在店面擺上自動結賬機,刷一下衣服上的芯片,不用排隊,一分鐘內就能結賬走人。
物聯網還能幫忙賣衣服。今年,在臺北西門町的漢中街上,也出現一家用物聯網技術管理的實驗店。這家店里,每件衣服都裝有和ZARA類似的無線標簽,掛衣服的吊桿背后、試衣間的墻壁里,都裝上了天線。
消費者每次拿起衣服瀏覽、試穿,天線就會自動讀取衣服里的“身份證”上傳云端,比對結賬資料,立馬知道哪款衣服能吸引消費者的眼光,卻沒有被買走,就能隨時推出新的促銷方案,拉高購買率。
全世界都在瘋物聯網,有三個新趨勢,值得關注。

上億件產品中,一秒就能掌握衣服在哪在,每件衣服從制造完成那一刻起就有了身份,一秒鐘就能查出來
趨勢一:提供服務者,才最賺錢戴姆勒集團改做服務營收大爆發
物聯網正在改寫產業的游戲規則,它們重新塑造產業界限,并創造出全新的產業。
奔馳汽車所屬的母公司德國戴姆勒集團,2009年就利用物聯網重新定義自己,從汽車制造商變成運輸服務公司。
戴姆勒推出“CAR2GO BLACK”服務,只要下載App,就可以在德國八個城市租到附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奔馳B Class汽車,按小時計費,一小時收費14.9歐元,這筆錢包括了油料、維修和保險的費用。
整個租車過程里,不用排隊、填表格。先在手機上預約指定地點的車,當你找到車時,車里會顯示一組密碼,只要在你的手機里輸入密碼,云端系統就會指示汽車打開車門。而且,你只要開到目的地的指定停車格,就能馬上還車。換句話說,你只須為你開車的時間付租金。
在德國之外,戴姆勒集團還在全世界31個城市提供Smart電動車出租服務。
2011年,寶馬也跟進,推出共乘服務系統“DriveNow”,每分鐘只需花費0.34歐元,就能租到一輛寶馬i3。這個費用,同樣包括油錢、停車費和保險費。
根據戴姆勒的新聞稿,戴姆勒的租車服務,去年營收首次達一億歐元;且部分城市已出現獲利。
趨勢二:你想不到的東西,都上網了從數據分析來賺聰明財
2013年,輪胎大廠米其林把輪胎也連上了物聯網,做服務。
米其林的盤算是,在輪胎里裝置感應器,連上云端,米其林就能追蹤貨運車隊的使用狀況;等到車隊輪胎該換的時候,就主動提醒。而且,米其林因為掌握了消費者的動向,還可以預估使用者何時會大量需要輪胎,以便調節產能。
米其林還能用輪胎搜集到的資料,知道貨運車隊里,每一個司機的駕駛習慣。不但能提供計算碳足跡的環保服務,還能幫忙訓練司機的駕駛習慣,節省油錢。
在美國加州,出口最多紅酒的嘉露酒莊,也用物聯網提高產能。他們認為,每一塊土地的特質都不一樣,用同樣的方法施肥、灌溉,只會產生同樣質量的酒。
他們在葡萄園里布下物聯網系統,搜集雨量、葉片濕度、氣溫等資料,結合衛星照片、地圖,分析不同地形的農田,再用智能型灌溉系統,精確灌溉經過精密計算的水量。這個酒莊的葡萄酒,不但質量更佳,營業收入更增加一到二成,用水量還下降二成。
在日本,富士通還開發出“牛聯網”,在牛身上綁上無線裝置,自動測量牛的體溫,提高繁殖成功率。以前繁殖小牛需要技術,成功率只有三成,用這種方法,電腦會在正確的時間通知獸醫來配種,成功率提高到六成五。

物聯網也能幫忙種葡萄用物聯網偵測葡萄園的溫濕度,再傳上云端,分析未來蟲害爆發的可能性

趨勢三:越老企業,越要跟上腳步
印度軟件代工大廠塔塔調查,廠商生產的產品越貴,越有興趣投資物聯網。報告中指出,產品價格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如飛機引擎制造商,對物聯網的技資,比起產品價格低于100美元的公司,高出8.5倍。
這一波因物聯網獲益的公司,許多都是百年老公司。
像美國通用電氣公司,2003年時金融事業占營業收入比率高達56%,今年卻宣布出售1000億美元金融資產,重新擁抱傳統制造業。促使其回歸傳統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物聯網技術。
今年開始,靠物聯網賺到錢的公司越來越多。懂得運用物聯網的公司,能逆勢擴大市場,死守舊思維的公司將逐漸被淘汰。誰能用物聯網提供新服務,誰就能重啟成長引擎。■(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