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長 林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現代服務業協同創新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
基于金稅工程的電子稅務軟件收費模式研究
王 長 林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現代服務業協同創新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縱觀金稅工程發展歷程,結合金稅工程的具體實踐,可將我國電子稅務歸納為三種模式:免費模式、部分收費模式和完全收費模式。金稅工程主要采用的服務模式是部分收費模式。作為金稅工程的核心軟件之一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是目前納稅人使用最廣的系統,其主要的服務模式是部分收費模式,主要的參與方有各級稅務機關、用戶和代理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必要采取免費服務模式,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電子稅務服務,建立監督與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電子稅務服務收費模式。
金稅工程;電子稅務;收費模式;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
金稅工程從1994年開始至今已經實施二十多年,以金稅工程為代表的電子稅務是目前最為成熟和完善的政府信息化工程。政府在推廣金稅工程的過程中,將電子稅務系統的開發和技術支持等服務委托給第三方,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服務網絡。金稅工程的服務網絡共由221家獨立法人公司組成,其中包括36家省級服務單位,137家地市級服務單位和48家區縣級服務單位;有超過15000名技術服務人員為客戶提供上門技術支持服務和電話服務(截止2013年12月)。[1]服務代理商除了采用傳統的線下服務外,同時還借助金稅服務網、移動網設備和網絡為客戶提供線上的技術支持與服務??梢哉f,技術維護和服務是金稅工程成功實施的基礎和保障。
關于金稅工程的研究也因此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技術層面研究(如金稅工程技術架構,軟件應用);二是金稅工程實施情況介紹;三是金稅工程成功實施的經驗等。盡管金稅工程被看成是我國電子稅務實施成功的典范,尤其是在服務模式上被人們廣為稱道。然而,現有文獻針對金稅工程的服務模式,特別是軟件收費模式的研究較少。為彌補這些不足,本文將從金稅工程入手,具體分析其軟件服務模式,希望給我國電子稅務的發展提供一些經驗借鑒。
金稅工程總稱為中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CTAIS),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工程(“十二金”工程)之一,它是為加強對增值稅開票、認證、交叉稽核和協查的管理,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專用發票的認定、領購、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的全過程實現網絡運行。從本質上講,金稅工程是以稅收征管業務為主體,實現中國稅務系統各項管理工作信息化和專業化。金稅工程由于其覆蓋全面、功能強大、監控有效、全國聯網運行,已成為中國電子政務工程的核心系統之一。[2]
金稅工程的起因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流轉稅制改革。1994年,我國實行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制度,新稅制實施以后,一些不法分子為獲取非法收入,趁機偽造、倒賣、盜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對此,國家在打擊偽造、倒賣、盜竊發票違法犯罪的同時,決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加強對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監控和管理。1994年3月底,金稅工程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隨后,作為金稅工程中的重要環節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開始在遼寧鞍山、江蘇鎮江和廣東珠海三市試點。1998年8月開始在全國推行金稅工程二期工程建設,至2003年7月底,防偽稅控開票子系統全面覆蓋全國所有約140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金稅工程二期建設原定目標圓滿完成。[3]為進一步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保證稅收收入持續增長,2008年9月,金稅三期工程正式啟動,這標志著稅務信息化進入了全面建設和推廣階段。
國家金稅工程網絡由四級分層結構組成:國家稅務總局、省級(自治區/計劃單列市)國稅局、地市級國稅局和區縣級國稅局。鏈接金稅工程網絡的關鍵軟件是增值稅防偽稅控軟件,它分別由增值稅防偽稅控開票子系統、防偽稅控認證子系統、增值稅稽核子系統和發票協查信息管理子系統四部分組成。
電子稅務是指稅務機構借助信息技術(ICT)、特別是互聯網技術,構建并完成傳統稅務機關的各項管理職能與服務職能,從而為納稅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務。電子稅務的核心特征是對傳統稅務的揚棄,一方面,傳統稅務的主體業務要向網上轉移;另一方面,電子稅務又將不斷創造出新的適合互聯網特點和納稅人多元化需求的個性服務。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構建成的電子稅務平臺,能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擴大民主參與,有效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建設服務型政府等。
電子稅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軟件服務模式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對軟件服務模式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軟件服務模式的研究,我們可以分析預測未來的軟件服務模式或者分析不同的軟件產品隨著政府執政理念、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水平的變化,將會產生的相應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可以相應地調整其軟件服務模式,從而讓政府、企業和代理商滿意。
(一)軟件服務
服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服務可以定義為用于出售或者連同產品一起出售的活動、利益或滿足感。這里面既包含有出售商品,也包含有其他附加值,如感知價值、滿意度等。軟件服務可定義為以軟件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向目標客戶(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如軟件生產、擴散、升級和應用等),借以實現或者提升用戶滿意度的總稱。
軟件服務主要以軟件為支撐,輔之以優質的服務來提高用戶滿意度。因此,在軟件服務模式中要充分掌握軟件的主要性能及特點、軟件使用的復雜程度、軟件的專有性和強制性、使用人員的自身素質等。軟件服務是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的誕生,使得軟件具有更佳的基礎。一方面,軟件服務商不得不對客戶的滿意度給予更加密切的關注,并由此對軟件問題及擴展需求做出更快的響應,從而使軟件服務更加趨于標準化。另一方面,又能照顧到個別企業的特殊要求,高頻率的升級完善,使客戶感覺每一個軟件修訂都吻合自己的需求。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采取集中式軟件服務模式,因為這些企業用戶再也不必負擔系統的基礎結構、IT維護人員以及諸如應用程序管理、監控、維護和災難恢復等操作性問題的成本,基本的服務都由軟件服務提供商來統一管理和服務。
目前,針對軟件收費模式的研究還大多集中在商業領域,如在線服務軟件(Saas)收費模式,網絡游戲收費模式。針對公共服務領域的軟件收費模式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電子稅務軟件的收費模式更少。根據金稅工程的業務實踐,電子稅務軟件收費模式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免費模式(自助模式);(2)部分收費模式(軟件收費模式或服務收費模式);(3)完全收費模式。下文將分別對三種模式展開論述。
(二)電子稅務收費模式分析
1.免費模式
軟件的免費服務模式也稱為自助服務模式,就是指用戶使用軟件免費,但軟件開發企業不直接提供服務。在免費服務模式下,軟件服務商向用戶提供免費的軟件,并提供一些基礎性的通用服務。如,將軟件的使用方法和常見的問題掛在網站上,需要用戶自己下載和學習,平時并不直接為用戶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或電話服務。在這種模式下,通用性的服務由軟件開發企業提供,盡管用戶享受的服務是免費的,但這些服務實際上是政府已經為用戶埋單了。這種模式實現的途徑是政府通過向社會機構購買公共服務,然后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在電子稅務中,典型的免費服務模式如地稅系統的軟件,以及國稅系統中的運輸發票軟件。免費模式是由政府主導的,也就是將電子稅務軟件當作公共產品,它符合古典公共管理理論,即,公共利益被假定為政府的惟一動機,為公眾服務是無私的付出。
2.部分收費模式
部分收費模式又稱軟件收費模式或服務收費模式,是指軟件開發企業要么針對軟件本身收費,要么針對與之相關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進行收費。在部分收費模式下,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軟件開發企業對基本軟件的使用免費,但與之相關的服務及增值服務收費,一般按年收費。在電子稅務中,類似的軟件有互聯網納稅申報軟件、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以及流動人口管理軟件。另一種情況是,軟件開發企業對用戶提供軟件進行收費,但對后續的服務免費,一般按年進行收費。在電子稅務中,采用這種服務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稅控盤軟件。部分收費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半市場化與半政府主導的行為,它介于古典與新公共管理理論之間。
3.完全收費模式
完全收費模式,又稱全收費模式,是指軟件開發企業不僅針對軟件本身收費,也對與之相關的后續技術支持和服務進行收費。在全收費服務模式下,用戶需要自行購買軟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按年向軟件運維企業繳納費用。在電子稅務中,典型的案例是遠程認證系統、常住人口系統、旅館、保安等公安系統。全收費模式是公安信息化領域最主要的軟件服務模式,是一種純市場化的行為,符合新公共管理理論,它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在政府的管理過程中引入市場化的行為。用戶不僅使用較好的產品,而且還能享受優質的服務。
從目前的金稅工程實踐來看(如用戶使用群體最廣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政府采用的主流服務模式是部分收費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服務商向企業免費提供電子稅務軟件,通過提供后續的服務向企業收取相應的服務費。部分收費模式的優點在于有利于減少軟件推廣的阻力,也有利于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金稅工程涉及的主要參與方有四個:稅務部門、軟件設計公司、電信運營商和用戶(企業)。但在實踐中,電信運營商作為一種基礎服務方,通常不予以考慮。因此,金稅工程中的主要參與方實際上有三個:政府、軟件公司(服務商)和用戶(企業)。三者的主要職能如下。
政府實際上就是電子稅務的內容提供者,其主要職責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對信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進行收集和集成,并通過軟件商和電信運營商提供給目標客戶。
軟件提供商主要是指為電子稅務提供軟件平臺和技術服務的代理商。從目前中國電子稅務的發展實踐來看,政府一般是將政府服務的軟件外包給特定的代理商。代理商根據政府的要求和企業的需求開發出符合要求的軟件供企業使用,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代理商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是既為用戶提供軟件,也為其提供后續的支持和服務。
用戶是使用金稅工程終端的企業或個人,他們持有終端設備,基于網絡技術和軟件應用平臺(電子稅務系統),隨時隨地獲取政務信息或者與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在線互動。
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是金稅工程的核心系統,該系統集成防偽稅控系統集計算機、微電子、光電技術以及數據加密等技術為一體。企業采用防偽稅控系統后,必須用該系統開具增值稅發票。整個系統以增值稅專用發票為核心,為發售發票時的源頭控制、發票填開時的防偽與計稅、發票抵扣時的識偽,以及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抄報稅等各個環節提供了強有力的監控手段,即通過票源、稅源控制和防偽識偽技術,達到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防偽和稅控的雙重功效。其具體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防偽稅控系統的功能結構
從金稅工程的發展實踐來看,政府是防偽稅控系統的推廣方,負責提供內容服務(如稅務資訊,相關法規);服務代理商通過政府(如國家稅務總局)授權,負責全國防偽稅控系統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并負責系統的開發和設計(如防偽稅控系統),并為一般納稅人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值得強調的是,服務代理商在防偽稅控系統的服務過程中扮演著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它既為企業提供軟件和技術支持等服務,也同時負責收集企業對防偽稅控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其反饋給政府。下面以防偽稅控系統為例,具體說明這一服務模式。如圖2所示,防偽稅控系統主要涉及三方:稅務機關、企業和服務商。
首先,稅務機關作為內容提供方根據納稅服務的需要向代理商提出辦稅業務需求;其次,代理商根據稅務機關的需求提出設計方案,并完成系統的開發;最后,系統開發完成后,系統中的相應模塊的內容需要稅務機關收集和提供。這些模塊包括:(1)申報扣款服務。為納稅人提供在線填寫申報表和財務報表服務,并進行申報、扣款和報表查詢,以及申報、扣款結果查詢。(2)一般查詢和征收查詢。納稅人通過查詢能夠清楚知道企業在“征收管理系統”中的狀態,以便納稅人辦理涉稅事宜。(3)涉稅查詢。該查詢能夠幫助納稅人獲取常見的數據信息。(4)增值服務。提供網絡咨詢、信息公告以及其他在線服務等,加強納稅人與稅局之間的互動。

圖2 金稅工程服務模式的參與方
代理商負責辦稅系統的開發和維護,通過提供稅務要求的軟件,并給一般納稅人提供技術支持服務來收取軟件費用和服務費用。其中后續給企業提供的支持服務主要有:通過本地化的服務網絡給企業提供上門維護、定期回訪和技術培訓服務,通過呼叫中心給企業提供熱線咨詢和電話回訪服務,通過專業網站提供線上支持和在線訪談服務。代理商是鏈接稅局和企業的橋梁,是改善稅務機關和企業用戶關系的重要角色。
一般納稅人(企業用戶)通過訪問辦稅大廳系統獲取信息,實現納稅查詢、申報、扣款和在線咨詢等服務。一般納稅人作為防偽稅控系統的最終用戶,通過系統辦理相關業務。
在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服務中,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軟件由軟件服務商開發,免費供用戶使用。但相應的硬件產品(金稅卡、IC卡等)需要用戶在稅務機關授權的公司購買,并且后續維護和服務是按年收費,收費標準有相關部門核算和認定。
在電子稅務建設初期,電子稅務收費模式主要
是部分收費模式,這種模式在電子稅務建設和推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電子稅務服務是創新電子稅務服務方式,加快發展電子稅務的重要途徑。為適應這一要求,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電子稅務服務。
(一)從部分收費模式向免費模式轉變
從本質上講,電子稅務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在電子稅務發展初期,由于國家財力有限,采取了部分收費模式。時至今日,我國已經完全有能力為企業和公民提供免費的電子稅務服務。電子稅務采取免費收費模式,既有利于電子稅務服務的推廣和普及,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和企業的滿意度,對構建服務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通過向社會組織購買電子稅務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在電子稅務領域,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取代政府直接提供電子稅務服務,是電子稅務公共服務需求多元化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雙重需要。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電子稅務服務,不但能節約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還能有效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動公共服務模式創新。這對增強公民參與意識,激發社會活力,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電子稅務服務監管,建立服務監督機制
政府為企業提供免費電子稅務服務,或向社會組織購買電子稅務服務,很容易走向極端,變成“甩手掌柜”,從而導致社會管理質量下降,公共政策低效。為有效避免“政策失靈”,政府有必要完善日常監督體系,確保為企業和公民提供高質量的電子稅務服務;建立健全政府購買電子稅務服務的監督評價體系,以確保購買的電子稅務服務的實施質量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1] 職菲. 聚焦客戶服務為本,打造體系管理為綱[J]. 航天信息服務???013,(2):21-25.
[2] 許善達.中國稅務信息化回顧與展望[J].電子政務,2009,(10): 26-33.
[3] 許善達. 金稅工程:一項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J]. 中國稅務,2003,(4): 4-10.
責任編輯:師連枝
2014-12-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稅務價值的擴展對政府公共信任的影響機理研究” (71403080);“強制采納環境下G2B電子政務系統應用服務理論研究”(71172157)。
王長林(1982-),男,河南信陽人,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
F812.42
A
1671-9824(2015)03-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