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黃 煉,劉劍波,郁 宇,陸建坤
(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蘇靖江214518)
船用發電機組外形和重量都較大,一般在發電機平臺分段合攏后吊裝上船,然后進行后續分段吊裝,這就要求發電機組必須按照生產納期按時或提前到船廠,但是很多時候由于多種原因會使發電機組延期到廠。船用發電機組如果在主機吊裝前幾天到廠,使用船臺吊車及手拉葫蘆可將其從主機吊機口送進艙內;如果是在船舶下水后才能到廠,會嚴重影響船舶制造節點。
為了保證造船生產的節點,通常采用以下2種做法:第1種做法是主機和上層建筑分段暫不吊裝,待船舶下水??看a頭后與發電機組一起吊裝;第2種做法是在下水前將上層建筑分段和主機吊裝結束,船舶下水后在舷側外板上開口,并在開口處與碼頭之間搭設固定平臺,然后將發電機組移送入艙。這2種做法都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第1種做法會增加主機吊裝難度,延長碼頭周期,增加浮吊投入費用;第2種做法受到潮位的嚴重制約,只能在平潮位時施工,可操作性不強。為解決此問題,經過研究和反復實踐,設計出一種發電機組側向進艙的工藝,具體方法為:在船舶下水停靠碼頭后,借助碼頭吊車、發電機組吊裝專用工裝等設備,將發電機組從舷側開口處送入艙內基座上。該工藝既不影響分段的正常吊裝和船舶下水,又不受潮位的影響,能有效地控制塢期和碼頭周期,保證生產節點,現已在多個船型的制造中采用,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以176 000 t散貨船為例對該工藝進行介紹。
采用發電機組側向進艙時,舷側開口位置的選擇較重要,位置選擇恰當不僅方便施工而且還可減少后續工作。首先,開口應選擇在停泊舾裝狀態時靠近碼頭的一側。其次,選擇恰當的開口位置。由于發電機組所在平臺一般比較狹小,平臺上總是設置好多功能艙室,臨近兩舷也會布置許多設備;另外,發電機組所在平臺的上一層平臺的反面一般會布置許多反吊的管舾件,因此,在保證船體結構強度和方便施工的前提下,該開口應盡可能選在舷邊設備和管舾件布置較少的區域。該船發電機組進艙開口選在右舷三甲板以上Fr18至Fr22之間,如圖1發電機組平臺圖(三甲板平面圖)所示的陰影處。
發電機組側向進艙采用的專用工裝由專用平臺、小車和轉向裝置3大件組成。
專用平臺的尺寸和強度應根據配套中的最大發電機組來設計。其一端從舷側外板開口處伸進艙內并加以固定,另一端伸出舷外一定距離(以足夠放置發電機組為宜)后用鋼纜與主甲板上的纜樁固定(或安裝眼板并與之固定),平臺隨船浮動,避免了潮位的影響。專用平臺和小車舷外設置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了方便施工,專用平臺制作和安裝時應注意:
(1)專用平臺兩側設操作通道。
(2)為便于發電機進艙,專用平臺上需鋪設供小車行駛的軌道。
(3)平臺搭設時舷外端高于艙內端,一般設置為 0.5°。
(4)為確保安全,專用平臺上應另外增設與船體外板固定的保險鋼纜。

圖1 發電機組平臺圖

圖2 專用平臺和小車舷外設置示意圖
小車的作用是便于輕松將發電機組送進入艙內,同時其剛度也保證了發電機組參數不受影響。小車制作時其長度可與發電機底座等長。除應具有行走功能外,小車面板上的螺栓孔應與發電機底座上的孔對應,以保證兩者間能有效連接。當小車與發電機組用螺栓連成整體并置于平臺上的軌道后,發電機組就能被輕易且安全地送入艙內。
轉向裝置作用是將垂直于船體中線進艙的發電機旋轉為與船體中線方向一致。轉向裝置上部結構與小車相似,其面板上的螺栓孔與發電機底座上的孔對應,以保證兩者間能有效連接;下部是將小車原采用的行走滾輪置換為鋼珠,以易于裝置在平臺上轉動。
當專用平臺安裝好后,可用碼頭起重機將發電機組和小車一起吊上平臺(該船1號發電機機組離右舷開口最遠,故先移運)。小車吊上平臺后應注意以下2點:
(1)其前后端應采用木楔塊將其固定,以防止小車滑行。
(2)行車吊鉤的鋼索暫時不松鉤,但可不受力。
為確保發電機組順利進艙,事前需完成下列工作:
(1)機艙內需敷設延伸軌道以保證專用小車將發電機組送到船上基座附近,延伸軌道下部可用木方填實(該船軌道鋪設到船中2號發電機組機座的右側),軌道間距與小車輪距相同。
(2)因首臺發電機組移運時需穿過另外2臺發電機組的基座,為方便施工,事先在艙內基座上和其他作業區域應用鋼板鋪平整(鋼板下部用木方填實),并在各基座對應上方和艙內軌道端將手拉葫蘆安裝好。
(3)艙內用于固定機組的保險眼板安裝好,轉向裝置運進艙內方便操作處。
(4)由于上一層平臺反面反吊的舾裝件限制了發電機組頂端至其間的高度,因此如果局部位置高度受限,可拆除該位置的部分舾裝件。因此,開始作業前需再次核對該高度,包括舷側外板開口高度值。
上述工作完成后,慢慢松開軌道上的木楔,使小車緩緩駛進艙內。此過程中應注意:
(1)木楔不要拿掉,應在軌道上慢慢移動以免小車滑行過快而失誤。
(2)碼頭吊鉤應隨著發電機進艙緩緩向船舶舷側移動。
(3)當發電機組部分進入艙內后,碼頭吊鉤脫鉤前,應將發電機組與艙內保險眼板用鋼索系好后,才可移去發電機組上與吊鉤連接的鋼索。
當首臺發電機沿軌道移至3號發電機對應位置后,首先用懸掛在平臺上方的手拉葫蘆將其提升一定高度,撤走專用小車和發電機組下軌道;其次把轉向裝置移到發電機組正下方,將發電機組放置在轉向裝置上,用螺栓將兩者連接好;最后用人力慢慢推動發電機組,使其轉至與實際安裝的方向一致。
發電機組轉向后,用3號發電機組基座上方的手拉葫蘆將其提起一定高度,撤去轉向裝置,借助另外兩基座上方的手拉葫蘆將首臺發電機組平移至對應基座上方,移去該基座上的鋼板,慢慢將該發電機組準確地下放到基座上,撤去手拉葫蘆及其與發電機組間的吊索。發電機進艙艙內轉向及移運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發電機進艙艙內轉向及移運示意圖
其他2臺發電機組采用上述同樣的方法移至各自對應基座上。
當所有發電機組移運結束后,拆除專用平臺、小車和轉向裝置并妥善保管,以供后續船使用或改裝給其他船型使用,以節約成本。
以上工作完成后即可進行舾裝件的復裝和舷側開口的封板等后續工作。
發電機組側向進艙工藝解決了發電機組滯后到船廠后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在建船時可以提前進行合攏和下水,保證了船舶建造節點,提高了船塢建造效率。目前,該工藝已先后在115 000 t散貨船、176 000 t散貨船、73 000 t油船、114 000 t油船和163 000 t油船等船上成功運用。
[1] 楊紅軍.船用柴油主發電機彈性底座安裝工藝改進[J].廣東造船,2007(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