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云
(豐城市血防治站普外科,江西 豐城 331100)
應用腹橫紋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
吳海云
(豐城市血防治站普外科,江西 豐城 331100)
目的 探討應用腹橫紋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124例小兒腹股溝疝患者,按簡單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4例)采取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對照組(60例)采取傳統疝修補術,比較2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出現陰囊水腫1例,低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13%;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陰囊水腫2例,低熱1例,疝復發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33%,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具有創傷小、手術耗時少、恢復快及術后并發癥少等優勢。
腹橫紋小切口; 腹股溝疝; 小兒
小兒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常見病。在胚胎發育時期,男孩的睪丸及女孩的子宮圓韌帶下移時形成的腹膜鞘突未能閉合是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病因素,出生后因哭鬧、便秘、咳嗽等誘因導致腹內壓力增高,使得小腸、卵巢、輸卵管、網膜等進入此鞘狀突之內形成疝氣[1]。有研究[2]報道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生率為1%~4%,男孩發病率為女孩的14倍,早產兒則發生率更高,且可能發生于兩側。臨床上只有少數小兒腹股溝疝可以自愈,絕大多數患兒需經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對患兒的創傷打擊大且術后并發癥多。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創技術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應用。本文探討腹橫紋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豐城市血防治站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小兒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3例,女31例,年齡1~6歲,平均(3.42±0.45)歲。按簡單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患病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全身麻醉成功后,常規消毒、鋪巾,在外環中上方腹橫紋處取一長約1.5 cm的橫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提睪肌,暴露精索,找到疝囊并切開,術中仔細游離疝囊至頸部,用絲線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將精索和睪丸復位,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逐層關閉縫合切口。
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取腹股溝斜切口長約3.5 cm,切開腹外斜肌腱膜、提睪肌,顯露精索,找出疝囊并縱向切開,仔細游離至疝囊頸部,用絲線將疝囊頸部進行結扎,切除多余疝囊,止血后將精索、睪丸復位,逐層縫合切口。
2組術后均給予相同的抗炎、止痛及補液等治療。
1.3 觀察項目
比較2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出現陰囊水腫1例,低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13%;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陰囊水腫2例,低熱1例,疝復發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33%,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s
*P<0.05與對照組比較。
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主要采取手術為主。不同于成人腹股溝疝,小兒腹股溝疝由于存在疝囊,治療上只需行高位結扎即可。由于小兒生理結構薄弱,手術耐受性較差,手術創傷容易增加手術并發癥風險,因此應盡量減少創傷才能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3-4]。目前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有傳統疝修補術、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等3種術式,傳統疝修補術切口較大,雖然具有術中操作方便、手術視野大等優勢,但由于小兒的耐受性差,術后不僅切口過長,而且手術損傷重、出血多、恢復慢及術后并發癥多[5];采取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具有術后疼痛輕微、恢復更快、外觀更好、病期更短等優勢,但腹腔鏡疝修補術花費更多、手術時間更長及存在腹腔鏡相關的并發癥等因素,使其在基層醫院難以推廣[6]。應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因其具有美容效果、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優勢,已漸為臨床醫生所關注。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均P<0.05),較對照組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7]:1)手術操作簡便、術中暴露時間短及組織剝離少,顯著降低了術后感染的發生;2)手術切口較小,對組織損傷輕,刀口容易愈合,術后美容效果好;3)創傷小、恢復快,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因此,筆者認為開展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 楊樹留.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25):53-54.
[2] 夏東亮,張麗華,時繼東,等.小兒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探討[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2,11(6):441-443.
[3] Bello B,Herbella F A,Allaix M E,et al.Impa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esophageal disorder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46):6764-6770.
[4] Antoniou S A,Antoniou G A,Koch O O,et al.Lower recurrence rates after mesh-reinforced versus simple hiatal hernia repai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2,22(6):498-502.
[5] 劉紅偉.傳統手術與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對比研究[J].大眾健康:理論版,2012,27(11):350.
[6] 黃貴和,陸詠江,山松.小兒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3):216-218.
[7] 陳波.小切口治療成人疝氣86例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3(2z):251.
(責任編輯:鐘榮梅)
2014-08-12
R657.8
A
1009-8194(2015)03-0053-02
10.13764/j.cnki.lcsy.201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