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內容提要:劉雪庵是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音樂創作,留下了大批優秀作品。本文擬從劉雪庵的創作背景、作品概述、歌曲本體研究與譜例版本對比等幾個方面出發,對劉雪庵創作的《飄零的落花》進行粗淺探討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本人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嘗試對《飄零的落花》的藝術輔導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劉雪庵、《飄零的落花》、藝術歌曲、藝術輔導
一、劉雪庵生平初探
黃自作為我國早期音樂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其“四大弟子”之一的劉雪庵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論與優秀的音樂作品,而且他的一生像一首悲壯的歌,飽經滄桑,其結局也不免讓人唏噓長嘆。
劉雪庵出生于四川一個富裕家庭,家有田地+余畝,家中排行老四,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兩個妹妹,大哥劉好生是音樂教師,劉雪庵從小跟隨其學唱昆曲,又因大哥的岳父雷崧齋是前清秀才,開辦私塾,從而使幼年的劉雪庵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然而,好景不長,天降大禍,父親在一次洪水中被奪去性命,年幼的劉雪庵尚未從悲痛中走出,噩耗再次降臨。母親和哥哥姐姐相繼染上肺病,不幸離世。對于13歲的劉雪庵來講,可謂雪上加霜。那一年,他被迫輟學,過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不過在賺錢養家的同時,劉雪庵并未放棄對音樂的學習。1930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師從黃自,深研作曲理論,跟隨俄籍鋼琴家呂維鈿夫人學習鋼琴,又與朱英學習琵琶,師從易偉齋學習中國詩詞、與龍榆生學習中國韻文及古典詩詞,與吳伯超學習指揮,與李惟寧學習賦格與自由作詞,后來又得到齊爾品先生的賞識。黃自主張學習西洋音樂的方法,對劉雪庵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劉雪庵在以后的創作實踐中,將民族音樂的傳統手法與西洋的作曲技法有機結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作為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愛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劉雪庵被載入《大英百科全書》。身為作曲家,他在抗戰歌曲、藝術歌曲、鋼琴音樂、戲劇配樂,電影配樂等方面都很有建樹,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身為教育家,他曾長期在國立音樂學院、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蘇南文教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身為社會活動家,他積極從事各種抗日愛國活動,與郭沫若、田漢、張曙、潘子農、賀綠汀等人共事,為中國音樂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劉雪庵的作品概述
劉雪庵在音樂事業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集中在音樂的創作上。他譜寫的樂曲,情深意濃,極為感人,因而得到廣泛流傳,影響遍及海內外。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包括歌曲、器樂曲、戲劇音樂以及音樂文學(歌詞)。其中數量最大、影響最廣、成就最高的還是聲樂歌曲。他創作的聲樂歌曲從形式上看可分為齊唱、合唱、重唱、獨唱作品:從體裁上可分為群眾歌曲,電影歌曲、藝術歌曲等。
(一)不同階段的音樂作品
在校求學期間,劉雪庵便開始了音樂創作。他的早期作品主要為抒情樂曲,其中《踏雪尋梅》、《飄零的落花》,《菊花黃》、《楓橋夜泊》、《紅豆詞》等樂曲典雅高潔,溫柔敦厚,藝術韻味濃郁,深受當時的文化人所喜愛。
劉雪庵歌曲創作的大部分作品為獨唱藝術歌曲。如早期的《飄零的落花》、《早行樂》、《采蓮謠》、《紅豆詞》等都是30年代初期創作的,都已在日本東京龍吟社音樂出版事務所以《歌曲四首》命名出版。之后在法國又以《歌曲三首》命名出版了《布谷》、《淮南民謠》、《楓橋夜泊》,這些版本當時已在全球發行。
抗戰的爆發將劉雪庵推進抗戰的熱潮中。激起了他的創作熱情,他以烽火般的現實斗爭生活為內容,相繼寫了《募寒衣》(柳倩詞)、《長城謠》(潘子農詞)、《保衛大上海》(施誼詞)等歌曲,這些歌曲很快都被登上當時重要的進步報紙《救亡日報》上。后來他又寫了《流亡三部曲》的《流亡》和《上前線》(江凌詞)。
劉雪庵先生早在3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電影歌曲的創作,1935年為電影《父母子女》寫作了《出征歌》,后來又陸續為電影《滿園春色》寫作了主題歌,為電影《十字街頭》譜寫了插曲《思故鄉》。抗日戰爭爆發后又為《孤島天堂》、《中華兒女》、《保家鄉》等影片寫作了主題歌。抗戰勝利后為電影《萬象回春》譜寫了主題歌,為《天堂春夢》譜寫了插曲《光明在望》。《飄零的落花》就是當時電影《新婚大血案》的電影插曲。
(二)劉雪庵音樂作品的創作特點
1、堅持“民族性”創作手法
劉雪庵先生音樂作品中最為突出的特征是“民族性”,這些“民族性”深深地埋藏在愛國主義情懷中。在喧囂的炮火中,依然能保留著“民族性”是一種無可比擬的愛國精神。他將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洋作曲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將《飄零的落花》創作成一首不凡的作品。齊爾品也為之喜之不盡,并連同劉雪庵的《早行樂》、《采蓮謠》、《菊花黃》一起命名為“四歌曲”并介紹至東京出版。齊爾品在后來在《音樂季刊》中發表了一篇《現代中國的音樂》的文章,文中特別稱贊劉雪庵,說劉雪庵年紀輕輕,但在其鋼琴作品、短歌及小曲中,卻表現出了明顯的中國風味,是一位極具前途的作曲家。那年,劉雪庵僅僅2g歲。
2、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蘊
劉雪庵是被載入《大英百科全書》的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小時候在私塾中廣泛涉獵詩、詞、歌、賦,從小又學習國畫、昆曲、后來學習了鋼琴、指揮及作曲理論知識,所以在劉雪庵身上可以看到多方面的文化底蘊,他常在上海國立音專校刊《音》上發表文章和詩詞,在廣大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俄籍旅居法國的鋼琴家、作曲家、上海音專的客座教授齊爾品就是從校刊《音》上發現了這位音樂藝壇上的“干里馬”的。
三、對《飄零的落花》的歌曲本體研究
經筆者考證,《飄零的落花》的樂譜共有兩個版本。一是由籌備委員會工作小組撰寫、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劉雪庵作品選》;二是由莫紀綱撰寫,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指南》。在劉雪庵先生的作品中,他對《飄零的落花》這一歌曲得本體進行了細微的探討。他認為:“音樂是一種藝術,詩詞又是一種藝術,把音樂同詩詞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另一種綜合的時間藝術——歌曲”。他強調“字音清楚”在歌曲中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將虛字、實字、重拍、長音交織對應的必要性。把虛字或者帶有語氣詞的字,短促或者輕聲地放到弱起拍,把實字或者重要的字放在時值長的音上。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作品中突出和強調那些認為是比較重要的字音。endprint
(一)藝術歌曲
西方“藝術歌曲”的定義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人物的一種音樂體裁,鋼琴伴奏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名稱因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成為了一種獨立類型的歌曲種類。
在西方藝術歌曲的定義中,藝術歌曲有五大特征,即1、詩與音樂的結合;2、以鋼琴伴奏(獨唱);3、結構精致、緊湊;4、內容豐富:要求演唱者具備較高的演唱技巧與藝術修養。
藝術歌曲這一演唱形式經過多年的演變,在上世紀初流入我國。到了上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以黃自、蕭友梅、趙元任、聶耳等為代表的作曲家,用西洋技法創作了中國聲樂獨唱作品。
(二×《飄零的落花》的音樂本體分析
《飄零的落花》在結構上屬于“起、承、轉、合”的完整性四句式。這是中國民歌的一種典型的機構方式,平穩自然、易于上口。前奏4小節為左右手同步的五聲音階琶音進行,開始的兩個樂句是最初的陳述,伴奏部分基本上是左手為旋律聲部,與人聲同步進行,右手為柱式和弦。
《飄零的落花》是兩段體結構,曲式結構如下:
調性為bF宮民族調式。整首曲目的鋼琴伴奏,是一首典型的功能性和聲的結構。鋼琴伴奏從低音區以五聲旋律作為前奏,緩緩帶出作曲家對《飄零的落花》這首歌曲無限的哀傷、惆悵、無奈的意境。在歌詞(第8、9、12、20小節)“一枝春”、“嫩綠”、“無情手”、“無蹤影”處都分別用了一些重屬和弦,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作曲技法,這些重屬和弦的運用襯托了此曲痛苦、憂傷的意境。第1 5小節,從屬七和弦開始,加強了音樂的渲染力,感染力,然后和聲漸漸回到功能性的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及屬七和弦(I、IV、V、V7)的走向,慢慢趨于平和,最終結束了這首充滿憂傷愁慮的作品。
歌詞解析:
想當日梢頭獨占一枝春——梢頭:樹枝的頂端。回想當初的輝煌。獨自站在最高處,獨占鰲頭,像春花一般燦爛無比;
嫩綠嫣紅何等媚人——呈現的姿態嫩綠嫣紅何等的美麗:
不幸攀折慘遭無情手——攀折:指對花草的不愛護,折斷!不幸悲慘遭到無情人的拉折,折取,不被珍惜;
未隨流水轉墜風塵——但未隨著光陰流逝,而墜入風塵中,沒被流水卷走,沒有墮落:
莫懷薄幸惹傷心——莫的意思是“不,不要”。心里不要有遭到不幸就獨自傷心的心情;
落花無主任飄零——飄落的花兒無處安生,只能無目的地四處飄零,隕落;
可憐鴻魚望斷無蹤影——鴻魚是大魚的意思,也指鴻魚逆流主人潛逃。水里的魚也柔腸一寸惆悵不斷,望著落花飄的無蹤無影;
向誰去嗚咽訴不平——心中的怨又能向誰傾吐,訴說不平呢;
乍辭枝頭別恨新——乍是“突然”的意思,也有初的意思。離開枝頭道別新仇舊恨;
和風和淚舞盈盈——和風是指春天的風,溫和的風,比喻和緩,不粗暴。和淚自然就是溫和的淚,不是痛哭,舞姿也輕盈了;
堪嘆世人未解儂心苦——堪的意思是可以,足以。足以慨嘆世間人不能解讀和理解你心中的苦楚:
反笑紅雨落紛紛——反而笑話紅色的雨(這種是色若桃花的雨)紛紛落下。指不被理解,反遭譏笑;
愿逐洪流葬此身——看到這些,就想,希望能隨著世態的洪流來埋葬自己吧,葬了這身軀;
天涯何處是歸程——歸程也指“家”的意思,歸宿。天涯這么大,卻沒有一處是容身之地,沒有歸宿;
讓玉香消逝無蹤影——本來美麗的女子卻死亡了,香消玉殞。像玉一樣隕落,像花一樣掉落:
也不求世間予同情——但也不求世人給予同情了,世態炎涼,事已至此。
理解在先,詮釋在后,把握時代背景首先需要通讀歌詞,體會作者的心靈意境,歌詞共126個字,卻在落花和流水之間寫出了人生的變化無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飄零的落花和東逝的流水容易引起一種青春漸老、芳華易逝的感慨。歌詞表達細膩,帶有傷感。又有世態炎涼之感。回想當日有過的輝煌或是種種,人生也不過是過眼云煙,跌宕起伏是人力無法阻擋的,生命如落花般無奈,心中有怨無處相訴,落花就這樣自顧自地,反笑紅雨落紛紛,愿逐洪流葬此身,天涯何處是歸宿。
(三_《飄零的落花》的樂譜版本研究
《飄零的落花》的曲譜與歌詞有兩個版本。一是由籌備委員會工作小組撰寫、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劉雪庵作品選》(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飄零的落花》為其中第七首(第14頁);二是由莫紀綱撰寫、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指南》(200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該作品位于“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中的第12首(第57頁)。
以下為兩個不同版本的譜例對比:
例一、中國文聯出版社版本:上海音樂出版社版本:
★標記處,為兩版本差異之處,筆者認為上海音樂出版社的版本存在錯誤,該版本此處的bbA,在和聲分析及運用中是毫無依據的,疑為純粹的編印錯誤。
例二、中國文聯出版社版本:
上海音樂出版社版本:
此處(歌詞:不幸)的節奏標記,在今后的出版工作中,應采取劉雪庵先生的記譜方法。筆者認為作為聲樂作品以分開的兩個16音符的標記,更能體現出藝術歌曲的細膩之處。以幫助演唱者更明確、更清晰地表達作曲家的本意。
例三、中國文聯出版社版本:
上海音樂出版社版本:
此處第一拍、第二拍應為4分音符。應尊重(中國文聯出版社版本)劉雪庵先生每一拍一個4分音符得時值結構,上海音樂出版社顯然是印刷錯誤。另外筆者認為這是將西方大小調巧妙地運用到民族調式中的初步嘗試。在西方大小調中,這個和弦屬于和聲大調的范疇。這種用法也體現了劉雪庵創作的一大特點,將西方創作技法和理論運用到中國傳統民族調式之中,與五聲調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時也為作品增添了色彩。endprint
歌詞錯誤之處:
在對比兩個版本之后,筆者發現,有些歌詞存在明顯錯誤。歌詞是表詞達意的關鍵,若歌詞錯誤。相信在表達詞作者的意圖上會有很大偏差,如下:
例四、中國文聯出版社版本:
上海音樂出版社版本:
★處標記的歌詞中國文聯出版社的版本為“未隨流水轉墮風塵”,而上海音樂出版社的版本為“末隨流水轉墮風塵”,“未”字和“末”字相差不多,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看出區別,所以在印刷時也很容易出現錯誤。雖然寫法相似,但意思相去甚遠。根據筆者的多處采證,聽取音響資料以及對歌詞的詮釋,認為上海音樂出版社的版本有誤。
以本人多年教學經驗之體會,在今后的聲樂作品的演唱中,特別是年代較為久遠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我們應該采用較為規范的版本,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來進行聲樂表演藝術的再創作。
四,演唱者與藝術輔導的合作
作為一首藝術歌曲,特別是與鋼琴伴奏結合的藝術歌曲,除了演唱者對聲樂部分的音色、咬字、氣口等多方面的研究之外,還應充分細致地分析研究鋼琴伴奏部分的和聲肢體及伴奏音型。在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并非是歌唱的附屬,伴奏與歌唱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它并不是單純的“伴奏”載體,而是烘托意境,幫助演唱者渲染氣氛,深層次地對整部曲目進行詮釋的重要手段。演唱者要充分做到與鋼琴伴奏者之間進行緊密的藝術合作。歌者往往有個誤區——不注意聽前奏,等到到演唱時突然開口,不僅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也打破了整首歌曲的意境。從示意鋼琴伴奏可以開始時,隨著鋼琴伴奏緩緩進入角色,從音樂的開始到結束都要努力體會歌曲中的歌詞內容,以與鋼琴伴奏達到完美配合。要嚴格遵循古典藝術歌曲規范的演繹準則,以其較為準確地再現詞、曲作家的創作本意。
結語(劉雪庵的歷史地位)
劉雪庵在學術上大力提倡民歌,主張洋為中用。1946年他在璧山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編輯出版了《民歌選集》,并在自序中強調:“民歌是與人民自己的呼吸合拍而且血肉相連的東西。我們中國的新音樂工作者就應該深入人民大眾中,去發掘民歌、研究民歌、豐富內容,充實技術,把老百姓的東西拿過來加工,再還給老百姓。應用近代進步的科學理論與技術,來創造為其他國家作者不能寫出的具有中國風味的民族音樂。”
劉雪庵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詞作家,其創作生涯始終貫穿著一條愛國主義紅線。劉雪庵的首位研究者匡慧(德國音樂科學研究會音樂學教授)講道:“劉雪庵為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是他那堅貞不屈對祖國、音樂和藝術的愛,他的創作是其思想境界、藝術理想和追求的真實寫照。”作為一位民族聲樂的輔導教師,想通過以上對《飄零的落花》的分析,讓大家對劉雪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以及那個年代的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劉雪庵先生一些優秀的藝術歌曲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欣賞、借鑒、演唱和挖掘的。希望通過筆者的一些藝術輔導的心得,能促使我們當代民族聲樂繼承者們重新演繹和詮釋劉雪庵的這首作品,以此來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的創作和演唱發展。
在當代,劉雪庵無疑是作曲民族化、大眾化的一位重要奠基人。他的藝術風格是民族的、抒情的,易于上口、耐人尋味、自然生動。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運用上,沒有誰能像他這樣瀟灑自如,也沒有誰能像他這樣主宰五聲無往而不適、無往而不妙。如他的《春夜洛城聞笛》、《飄零的落花》、《踏雪尋梅》(劉雪庵詞、黃自曲)等藝術歌曲,聽之會入耳目炫、心動神迷。他的歌曲膾炙人口,流傳中外,譽滿全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