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四免一關懷”政策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曾多次就艾滋病的防治作出重要指示。時至今日,國家已頒布了《傳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出臺了免費檢測、抗病毒治療、母嬰阻斷、艾滋病孤兒上學和生活救助的“四免一關懷”政策,對預防和治療艾滋病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
艾滋病防治的“四免”具體是指——
1.農村居民和城鎮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的經濟困難人員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當地衛生部門指定的傳染病醫院或設有傳染病區(科)的綜合醫院服用免費的抗病毒藥物,接受抗病毒治療;
2.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詢和病毒檢測的人員,都可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等機構,得到免費咨詢和艾滋病病毒抗體初篩檢測;
3.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由當地承擔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任務的醫院提供健康咨詢、產前指導和分娩服務,及時免費提供母嬰阻斷藥物和嬰兒檢測試劑;
4.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通過多種途徑籌集經費,開展艾滋病遺孤的心理康復,為其提供免費義務教育。
“一關懷”是指——
國家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關懷,各級政府將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納入政府補助范圍,按有關社會救濟政策的規定給予生活補助;扶助有生產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活動,增加其收入。
截止2014年底,中國已設立了9043個艾滋病自愿檢測咨詢點,766個美沙酮門診,2.4萬個篩查實驗室,3 413個抗病毒治療定點機構,163個中醫藥定點治療機構,3 281個綜合診療定點機構,形成了布局合理、遍布城鄉、功能完善的艾滋病防治服務網絡。國家還實施了三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加大了防治投入,監測檢測、宣傳教育、綜合干預、醫療救治、關懷救助、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工作有效開展,艾滋病患者病死率顯著下降,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全國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公眾防艾認知與行為誤區多
據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在京召開的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艾滋病和安全性行為的認識、態度、行為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誤區。超過65%的接受調查者認為自己并未面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艾滋病預防與己無關。有超過30%的接受調查者在發生性行為時,偶爾或從不使用避孕措施/安全套。
此次網絡問卷調查主要面向20歲~49歲人群開展,收到有效問卷1.2萬份。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6.38%、5.64%、0.96%、0.2%的接受調查者認為蚊蟲叮咬、在公共浴池洗澡、一起吃飯、握手是傳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中國計生協青春健康專家組專家余小鳴教授表示,這樣的認知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對某些高危行為缺乏風險意識,對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險全然不知,忽視艾滋病預防;二是混淆一些行為差別,把安全行為高危化,造成過分恐慌。
調查顯示,超過90%的接受調查者認同使用安全套是有效預防艾滋病的方法,但仍有超過30%的接受調查者在性行為發生時,偶爾或從不使用避孕措施/安全套。余小鳴說,這一結果顯示了認知與行為的不一致,表明人們對艾滋病的預防認知到行為的轉化并非同步,高危行為特別是無保護的性行為依然存在。
在發生無保護性行為后的應對措施方面,調查顯示,47%的接受調查者選擇在無保護性行為后清洗生殖器,13.83%的人選擇自行處理或上網查詢,甚至有小部分人認為無所謂,不處理,向專業人員求助的比例僅為14%,還有3%的應答不知如何應對。余小鳴說,在發生無保護性行為或者其他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危行為后,最佳應對方法是及時到正規的專業機構進行咨詢,接受艾滋病病毒檢測。
為什么要反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視盡管受到了公共衛生人員和各國國際組織的強烈反對,但在世界范圍內仍然還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在中國的個別地區也曾報道過HIV感染者和病人有家不能歸,有病不能就醫的例子。
人類歷史上曾有過不少不人道地對待一種疾病的先例,如在歐洲歷史上就有許多“把麻風病人逐入山林,將黑死病人(鼠疫病人)鎖進山洞”的記載。這些都是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發達時代,人們在自保心態驅使下的一些極端行為。但人畢竟又是有倫理規范的高級動物,為了尋求心理的平衡,就要給這些不人道的行為尋找一個能被人認同的理由,于是“得病是上帝對他的懲罰,是前世作惡的報應”等觀點就應運而生了。它使人們可以坦然而冷漠地面對眼前的殘酷。從表面看,歧視是人們不認同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某些行為造成的,其實許多調查已經顯示:絕大部分歧視的形成是源于恐懼,而恐懼又是對艾滋病預防的無知所造成的。
反對歧視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全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艾滋病不僅僅是由于個人的不良行為造成的,沒有不良行為的人也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因此都必須懂得預防知識和應對措施。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感染的,艾滋病也是一種病,艾滋病病人和其他病人一樣,需要人們和社會給予人道主義的關心和幫助。對艾滋病病人的關心和護理不僅是出于親情、仁慈和道德,也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正如第41屆世界衛生大會所指出的那樣:“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視可能會對世界上每一個人造成威脅。”
在反對歧視的活動中,一方面要進行大張旗鼓的反對歧視宣傳;另一方面,在社會和群眾尚不理解且心存恐懼的情況下,應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各種情況、資料,如姓名、住址、感染途徑等,進行保密,這也是避免歧視的好辦法。
另外,在感染者和其家庭成員受到了外界的歧視和壓力時,應鼓勵他們通過正當的社會渠道向外界,如向一些社團組織、本地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等,尋求幫助,也可以打本地的艾滋病熱線咨詢電話尋求法律援助。
我能為感染者做些什么
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關懷工作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想參與關懷工作,我們首先要端正態度,正確看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如它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感染者和病人的日常生活護理常識、營養知識、心理知識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關懷工作的內容利用各種形式參與關懷工作。如果你的親友中有感染者和病人,你可以在家庭中對他們進行日常生活護理、營養支持、情感支持、臨終關懷等。
如果你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關懷工作,只要能夠正確看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對他們表示理解,也是一種關懷,和其他幫助一樣重要。每個人的理解會造就一個對感染者和病人更為寬容的社會環境,而這種寬容的社會環境,正是我們開展關懷工作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