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霞
營養不良是肝硬化患者的普遍現象,國外學者對100例肝硬化患者的營養狀況研究發現,其中約53%的患者營養狀態基本正常或有輕度營養不良,約33%的患者有中度營養不良,另有14%的患者為嚴重營養不良。
肝硬化患者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消耗明顯超出能量攝入。多數患者因食欲不振、惡心而使營養物質攝入減少;有些患者有胃腸道并發癥,如出血、感染等,導致營養物質吸收不良;還有些患者的能量代謝差,資料顯示約有12%~35%的患者表現為低能量代謝狀態; 另有60%~8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葡萄糖耐量異常和胰島素抵抗,這些因素可造成葡萄糖氧化障礙,同時引起蛋白質分解代謝和脂肪氧化分解增加,導致患者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可使患者體內能量不足,加重肝臟的損害。因此,平日應對患者體重和營養狀況進行監測。如果發現患者體重下降明顯,營養狀況評價差,必須適時補充營養。胃腸功能尚可的患者主要通過飲食營養進行補充,有胃腸道出血或炎癥以及嚴重肝功能損害的患者,則可考慮通過靜脈營養進行補充。無論是飲食營養還是靜脈營養,原則都應是低蛋白、高熱量和適量脂肪。
高蛋白質攝入可使患者氮負荷加重,易致血氨增加,最大的威脅是誘發肝昏迷。據報道,在肝硬化發展成為肝昏迷的病因分析中,高蛋白飲食因素占到11%~15%。所以,肝硬化患者必須控制蛋白質攝入,每日攝入蛋白質控制在65~75克內;有肝昏迷跡象時,蛋白質攝入控制在每日25~35克內,肝昏迷時則應暫時不給蛋白質。熱量的補充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占到總熱量的55%~60%,即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總量為250~400克。脂肪的攝入不宜過高,約為25%,每日40~50克即可,防止其沉積在肝臟內使肝功能進一步受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