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2015年1月6日下午,天陰沉沉的,根據江蘇鎮江當地天氣預報,這一天將迎來2015年的第一場雪。雖然天氣有點寒冷,但丹徒區高資鎮103歲的老勞模胡立鼎午睡起床后,不愿呆在溫暖的臥室,而是撐著行走助力的四腳架,來到堂屋里與子孫們聊天。一講到過去,老人的話便多了起來,而這些話,無一例外都圍繞著勞動。無論是互助組時無私地幫助無勞力戶,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上山開荒,農業學大寨時的挖河平地……老人沉浸在對那些熱火朝天年代的回憶中。這位出生于1912年1月,現年103歲的老勞模,一生熱愛著勞動,也深深地熱愛著土地。
他的長子、如今也是古稀老人的胡家富告訴筆者,1951年農村搞互助組時,胡立鼎就被鄉親們評上了當時的丹徒縣勞動模范,原因是他賣力種田,什么辛苦他就干什么,干完了還去幫那些勞動力少、條件不好的人家,而且不講報酬。胡家富至今還記得,那時候每到春耕農忙季節,父親胡立鼎就整晚不在家。
如今在高資鎮,老胡家頗為有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大家族共有七位獸醫。胡立鼎的孫子胡邦團如今是高資鎮獸醫站的站長,他告訴筆者說,那時候是爺爺讓爸爸去考獸醫的,他說村里家家戶戶要養豬養雞,獸醫能用得上。爸爸1958年中專畢業,是老胡家的第一位獸醫。從那時起,每個該考中專、大學的孩子,爺爺都動員他們學獸醫。
不過,胡立鼎的大孫子胡邦成表示,爺爺并不是一個特別看重身份的人,“他那時讓大家學獸醫,更看重獸醫能幫得上村里人,在我們農村有用。我爸爸后來由于政策回了農村,他沒有什么意見,只是讓他好好干獸醫”。胡邦成說這話時有著自己的理解,因為當很多農村人紛紛奔向城市時,他選擇了靠農業致富。先是養魚,后來魚塘多了就搞搞休閑垂釣,現在又搞起了農莊。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胡邦成已是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而當年,沒有選擇去城市打工的他,是獲得爺爺的支持的。“那時候他常常來我的魚塘看看,80多歲的人了,總也閑不住,總想幫我搭個手什么的。在他看來,土地、農業,都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的”。
在孫子們的眼中,爺爺胡立鼎是個閑不下來的人。胡邦團說,爺爺90來歲的時候,看見村里邊邊角角有點空地,他就拿了個小鋤子去開荒,種上些蔬菜。他就覺得土地是一點也不能浪費的。
胡立鼎還是個熱于助人的人。從剛解放時幫村里勞動力少的人家種地,到人民公社時幫村里蓋生產隊的工作用房,他都干在前面,無私無怨。鄰居家蓋房子,他去幫小工,還自己做了柜子、凳子送給人家。90多歲時,還經常編些農村人常用的竹器,免費送給鄉鄰們使用。
“早幾年,我常被爺爺叫了去幫他砍竹子劈竹子,我說,爺爺你也90多歲了,要小心點。他說,我精神好著呢。”胡邦成說。
如今胡立鼎已是兒孫滿堂,安享著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一天要吃一斤米,每天一個雞蛋,每隔一天吃些葷菜。除了一日三餐,每天夜里11點還要吃點夜宵,生活十分規律。“爺爺很愛干凈,每天睡覺前要洗一洗。吃飯的時間也很準時。有一次,我爸爸看他床頭鬧鐘舊了,就想給他換一個。才拿起來,爺爺就說話了,說他要定時,不然夜宵時間就亂了。”胡邦成說,過了一百歲后,爺爺把喝了一輩子的酒戒了,僅留下了打麻將這唯一的愛好。“爺爺喝酒不多,以前也就是一天最多一兩。他90多歲的時候打麻將思路還很清晰,能抓別人的錯牌,不過現在只能在一邊看看了”。
正在這時,當年被胡立鼎抓了“詐和”的牌友李德珍奶奶來了。兩位老人一見面就親熱地說起了悄悄話,當李德珍說出“還打牌不”,滿屋子頓時笑聲一片,胡立鼎臉上的皺紋也綻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