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教師是教育的最根本“因子”,是辦學的最基本“元素”,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就必須在師資隊伍上整體提升和優化,而激發教師不斷進取和發展的底蘊在慈善。“慈善文化進校園”不僅給我區數萬學生播下善的種子,為學生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廣大教師撥動發展的琴弦,在“慈善文化進校園”中深深感受到慈善的偉大和震撼力量。慈善是教師的道德準則,具有崇高的師德,才能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良師。一切皆由心生,心則是善心;有善心,才有善教、善行,帶動學生善學、善道。
慈善引路 ?培育土壤
黃巖區城關中學是一所擁有半個世紀辦學歷史的公辦學校。曾有過較好的辦學成績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近年學校發展遇到了諸多困擾,處在迷茫徘徊之中。面對此種情況,區慈善總會把該校列為“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全區6所試點學校之一。
慈善于教師,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仁愛立人,教會學生頑強拼博;仁智立學,培養學生茁壯成長;仁和立校,引領學生盡情綻放。同時,教師必須具有四心:愛心、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慈善文化進校園后,學校從提高教學質量入手,對各學科帶頭人放開手腳,以一帶三,以老帶新,為培育良好的“土壤”千方百計盡心盡力。校長王俊杰說,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和最關鍵因素。對此,城關中學獨僻蹊徑,經過反復研討和論證,形成了慈善引路、培育土壤的對策。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王校長到任后,結合教師慈善教育,從各方面做出表率,努力給全校教師以信心。他多方奔走,爭取到企事業出資,通過區慈善總會購買了50臺電腦,又對學校的辦公室進行改造,使師生們看到了希望。學校教師積極與校長交流思想、建言獻策,同時,學校教師還積極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知識與能力。教師與校長一起奮斗,為振興城關中學而努力。
變用人“模糊”為任人為賢
學校管理也是教育生產力,其中對教師的管理是核心環節。而中層干部選撥不僅關乎管理效能,而且關乎教師的心平氣順,因此用對了人是領導的最大成功。2009年以來,學校制定干部選拔和管理規則制度,對于年輕干部的選撥任用,經過了嚴格的程序:根據創新管理需要制訂選撥規則,實施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崗位人選可以自薦,也可以他人推薦。根據民意選出后備人選,經過專家討論與競選者答辯,校黨支部考核,個人陳述,黨政聯席會議研究等完成公示程序。新干部有一年試用期,一年后轉正。用人上的公平公正,在學校迷茫之際送來了和煦的清風,使師生心頭重燃希望的火花。
為了提高班子成員履行職責的效率,學校將原來的九個職能部門整合為校務管理部,課程教學部和學生工作部三大部門,并實施干部輪崗。這樣不僅整合了管理力量,提高了管理效能,而且使大家能夠真心地理解他人,做到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有團隊精神,更加和諧快樂。
變“簡單號召”為政策引領
作為教師都期待事業上的成功,而成功要有平臺,猶如好的收獲要有深耕的土壤一樣。對此,學校通過多項舉措搭建平臺,幫助教師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比如,采用“五子登科”的方法,即壓擔子、給位子、豎旗子、配對子、強班子。激勵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起來,成熟起來。“壓擔子”即委以重任,大膽任用青年教師教畢業班,或負責策劃組織學校重大活動;“給位子”即打破輪資排輩,提拔青年教師擔任中層干部、教研組長、年級組長;“豎旗子”即打破常規,破除成見,反拉先進典型;“配對子”即進行強強聯手,產生1+1>2的效果;“強班子”即打造幾個專業基礎好,凝聚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教研組,成為有區域影響力的優秀團隊,如外語教研組、數學教研組、研究型課程教研組、體育教研組等經過幾年努力,都成為校內外公認的優秀教研組。這些成績的取得,有管理創新的推動,更是文化力量的佐證。
學校需要名師,普通學校更需要名師。六年來,城關中學除了積極改良培養教師的土壤,還創新思路,優化策略,細化措施,在教師觀上推動了一次“革命”。城關中學在教師發展工作中,不求競爭求境界,不講名師講“明師”。普通中學雖然很難擁有成規模的名師隊伍,但可以培養大量深知為師之道的“明師”隊伍。引導教師掌握為師之識,嚴守為師之規,提升為師之境,是師資建設的奮斗目標,也是教師發展的三種境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完整過程,又是不斷提升的超越過程。
鑄牢師德之魂 明為師之規
教師是一項神圣事業,選擇了教師,也就選擇了崇高,同時也選擇了辛苦和奉獻,因此必須有高遠的育人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專業技能和為人師表的大愛之心。為了踐行這些理念,城關中學明確了“行有規、思無疆”的校訓。所以將“行有規”放到前面,就是時時提醒老師們,嚴守為師之規,踐行為師之范,成為一個優秀教師。
教師對學生最好的關愛,是助推他們健康成長,快樂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孩子們又是富有個性和特長的群體,因此個性化成長就成為必然要求。為此,城關中學開設了40多門校本課程,成立了10多個學生社團,其中有乒乓球、足球、合唱等傳統的文體類社團,也有街舞、動漫、航天模型等青少年喜歡的新潮社團,還有古典詩詞欣賞、心理學應用等有利于提高文化心理素質的社團。為了使社團活動名副其實,取得實效,學校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占用社團活動時間上其他課程,而且老師要悉心指導社團活動。
夯實知識技能 明為師之職
為師之“識”,包括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各種相關知識,同時在知識之上,還要有“識”,即見識、眼光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城關中學講的為師之“識”是綜合性的知識和能力。這是普通中學師資建設的基礎工程,必須實實在在地做好,這是做一個合格教師的前提。
一是著眼未來,幫助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根據教師個體特點,學校先后制定了《教師主動健康發展能力培養計劃》和《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計劃》,每位35歲以下青年教師都制定了個人的專業發展規劃,通過能力現狀分析,確定重點發展能力、發展措施和時間節點,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規劃完成后,學校課程部、學工部、學科委員會自始至終指導、監督規劃的落實,并且與骨干教師管理、教師晉職、激勵措施的落實等工作結合起來。
二是立足課堂,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區級各類觀摩課、展示課、教學比賽,同時花大力氣構建以校本教學模式為抓手的教學實踐研究平臺。近年來,學校成功進行了初中部“30+10”課堂教學模式、后“茶館式”教學、“預習任務單”“預習案”教學策略等研究,并通過一年一度的學校“課堂教學大獎賽”等活動,與教研組活動相結合,使教學實踐研究貫穿整個學期。通過認真完成集體備課、組內磨課、評課說課、專家點評、主題研討、評比展示等環節,從而將教、學、研有機整合為一體。
三是做實科研,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密切結合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引導教師將日常教學中的各種具體案例、教學困惑形成課題,將教師的研究日常化、規范化。近年來,在黃巖區教育科研課題申報中,共有12項獲得區級立項,其中4項為重點課題;在區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評選中,城關中學共有10項成果獲獎;在《黃巖教育》《素質教育大參考》舉辦的年度論文評選中,共15項成果獲獎。學校教師共有58篇論文、案例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或在各類其他評選中獲獎,葛新老師的《初中三維作文訓練》作為區級重點課題,市級課題立項,分別獲得浙江省三等獎以及唯一的個人區一等獎。
實現人生價值 明為師之境
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行為規范,教師還必須努力達到更高的境界:尊重生命成長規律,適應學生發展需要,使教育教學洋溢著生命律動的快樂,成為人與人互相感染、互相激勵、共同進步的幸福經歷。為此,教師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優化文化人格,以求達到教師生涯的理想境界。
一是創立特色項目工作室,發掘特色教師。學校選擇基礎良好、成績顯著、潛力巨大、師資優良的專業或課程成立項目工作室,為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搭建特色舞臺,也為學校特色辦學積聚資源。如“曹剛創作工作室”和“梁成就體育工作室”,在培育美術特色、體育特色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王俊杰校長說:“一所學校,助推老師拿一個又一個獎,是好事,助推老師一步一步提高為師的境界,才是我們的追求。”
二是成立“青年教師研修班”和“教研組長研修班”,積淀學校師訓文化。學校認為,35歲以下教師即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力,必須盡快提高綜合素質,因此成立了“青年教師研修班”和“教研組長研修班”,開設“課堂教學的師生有效互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自身發展”“新課程中的研究型課程”等一系列以學校長遠發展為本的教師培訓課程,促進教師的互動與發展。
三是走出去請進來,提升綜合素質。城關中學認為,教師素質關系著學校未來發展,積極為教師學習、進修創造條件。2009年以來,學校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師外出學習,幫助老師開闊眼界,豐富經驗,活躍思維,提高綜合素質。還與實驗中學、臺州中學協作結成教學聯盟,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取長補短,開辟了一條推動教師培養和學校發展的新路。 還定期聘請市、區教育教學專家名師來校輔導,深入課堂指導實踐,推進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養過程。
感受“成就感” “幸福感”為師之上
當今社會,成就代表了成功,代表了榮譽,代表了人生的精彩。但城關中學認為,“成就感”還僅是一個單向的人生指數,“幸福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價值追求。因為“幸福感”包含了創造與成就,也包含了人生本應享受的實實在在的、各種各樣的滿足、快樂,更包含了對社會無私奉獻的慈善大愛。對教師來說,包括教學的快樂、育人的成就、學生的敬愛、社會的肯定,還有較好的物質待遇與精神生活。雖然學校財力有限,但他們總是盡自己所能,為教工創造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和具有人文精神的業余生活。
一是制度設計:剛柔相濟,扶弱敬賢。學校需要制度,但也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近年來,學校先后制定了《孕期女教工工作制度》《待退休老教工彈性工作條例》等政策。制度管理剛柔相濟,體現了學校管理的嚴肅性,又體現了對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的是,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舉措最大限度地配置了學校教育資源,使“管理也是教育生產力”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二是利益分配:情理相依,營造和諧。管理的一個主要難點,是利益分配如何更加科學,更加有利于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公平”和“效率”是應兼顧的兩個方面, 2009年,城關中學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實施了績效工資制度,個人收入有明顯增長。
三是文體活動:珍視生命,享受生活。城關中學特別重視教師的文體活動,學校成立了釣魚協會、攝影協會、教工合唱團等;積極參加區內外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友誼賽、教工合唱比賽等賽事;每年給教工購置運動用品,舉辦教工“才藝秀”。近兩年,舉辦“城關中學教師文化沙龍”,引導教師提高綜合素質,向綜合型、高素質、能創造、會享受生活的教育工作者邁進。
蠟燭的價值在于燃燒,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慈善文化進校園帶給城關中學教師的是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