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a+C.Lee
重溫現代經典:為什么我們需要新的舞臺制作
小瓊:我最近在為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忙碌,深受一部歌劇新制作的啟發,那就是由王景生執導,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創作的歌劇《面對戈雅》(Facing Goya)。此次再度啟動的藝術節有一個意味深遠的主題:“繼承和發揚古典作品”。
小薇:但《面對戈雅》不是在2000年首演的作品嘛。僅僅14年之后,新導演和制作團隊就已經挖掘出新意了?
小瓊:的確如此。除了由導演主導,適當改動了符合當今制作感官體驗的細節外,我們在舞臺投影技術上也有所增加,以便提升觀眾的劇場體驗。《面對戈雅》中最為杰出的地方,是由奧斯丁·斯韋茨(Austin Switser)設計的投影效果。
小薇:是的,投影以及3D技術在當今發展神速,就算是5年前的手法,現在看起來都已經落伍了。我們可以回想國家大劇院從《漂泊的荷蘭人》到《奧賽羅》中所運用的投影,就能對比出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有時投影技術的使用甚至勝過于舞臺上的布景。
小瓊:同意!在《面對戈雅》的節目冊里,列在作曲家、編劇、導演之后的,是投影設計師、燈光設計師、服裝設計師——他們都列于舞美設計師之前。因為這部歌劇不是那種我們經常接觸的故事情節,加之每位演員都身兼數個角色(除了“藝術銀行家”一角外),他們要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時甚至還要充當合唱演員,因此我們必須依靠視覺線索去抓住戲劇發展脈絡。
小薇:這部歌劇真的有故事情節嗎?我還以為故事的構思,源自人們在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葬禮上,發現他的頭骨遺失了。是這樣嗎?
小瓊:全劇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假如戈雅的頭骨被發現了,假如他的創造力被克隆復制了,那么將會發生什么情況?我們可以克隆人的靈魂嗎?這些都是關于人類生存的深刻話題,克隆和基因遺傳等現代科研技術在2000年至2014年間的發展,使得公眾開始對這—話題覺醒,并發出質疑。
小薇:你也可以說,公眾如今已經較為認可這一科研技術了。不過還是讓我們折回這部歌劇來談談,它是一部常規制作嗎?
小瓊:邁克爾·尼曼一直要求將演員演唱的聲音進行擴音,盡管那已是上個世紀的技術了。來自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室內樂演奏員在約翰·肯尼迪的指揮下表現得非常出色,演奏堅定而有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