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大部分上了年紀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腿腳慢慢變得不利索了。說起下肢疾病,大家對膝關節炎比較熟悉,但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就比較陌生。以至于不少患者起初會誤以為是關節疾病而跑到骨科就診,其實是血管發生了病變。
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癥狀
近年來,動脈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了,很多45歲以上的人動脈就逐漸開始發生硬化。老百姓比較熟悉的是冠心病,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卻常被忽略。其實此病和冠心病發病機理相似,都是脂質沉積在血管內膜壁上,使血管硬化狹窄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它的發病和年齡增加、過于肥膩厚重的飲食習慣有一定關系,尤其好發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此病既可發生于雙腿,也可單腿發病。一般早期表現為腿麻、酸脹感、發涼,但并不是那么明顯,可能會被忽視。絕大部分患者是在中期或者更晚的時候,因為發生了“間歇性跛行”才去就診。所謂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后(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者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癥狀就很快緩解或者消失,病人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以后,上述癥狀會再度出現。此時要及時到血管外科做排查,切勿錯過治療時機。
再嚴重點的患者會出現“靜息痛”,即在夜間或者靜態下也會發生下肢疼痛。如果任由其發展,很可能就會導致肢體的潰瘍,發生壞死。此時治療起來非常麻煩,還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正規診治讓病情控制得更好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并不困難,但必要的檢查不可少。除了詢問病史與體格檢查之外,由于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完全一樣,因此還需要進行深入檢查。影像學的檢查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是血管的CT成像,還是核磁共振成像,都有其各自的價值,患者不要排斥這些檢查。只有對病情了如指掌,治療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
對確診的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張“早發現、早治療”。首先要求患者進行生活細節的改善,同時還要求患者正規用藥。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是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脂血癥的話,加他汀類降脂藥物。目的是為了讓斑塊穩定,甚至有些患者的斑塊可以縮小,病變發展慢一點。
如果患者的癥狀已經比較嚴重了,影響到正常生活,或者下肢組織瀕臨壞死,甚至已經壞死了,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開通患者的下肢血管,恢復下肢血供。以往的辦法是動脈搭橋,由于這種方法需要開刀,對患者損害相對較大,所以現在用得越來越少了。當前主要通過血管腔內的手術方法,比如用球囊將狹窄的地方撐開,或者是在狹窄的地方放個支架,避免回縮,也是把血管通路再次開通的方法。
由于支架畢竟是異物,會對血管產生一定刺激,而且以后患者的下肢活動還是會有所受限;球囊擴張則對血管有損傷。所以又研制了更好的手術方法,就是“斑塊旋切”。手術時把旋切導管放在有斑塊的地方,刀頭在工作時把斑塊切除掉,同時將斑塊放到刀頭前面小的錐心囊里面,隨后取出體外。目前斑塊旋切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并且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很多血管外科醫生共同主張,能用旋切治療的就用旋切治療,既避免了異物的不良影響,也為復發后的二次治療提供了條件。
除此之外,在臨床中發現放支架的地方還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再次發生內膜增生,導致斑塊再次堵塞。因此,目前還在探索藥物球囊或者藥物支架,就是讓球囊或者支架帶上防止內膜增生的藥物,以阻止過度內膜增生。
治療只是完成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門診隨訪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既可以讓醫生觀察到手術的效果,又能指導患者使用藥物,讓再次出現狹窄的機會延后。即便又發生了狹窄需要進一步治療,也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最佳的再次手術時機。所以一旦患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就要選擇一家可信的醫院或者找一位可信的醫生,進行終生治療,定期到門診和醫生交流,讓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好。
要與兩種疾病相鑒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首先需要與骨關節炎作鑒別。骨關節炎是關節發生了退行性變,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紅腫。其實這兩種病并不難鑒別。醫生可以通過觸摸患者的足背動脈來查看動脈搏動的情況,患骨關節炎的動脈搏動一般良好,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動脈搏動則會減弱或者消失。另外詢問病史會發現,骨關節炎是從一開始走路就會疼痛,但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則是走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生疼痛。當然,最后還需要通過影像學的檢查來明確。
其次是需要與糖尿病足作鑒別。這兩者都是下肢動脈閉塞導致的缺血性疾病,而且糖尿病人也更容易出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不僅會對血管造成損害,還會對神經造成損害。現在將糖尿病足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篩選出來,目的是使治療可以更加細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