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楊以哲 安靜 王梁


摘 要:對太行山區的資源、區位、經濟發展水平、政策等條件進行了簡述,運用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對太行山區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進行了分析,并以河北省行唐縣太行山區為研究對象,考慮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園區發展高質量和高效益的農產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開發多元化的旅游項目的建議。通過規劃設計研究,園區功能區劃分為“一核、六區、一長廊”,并制定了“142”(一體四翼雙功能)產業總體發展戰略,從而使太行山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期為我國太行山荒山丘陵區農業園區發展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SWOT分析;太行山區;生態農業產業園;農業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ources, loc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and policy of Taihang mountain areas(THMA)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by SWOT model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MA were analyzed. Taking the THMA of Xingta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ider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roject area,to put forward a suggest that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efficiently, create a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develop diversified tour item .Through the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divide garden into three functional area, such as "core", "six areas"and "a long corridor", and drew up "142"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making to THMA agriculture go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arden in THMA.
Key words: SWOT analysis; Taihang Mountain are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 park; agriculture panning designs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農業大國,山區占陸地總面積近70%。幾千年來,我國廣大山區農業發展一直以求“溫飽”作為中心內容。長期以來為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而進行的擴大耕地、陡坡墾殖、超載放牧、砍伐森林,結果導致廣大山區普遍存在植被減少、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山場退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1]。
山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意識落后、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已成為實現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山區農業是中國區域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持續發展是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河北省山區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2%,達到11.7萬km2。其中,太行山區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區面積占全國太行山區面積的1/3,占河北省的22%,是京津和華北平原的水源涵養地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也是首都和環渤海經濟區生態安全的保障屏[2]。近年來,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山區的開發正面臨著經濟、社會、生態等一系列問題,河北省太行山區的農業發展依然處于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嚴峻局面,其獨特的經濟、地理區位造就了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需求[3]。本研究針對山區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和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依據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學的原理,通過對項目區SWOT現狀的詳細評價和分析,提出了推進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四翼、雙功能的總體發展戰略,并重點以指導思想、科學規劃、市場培育、機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戰略舉措來推動其實施。同時提出最能體現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五大典型產業模式:綠色(有機)糧食產業、綠色(有機)林果產業、生態畜牧產業、生態旅游產業以及特種資源開發產業,并且還從資源與特點、潛力與優勢、戰略與對策等方面分別對其進行論證。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基本情況
項目區位于石家莊市行唐縣口頭鎮團山村,主要包括2 043.3 hm2的荒山丘陵地帶和廢礦區。園區地形起伏,土壤以褐土為主,園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7 ℃,降水量在534 mm左右,7月份降水最多,為132.3 mm,12月份最少,為4.4 mm,平均日照時數為2 293.6 h。自然氣候適宜瓜果蔬菜的生長,園區靠近口頭水庫,并新建有小型水庫,地下水均為淡水,水質良好。項目區周圍無大型工礦企業,沒有對農業生產可能構成危害的工業污染,整體環境狀況良好,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要求。另外,項目區基址地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城區南距石家莊國際機場25 km,東距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5 km。
近年來,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特色經濟從“紅綠黃”、“兩紅一黃一白”到“兩紅一白”(兩紅指紅棗、紅薯,一白指牛奶)日益壯大,農業生產由原來的數量型生產向高產、優質并重型轉變,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為縣域農產品商品化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是競爭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最早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具體是指通過調查將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內部競爭優勢(Strength)和劣勢(Weakness)、外部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列舉出來,并按照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建SWOT矩陣,再加以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將各種因素相互匹配疊加進行分析評估,以尋找制定適合本組織實際情況的經營戰略和策略的方法。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蓬勃興建,如何加強宏觀調控、制定戰略規劃和科學合理的市場論證,避免無序投資和盲目開發,成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將SWOT分析法準確地應用到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中,能夠明確了解園區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同時可以找出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和威脅,并及早制定出應對策略,達到揚長避短,為園區的開發和建設提供理論依據,是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4-6]。以下為研究區域的SWOT分析情況。
1.2.1 優勢(Strength) (1)區位交通優勢。研究區域位于石家莊近郊,依托京津唐經濟圈,方圓200 km2范圍內有北京、天津、石家莊、廊坊等10多個大中城市,處于京津唐地區發達的經濟帶,同時具備國內、國際市場高匯點的區位優勢。在交通條件上,陸路規劃有多條聯通石家莊市區以及華北各城市群的道路。
(2)自然環境優勢。廣袤的荒山土地、適宜的氣候、清新的空氣,造就了團山上佳的生態環境,適宜蔬菜、紅棗、蘋果、梨、葡萄、核桃、花草、林木等各種植物生長。此外,山體、田基、植物還構成了團山的標志性景觀,可塑性強,非常適宜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3)土地資源優勢。項目區規劃面積2 000 hm2,與其他園區相比,具有較大的規模優勢。而且項目區土地的使用權全部屬于行唐縣政府,在土地租賃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此外,周邊完善的配套設施,有利于項目的順利實施以及項目區的招商引資。
1.2.2 劣勢(Weakness) (1)起步建設、經驗不足。園區尚未有生態農業項目的建設經驗,缺乏相應的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設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行業從業人員。整體上來看,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的基礎薄弱。
(2)土地貧瘠,整理成本增加。園區是以荒山為主的土地,幾乎所有的山地都需要土地整理后才能夠使用,使得園區土地成本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2.3 機遇(Opportunity) (1)強勁有力的經濟支撐。 “十一五”期間,石家莊市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也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農業的持續增效、農民的持續增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持續推進。
(2)地方政府對農業的重視。行唐縣作為石家莊市農業重要的支撐,該地區農業的發展一直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2011年,石家莊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有效保障“菜籃子”供給。同時,通過抓好農業設施裝備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農業功能開發建設以及農業安全體系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因此,項目區的建設符合地方政府對農業扶持的方向。
1.2.4 威脅(Threat) (1)農業休閑旅游競爭激烈。石家莊市休閑觀光農業從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并以農莊、森林公園和農家菜館為主要形式,進入21世紀,石家莊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涌現出許多規模大、類型多樣、功能綜合、深受市民喜愛的新景點。加上周邊的北京、廊坊、唐山、天津等地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建設,農業休閑旅游的競爭十分激烈。
(2)消費者對觀光休閑農業的關注熱度。嘗新獵奇是消費者的特性之一,但是生態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依賴長期、穩定的客源。目前,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眾多,并且同質化嚴重。在同質性選擇對象眾多的情況下,消費者能否對園區保持較高的關注熱度并愿意再次消費,是威脅本項目正常運營的關鍵。
2 總體規劃構架
2.1 指導思想
園區規劃設計,應建立在生態農業產業的基礎之上,以生態建設理念為核心,根據園區基址的生態適應性,并以荒山丘陵土地綜合治理開發為手段,突出生態、景觀、文化。最大化利用周邊有利環境,融合自然景觀與當地民俗文化于一體,適時適度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景觀建設,以休閑旅游發展為引擎,將項目區打造成為集約化生產、優美生態環境的綜合型生態農業產業園[7-8]。
2.2 園區功能定位
2.2.1 優質特色有機產品標準化安全生產 開展優質、特色綠色(有機)農產精品標準化安全生產、示范,產品發展戰略主攻京津唐高端市場和創匯國際市場,既作為園區經濟收入主導產品,又能示范帶動周邊相關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區,促進區域農民增收。
2.2.2 生態型農業高新科技示范推介 進行新、特、優作物品種的引進、試驗、繁育、推廣示范,循環型農業結構設計、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及管理的示范、教育、培訓,生態環保型適用現代設施和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介、培訓,既能提升園區的生產能力、管理水平、科技含量和品牌形象,增加園區效益,又能培訓帶動周邊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2.2.3 太行山區農業科技文化休閑觀光旅游 結合優特產品標準化安全生產、生態型農業高新科技引進示范推介,挖掘行唐及太行山地域文化精華,通過現代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和生態文化內涵展現、作物景觀藝術種植、自然生態食品品嘗、高檔特有產品推介、生態和農業文化趣味活動參與,針對中高檔消費群體開展自然生態生活享受、農業科技文化觀光為主題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服務。
2.2.4 太行山農業特色科技與產品商務服務 以園區內引進示范的品種、技術和標準化管理模式為基礎,帶動園區外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以園區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業設施為平臺,組織特優農產品和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的觀摩推廣交流培訓活動,打造綠色團山紅農業品牌。以團山紅公司為主體,針對園區內外經營者搭建高檔農產品、生態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太行山區生態農產品貿易信息、團山紅生態農業招商引資等商務服務平臺,構建太行山區生態農業科技孵化器,開拓大中城市和國際特優農產品市場,推動太行山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2.3 產業發展策略
“142”(一體四翼雙功能)產業總體發展戰略如下。
(1)一體。園區重點構建以服務型農業和農業服務業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孵化器,打造河北“現代農業硅谷”。依托園區荒山土地規模優勢,以園區物理空間和生態承載力為基礎,以園區土地的生態環境價值增值為根本,通過引進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農產精品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涉農商品流通、信息咨詢服務三產集聚和融合,發揮各業優勢互補,進行循環整合,形成國際化綜合服務型特色農業園區經濟體系。
(2)四翼。園區發展依托四大主體產品推動。充分利用外生的生產性資源和市場性資源,做強做大高新科技開發(創新、引進、提升)產品、優質全程綜合服務(企業、農民、政府)產品;充分利用園區資源的地域優勢和特色,做精做優高端安全農產精品、高雅休閑度假農業精品。
(3)雙功能。園區發展產生園內增效和園外帶動兩大功效。通過園區產業發展實現園區內部企業科學組合發展和效益提升,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產業關聯帶動園外農業進步、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目標:最終實現園區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產業的持續發展。
2.4 園區功能分區與規劃布局
園區總體功能分區為:一核、六區、一長廊,總平面圖見圖2和圖3。
2.4.1 一核: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器 規劃面積43.7 hm2,為園區的啟動區和核心區,打造成園區的農業科技硅谷,體現園區最新的農業科技元素,是園區組織管理、商務服務、會館休閑核心、對外接待功能的空間載體,為園區的良性運行提供保障,是項目區對外的直接窗口;引入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等發展理念,創新生態、環保、集約、節能的農業發展模式。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光伏設施大棚、現代溫室技術展示中心、聯棟溫室花卉(婚紗外景地)、高檔會館、露地蔬菜種植示范、市民菜園租賃、現代農業培訓中心、生態餐廳、都市農莊體驗園(四合院)、生態停車場等。
2.4.2 一長廊:山頂景觀科普長廊 主要由葡萄架、紫藤架、瓜豆藤架、科普燈箱組成,可懸掛顏色各異的名優特瓜類新品種,起到展示、休閑、觀賞、采摘、休息等功能。長廊兩邊可設置科普櫥窗,展示園區相應的農業技術,可設專人進行講解、宣傳。
2.4.3 六區 (1)綠色(有機)設施園藝示范區。規劃建設面積91.4 hm2,示范區將建設成為石家莊市標準生產示范基地,同時成為園區主要蔬菜生產區。建設項目包括種苗工廠、高效設施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設施蔬菜新品種引種示范基地、露地蔬菜基地、社區支持農園等。建設高效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構建質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統,發展冷鏈倉儲和潔凈菜加工包裝,開拓社區支持、產地直銷、配送營銷等新型銷售業態。強調種養循環配套,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提升。
(2)循環有機種養區。規劃建設面積119.1 hm2,采用生態循環的模式,種植石家莊特色果品。利用林下養雞,在地勢較高平整區建設萬頭豬場,將養殖糞便發酵后用于園區農業種植,同時在林下生長的動物也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使產出的肉蛋更生態、更有營養。建設項目主要包括萬頭生豬養殖場、有機肥加工廠、大型沼氣廠、萬羽土雞林下標準化養殖示范園、生態山羊養殖場、野豬場、珍禽谷、野鴨湖等。
(3)綠色(有機)林果種植區。規劃建設面積1 263.9 hm2,選用石家莊當地特色果品,同時引入其他特色開花、結果品種,結合果樹的物候期,開展游園賞花、采摘品嘗、冬季修剪等活動。建設項目主要包括生態觀光休閑果園、葡萄莊園、“三優”蘋果種植園、干果種植園、引種示范與無病毒苗木繁育中心等。在休閑、觀光、農家樂等采摘果園,選擇多元樹種、多元成熟期品種,多元栽培模式,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時期的需求。
(4)農產品加工配送區。規劃建設面積21.4 hm2。加工配送區建設是園區產業化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保鮮期限,通過配送會員制服務可極大提高產品檔次和價格,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便利性。建設項目包括生產加工中心、景石交易中心、倉儲配送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智能化監控中心等。該區域采用現代電子商務手段,運用傳感器、無線智能傳輸、互聯網絡、數據庫和中間件等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在農產品流通信息上,實現全程的智能化、可控化和透明化。
(5)汽車運動主題公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28.9 hm2,利用現有山體地形,做好農業生態景觀建設,作為園區果蔬品賞、水邊休閑的中心活動區。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機車運動場、汽車營地、企業拓展訓練基地等。打造全國一流的山體越野車運動休閑基地,通過不定期的舉辦各類賽事,提升園區的文化內涵,擴大園區的社會知名度,吸引人氣,帶動園區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銷售和營銷。
(6)棗鄉民俗文化區。規劃建設面積116.3 hm2。圍繞團山當地民俗文化資源,突出文化傳承功能,重點打造棗鄉文化博覽園、紅棗古樹保護區、團山紅廟會等。按照總體規劃,圍繞“行唐棗文化”這一主題,打造集行唐各品種棗文化、特色旅游為一體的石家莊第一、華北獨特、全國知名的林果業旅游區以及集行唐特色棗品研發、新品種推廣、產品延伸為一體的棗文化博覽中心。
3 基礎設施規劃
3.1 路網規劃
園區道路規劃分為三級:一級道路是車行道,以山上現有的道路為基礎,按三級公路的標準進行維護改造,路基寬為9 m,路面寬為7 m,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兩旁建設綠化帶,形成園區整潔、美觀的生態景觀主軸;二級道路主要作為各功能區之間的連接道路,滿足園區生產生活及游客通行要求,以山間現有的道路網為基礎,按四級公路的標準進行改造,路基寬為5 m,路面寬為4 m,砂石路面;三級道路是生產路,采用砂石路面,路面寬1.5 m,能滿足小型農用機械的通行和人工田間作業與管理的需要。原則上不改變原地形、地貌,形成自然的、縱橫交錯的道路,既成為步行游覽道,也是園區林果生產的管理道路。
3.2 景觀系統規劃
強調自然本質,在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基礎上,廣泛打造人造景觀。營造出富有特色的觀賞游樂、休閑度假環境,充分體現出現代農業的景觀價值,同時豐富景觀層次,提高景觀的觀賞性[9-12]。
3.3 土地整理規劃
園區大量的山坡地現狀均無水土保持設施,水土流失嚴重,現狀為坡耕地及果園,為保護耕地,防止水土流失,規劃對項目區的部分坡耕地整修為標準梯田,修筑田埂。對果園地修筑果樹臺田,填筑田埂。
4 結論與展望
根據SWOT矩陣分析,河北團山紅產業園建設的優勢大于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這些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應當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有利機遇來迎接挑戰,彌補先天之不足。
4.1 科學規劃,統籌發展
在項目開發建設時,因地制宜,科學劃分功能分區,充分體現項目區的科學性,既能體現本地特色,又能避開區域競爭。
4.2 多渠道籌集資金
由于項目區基礎條件薄弱,建設開發需要大筆資金。應遵循內資與引進外資相結合,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并且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建設資金的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多形式、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
4.3 加強內部管理
基于行業內部競爭日益激烈,完善內部管理至關重要。突出企業文化和特色,發揮后發優勢,打造名牌產品,形成競爭力。
4.4 科技先行,市場優先
以現代科技提升產業水平,穩固并強化園區在生產上的功能,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在產業基礎較為牢固的前提下,逐步開發都市農業的其他功能,結合不同產業的性質和發展目標,確定不同的經營模式,以降低市場風險。
河北團山紅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以人和自然和諧為宗旨,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遵循“天人合一”理念,繼承“愚公移山”的精神,走綠色道路,創生態文明。項目區以綜合開發太行山區農業資源、推進山區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為重點,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山區豐富的農業生態資源優勢,組織實施“611”重點示范工程,即建設6個功能分區[綠色(有機)設施園藝示范區、循環有機種養區、綠色(有機)林果種植區、農產品加工配送區、汽車運動主題公園區、棗鄉民俗文化區],1個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器,1個山頂景觀科普長廊,綜合開發2 000 hm2山地,在做大做強“三優”蘋果產業品牌的同時,推進設施蔬菜、果樹、特種養殖、苗木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和標準化,促進太行山區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河北團山紅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目標是成為集生產、加工、科研、教育、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基地,以農業科技研發、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為重點,建成高檔次的農產品加工流通區、高標準的旅游觀光采摘區、高水平的技術成果推廣區,從而成為河北省現代農業和現代生態旅游業的新亮點[13-15]。最后,希望該研究中提出的農業產業區規劃布局的思路和建議,以及得出的結論能為規劃的決策者、制訂者和研究者提供參考,也希望該研究能為相關農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宋金平,李香芹,吳殿廷.我國山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區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31-136.
[2] 顧時貴.河北省太行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與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3] 顧世順,韓玉.河北太行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43-45.
[4] 陳京婷,楊寧生.山東省海水養殖產業SWOT分析及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3(20):231-233.
[5] 湯全明,宋松,張建新.農業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以江蘇溧陽市為例[C].江蘇省旅游發展30年學術論壇暨江蘇省旅游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南京:江蘇省旅游學會,2008.
[6] 張煥裕,萬尚欽,李丹.SWOT分析方法在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的應用——以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例[J].熱帶農業科學,2010,30(2):55-56.
[7] 任永梅,胡靈紅.建設節約型農業實現循環經濟的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0):3 106-3 108.
[8]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1969.
[9] 安曉寧,常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功能定位及保障體系[J].世界農業,2004(1):11-13.
[10] 王銳,王仰麟,景娟.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原則及其應用研究.中國生態農業景觀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4):1-4.
[11] 黃新鋒.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景觀規劃——以深圳光明農科大觀園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09(14):212-214.
[12] 李紅,葉林濤.農業園區用地狀況、問題及對策[J].調查研究,2003(10):36-38.
[13] 張景順,褚保金.關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9,22(2):109-113.
[14] 丁忠明,孫敬水.我國觀光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2(12):27-28.
[15] 李保印.21世紀的生態農業模式農業觀光園[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