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之阻卻
“通知+刪除”規則原本是網絡著作權侵權領域的規則,我國已經通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予以確認并不斷完善,為使社會大眾自由獲取信息同時保護版權人和網絡平臺商的利益,設置這一安全港灣非常必要,同時也可促進互聯網產業良好發展、自律經營。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避風港原則在適用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況、新技術以及新的法律問題的挑戰,目前該原則已延伸到專利和商標領域,諸如《商標法》、《專利法修改草案》、《侵權責任法》均已吸收該原則的精髓,對網絡交易平臺的經營者應承擔的間接侵權責任做出了規制。
在網絡電子交易平臺中,商標保護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災區”,但從侵權責任判斷角度來看,專利權侵權問題的認定更加困難。網絡第三方平臺專利侵權的認定非常復雜,其責任難以判定,避風港規則一般不會適用于第三方平臺專利侵權責任的承擔,但不可忽視的現象是,淘寶網等網絡交易平臺收到專利侵權的投訴已呈現急劇增加的趨勢,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專利侵權責任問題已經顯現。在適用避風港原則之時必須先界定網絡交易平臺商的性質,按照其介入程度來進行責任區分;關于網絡平臺商“知道”或“應當知道”的認定標準也需具體考慮其類型,比如對內容進行整理或提供深度鏈接服務的平臺需要承擔更高的注意義務;關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注意義務,核心便是“知道”或“應當知道”,平臺無法控制商品流通,但可以控制交易信息,如果交易信息涉及到的行為具有侵害知識產權的較大可能性,則平臺有義務及時采取措施;對“合格通知”的要求應包括專利權人的身份信息、權利要求、具體信息、專利登記、專利權評價報告等;最后對于“必要措施”,則應考慮對專利有效性和保護范圍進行認定的復雜程度,平臺應有相應的審查權,如認定確實構成侵權或存在很高的侵權風險,則應當刪除或屏蔽侵權鏈接。無論如何,思考的視野應是多維度的,諸如產業發展水平、技術發展水平、管理成本以及網絡平臺發展在全球所處位置都應納入其中,同時構建網絡侵權人信息披露制度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實現在推動網絡經濟和網絡產業發展的同時兼顧知識產權保護。
新興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如同打開了知識產權的“潘多拉之匣”,舊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傳統知識產權體系被重新建構。第三方平臺中出現的侵權問題頻發,不僅會影響電子商務平臺健康有序的發展,也給知識產權法律體制帶來更多新的挑戰。僅靠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以適應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