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超磊,賀 敏,高子平
(四川省中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用藥規律文獻研究
賈超磊,賀 敏,高子平
(四川省中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目的:通過檢索獲取數據庫中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文獻,總結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用藥規律。方法: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所收錄的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文獻,建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文獻數據庫。結果:共納入文獻64篇,涉及用藥275味,共3 018次。其中藥物次數超過50次的有10味,共736次;使用頻率較高的中藥主要為清熱藥、補虛藥、利水滲濕藥、活血化瘀藥。結論:系統性紅斑狼瘡用藥主要以清熱解毒、調氣血、和陰陽、活血化瘀為主。
系統性紅斑狼瘡;用藥規律;文獻研究
系統性紅斑狼瘡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結締組織病范疇,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常累及多個臟器、系統。西醫關于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迄今未明,一般認為是多因素的,主要涉及遺傳、感染、性激素、環境等因素。現代醫學主要依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但療效均不滿意,且出現許多毒副作用。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有其特色及優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通過對國內主要文獻系統收錄的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文獻進行總結,探索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用藥規律,以供臨床用藥之參考。
1.1 資料來源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CNKI) 所收錄的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文獻。共收錄符合要求的文獻64篇。
1.2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所有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并使用了中藥的各種相關文獻,包括名醫經驗、病歷報告、病例分析、臨床對照試驗等。各文獻必須有明確的藥物組成。排除綜述性文獻、一稿多發或內容大致相同的文獻及僅對某一證型進行詳細證候分析的文獻。
1.3 建立數據庫
將每首方劑中的單味中藥輸入EXCEL2003,以中藥功效分類建立數據庫。
1.4 藥名規范
對文獻中同一味中藥不同名稱者及中藥的分類,依照《中藥學》[1]予以規范。如“淮山”統一為“山藥”,“杞果”統一為“枸杞子”等。
2.1 用藥頻率統計分析
所收集的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共用藥275味,使用藥物頻次共3018次。表1列出了頻率使用較高的前30味中藥,使用頻次超過50的主要有生地黃、牡丹皮、甘草、赤芍、茯苓、丹參、黃芪、當歸、白術、玄參。

表1 系統性紅斑狼瘡常用30味中藥用藥頻次
2.2 系統性紅斑狼瘡常用中藥歸類分析
按照中藥學功效分類使用頻數、使用頻率及代表藥物的統計分析,見表2。

表2 275味中藥功效分類使用頻數和使用頻率
2.3 清熱藥及補虛藥具體使用次數及頻率分析
清熱藥及補虛藥具體使用次數及頻率分析見表3。
通過中藥統計分析,使用頻率較高的中藥主要為清熱藥、補虛藥、利水滲濕藥、活血化瘀藥,因本病主要病機多因稟賦不足,或七情內傷,或勞累過度,以致陰陽失衡,氣血失和,經絡受阻。先天不足,腎陰虧虛是本病的基本病機,且貫穿疾病始終,在此基礎上熱(火)毒蘊于血分,瘀熱互結,漸至陰陽失調、五臟俱損[2]。在治則上以清熱解毒治其標,以調氣血,和陰陽,活血化瘀,通絡治其本。

表3 清熱藥及補虛藥具體使用次數及頻率分析
結合中藥統計結果,認為在辨治系統性紅斑狼瘡時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①本虛標實,當標本兼治,祛邪與補虛并用。多數學者提出系統性紅斑狼瘡為本虛標實之證。徐宜厚[3]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尤以臟腑虛損為本,且以脾腎兩虛為主。臟腑失調是其內因,外邪則是致病條件。周信有[4]認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本虛標實之證,是人體在正氣不足,主要是腎、脾虧虛的基礎上,感受風、濕之邪而發病。其主要病機為脾腎虧虛、瘀毒內蘊、營衛不和,提出治療本病應標本同治、攻補兼施、病證結合。故在治療上當標本兼治,注意“扶正”與“祛邪”兼顧,在應用祛邪藥物的同時辨證選用補虛的藥物,使正氣恢復,驅邪外出而病愈。②陰虛為本。鄧兆智[5]認為本病病機以肝腎陰虛、陰虛內熱為本,毒熱為標。臨床所見絕大多數患者亦以陰虛內熱證候表現為主,故治療上以養陰、清熱治法貫徹始終。養陰之法因癥狀表現的不同,而以滋肝腎之陰為主,或養肺胃之陰為主。郝平生[6]認為本病本虛在先,標實在后,因素體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調養,腎陰虧虛,此為虛之本。腎陰虧虛為本,熱毒瘀阻為標。故在治療本病時培補肝腎為重要的法則。③分期論治。艾儒棣[7]治療本病分為早、中、后三期論治。早期主要分為風寒痹證、熱毒熾盛證,中期以陰虛內熱多見,后期病情復雜,陰損及陽,脾腎陽虛。因此臨床上應根據不同階段的病機對其進行辨證論治。④辨證施治,重點選藥。據以上中藥統計分析,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辨證選藥應有重點,清熱藥常選生地、丹皮、赤芍、玄參;補虛藥常選甘草、黃芪、當歸、白術;利水滲濕藥常選茯苓、澤瀉、車前子、虎杖;活血化瘀藥常選丹參、雞血藤、川芎、益母草;祛風濕藥常選威靈仙、雷公藤、桑寄生;溫里藥常選附子、肉桂、干姜。
[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2] 楊利,戴忠俊.系統性紅斑狼瘡辨治規律初探[J].中醫藥研究, 2000, 16 (6): 10-11.
[3] 劉長清.徐宜厚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經驗[J].中醫雜志,2000,41(8):463-465.
[4] 薛萌舉.周信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經驗[J].世界中醫藥,2007,2(1):21-22.
[5] 劉孟淵.鄧兆智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經驗[J].中醫研究,2007,20(11):55-57.
[6] 郝平生.系統性紅斑狼瘡辨治體會[J].江蘇中醫藥,2010,42(5):28-29.
[7] 陳會茹,李振潔.艾儒棣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03,38(2):51-52.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09-29
賈超磊(1988-),男,四川省中醫院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皮膚外科。
R593
A
1673-2197(2015)04-0062-02
10.11954/ytctyy.2015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