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435千米的須耳德河源起法國,流經比利時,于荷蘭境內注入北海。須耳德河發揮著重要的水運作用,其中最繁忙的一段航道位于比利時大港安特衛普和根特之間,附近的多條運河將兩岸與位于河口地區的半島、小島相連接,使得須耳德河口成為出海通航的黃金區域,安特衛普也憑借地利之便成為全歐數一數二的國際大港。
不難看出,須耳德河口地區在和平時期是貿易要道,在戰爭年代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事實上,當1940年納粹德國席卷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之際,就立即把安特衛普及河口地區納入其戰時管控體系中,并從二戰中期開始對當地防務實施升級,在航道和入海口布設大量水雷和障礙物,在近岸地區及大小島嶼上布設岸防炮和高射炮陣地。簡而言之,就是要把當地的控制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時移事易,1944年6月,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后,歐洲的局勢為之一變,日益受到盟軍進逼壓力的德軍進一步增強了須耳德河口地區的防務配備。與此同時,登陸后的盟軍部隊雖然不斷順利推進,卻因為逐漸遠離諾曼底這個物資集散站而變得前進困難,保障不力。有鑒于此,盟軍最高統帥部開始正視安特衛普的重要性。在決策者們看來,只要拿下這座港城,就能夠獲得第二個物資集散站,從而支撐地面部隊向萊茵河乃至德國境內縱深進軍。
奪取安特衛普的任務被交給了英國人,1944年9月1日剛剛晉升陸軍元帥的蒙哥馬利,則把這一重任交給了他信得過的英軍第11裝甲師。在羅伯茨少將的指揮下,第11裝甲師迅速調整前進方向,向比利時疾進。由于傳聞德國人即將炸毀安特衛普港區,英國坦克一路上爭分奪秒,于9月初殺入安特衛普近郊。
9月4日,在比利時抵抗組織“白色旅”的有力配合下,第11裝甲師突入安特衛普城區,隨后控制了占地約25平方千米的碼頭,成功地將這座重要大港收入手中。這一切全部搶在德國人對港區實施破壞之前,因此,港口的全部設施全都完好無缺,600架起重機也如平時那般靜靜地站立著。
英軍一如計劃地成功奪取了安特衛普,確實是戰術上的一個突出成就。但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尷尬事實是,盡管安特衛普已入盟軍的掌控,他們卻無法使用這座港口。原因很簡單,安特衛普和北海之間的須耳德河口地區仍在德軍的掌握中,任何船只都要經行須耳德河才能進出安特衛普港!
事實上,在攻下安特衛普的同時,沒有布置更多兵力肅清整個須耳德河口地區,是盟軍進入歐陸作戰后所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羅伯茨的頂頭上司、英第30軍軍長霍洛克斯中將后來坦承:“我的眼睛只盯著萊茵河,任何其他事情對我而言都顯得不那么重要。須耳德?我要承認那從未進入我的考慮范圍。我很高興我的人拿下了安特衛普,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要等到運河兩岸的敵人被肅清,安特衛普港才能正常使用。”
假如霍洛克斯決心把手伸得更長,他是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雖然連續進軍超過320千米、補給困難的第11裝甲師已成強弩之末,但他還有其他部隊可用。根據第30軍的戰時日志,當時全軍儲備的油料還足夠每輛坦克行進160千米的距離,而且更多的補給也已經在路上,即將送抵。
當然,霍洛克斯也不是這次錯誤的關鍵責任人,比他更高級別的將領同樣忽略了須耳德河口。英軍戰地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也好,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好,都要負責任。在向部屬發布奪取安特衛普的行動指令時,最高統帥部根本沒有指出須耳德地區的重要性。蒙哥馬利后來對此寫道:“我必須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我低估了打通安特衛普附近河口地區的困難程度。”

駐守在布雷斯肯的德軍步兵
在盟軍動作遲緩的同時,德國人的反應卻足夠快。英軍開進安特衛普城的同一天,希特勒就重新啟用倫德施泰特元帥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希特勒接見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時,特別關照他要保住位于荷蘭境內的V-2飛彈發射基地,以及須耳德河口地區,前者將能夠繼續對英國實施報復打擊,后者將阻止盟軍利用安特衛普港。
在調整總司令的同時,希特勒又越級指揮,直接對駐防在比利時的第15集團軍司令贊根中將耳提面命,要求他務必死守位于須耳德河口的沃爾謝倫島和位于須耳德河南岸的布雷斯肯兩處重要據點。
按照元首的指示,贊根立即做出了兵力調整。到9月20日,他已經成功地將自己麾下的5個步兵師全都部署到安特衛普以北的須耳德河口防御帶中,兵力規模達8.2萬人,配有530門不同口徑火炮和4600輛各類作戰車輛,具備相當強的戰斗力。
須耳德河一如往昔般流淌著,鄰近安特衛普,有一段19.3千米長的河道較窄,之后便豁然開闊,直入北海。河北岸的貝夫蘭半島向外伸出,半島上有一條公路和一條鐵路與內陸相連接,通往沃爾謝倫島的設防嚴密的堤道也通過半島。
德軍的防御重點之一便是沃爾謝倫島,島上分布有50門口徑從75毫米到220毫米不等的火炮,駐守部隊是第70步兵師。在內陸的防御重點則是南須耳德要塞——布雷斯肯,整個地區沿著海岸線拉伸約40千米,從布拉克曼直到另一處港口澤布魯日,其間還分布著兩條河道不算太寬的運河。由于布雷斯肯獨特的地理位置,盟軍將之稱作“布雷斯肯口袋”。當地原本就分布有藏身于鋼筋混凝土炮臺中的海岸大炮,現在又開進了第64步兵師駐防。
第64步兵師師長埃伯丁少將接到的任務是“戰至最后一人”,第64步兵師共有1.4萬人,配有500挺機槍和迫擊炮、200門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其中至少有20門令人生畏的88毫米高平兩用炮。這個師編成時間并不長,不過兵員并非國內的老弱病殘,而是由原駐俄國、意大利和挪威等地的野戰軍殘部混編而成,大多具有較高的戰術素養,在開進比利時之后士氣也比較旺盛。
9月20日,正當須耳德河口的德軍搶布戰局時,盟軍的主要精力則集中在荷蘭境內:由蒙哥馬利一手主創的“市場-花園”行動正值悲劇的高潮。在安特衛普港遲遲無法使用的情況下,蒙哥馬利不得不考慮攻取須耳德河口。

英軍突擊隊戰斗在沃爾謝倫島

靠上沃爾謝倫島的盟軍登陸艦
9月27日,西蒙斯中將上任履新,成為英軍序列中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司令官,同時接過了奪取須耳德河口地區的任務。西蒙斯原本指望海軍能提供強力支援,但是后者指出這樣做非常困難,因為偵察表明,德軍的岸防炮臺非常密集。此后,西蒙斯又提出以空降方式奪取一些關鍵地點,得到的回應依然是德軍高射炮非常密集。看來,此戰將由加拿大步兵擔綱大梁了。
惟一對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的是英國皇家空軍。9月底到10月初,多達數百架轟炸機分數次對沃爾謝倫和布雷斯肯地區實施了空襲,第一次轟炸就投下了1270噸炸彈,空襲累積投彈量達2672噸。英國空軍隨后宣稱已經摧毀了大部分德軍陣地,但實際效果還有待地面進攻的檢驗。
西蒙斯計劃兵分兩路,以鉗形攻勢向河口壓縮,合力拿下“布雷斯肯口袋”。左翼是加拿大第3師,右翼是加拿大第2師和波蘭第1裝甲師。率先行動的是加拿大第2師,該部先是于9月末在安特衛普以北的阿爾貝特運河和特恩霍特運河交匯處建立了進攻陣地,然后在10月2日開始進攻位于貝夫蘭入口處的沃恩斯德雷赫特,從而打響了須耳德河口戰役。
最初幾天,加拿大步兵一切順利,目標仿佛唾手可得,但是,到了10月8日風云突變,埋伏在附近的德軍奇爾戰斗群突然發起反擊,打了加拿大第2師一個措手不及。參戰德軍中久經沙場的傘兵部隊,給了加拿大人巨大的壓力,但后者表現得十足勇猛,德國傘兵的狠勁不足以撼動加拿大人的陣地。
在接下來整整一周時間里,德加兩軍在這片狹窄的地域里近身搏殺,交戰基本上都發生在“手榴彈距離”內。為確保布雷斯肯的側翼安全,贊根相繼向沃恩斯德雷赫特投入了第346師和第70師的一部分兵力。
16日,英國空軍大舉出動,在空襲的幫助下,加拿大軍隊發起強攻,終于拿下了沃恩斯德雷赫特。步兵團團長威塔克中校在日記里寫道:“我們的人在歡呼,可怕的屠殺告一段落了。”至此,加拿大第2師折損了1600人,大部分步兵連減員一半左右。
與此同時,加拿大第3師也發力猛攻“布雷斯肯口袋”的另一側,同樣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0月6日拂曉,加拿大人先以27輛火焰噴射車打頭沖鋒,然后以第7旅跟進,一點一點向前推進。14日,新抵達戰場的加拿大第4裝甲師加入戰斗,該部的坦克在泥沼、鐵絲網和地雷陣中艱難前進,經過步坦協同,終于在一周后攻取了布雷斯肯的大部分地區。德軍守將埃伯丁負隅頑抗,帶著剩余兵力繼續與加拿大軍隊對抗,直到11月3日才停止抵抗。這些殘存的德國士兵被加拿大士兵稱作“我們遇到的最好的戰士”。
西蒙斯原計劃用4天時間肅清布雷斯肯,不料戰斗卻進行了足足4周,他的部隊付出了2077人傷亡的代價。不過,布雷斯肯已入掌握,這意味著盟軍已經控制了須耳德河口的大部分地區,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就是沃爾謝倫島了。
須耳德地區戰斗進展的遲緩,以及整個盟軍部隊在后勤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使得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急迫地要求蒙哥馬利把可用的作戰資源盡量投入須耳德河口的戰斗。10月16日,蒙哥馬利元帥下令自己指揮的第21集團軍把安特衛普及周邊地區置于最優先級別,一切“實力和努力”都要用于解決這個問題。
為此,盟軍投入了新的部隊,不僅有英軍的第49師,還有經艾森豪威爾特批劃歸蒙哥馬利臨時指揮的美軍第104步兵師。至此,加第4裝甲師、英第49師、美第104師、波第1裝甲師擺開陣勢齊齊向北推進,其中,剛從美國開抵歐洲的第104師還是首次參戰。
在如此強有力的打擊下,德軍留在貝夫蘭半島上的兵力很快就招架不住。從10月24日清晨的薄霧中開始,盟軍在多個地段突破了貝夫蘭的德軍防線,守軍在27~28日夜間悄然敗退,盟軍于31日完全肅清了貝夫蘭半島。
10月28日,一支登陸艦隊集結在奧斯坦德港,陣容包括27艘登陸艦,它們全都參加過諾曼底登陸。31日下午,西蒙斯正式發布命令,登陸艦隊運載著第4特勤旅以及英軍突擊隊向沃爾謝倫進發。
登陸艦在11月1日天亮后接近目標,當時風平浪靜,突然間德軍火力全開,為登陸艦護航的英國軍艦同樣以猛烈的火力還擊。在護航艦只拼命開火吸引了德軍火力的情況下,登陸艦于12時30分前將全部登陸兵力都送上了岸。多虧盟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戰斗機和攻擊機不停地出動,幫助特勤旅和突擊隊逐步擴大了控制范圍。

正準備開往沃爾謝倫島的盟軍部隊

投入使用后的安特衛普港
此后幾天,更多盟軍部隊被送進了沃爾謝倫。11月4日,這座小島上的戰斗接近了尾聲。新上島的第52師配合第4特勤旅,逐一拔除了德軍的火力點,該師師長霍克韋爾·史密斯準確地判斷道,“德國人快要投降了”。果然,守在島上的德第70師師長達瑟少將不久后就帶著剩下的2000人放下了武器。盡管有少量德國人在幾處零星陣地里繼續堅守了48小時,整個須耳德河口戰役終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加拿大第1集團軍為此付出了傷亡1.3萬人的代價。
同是在11月4日這一天,英國海軍派出大批掃雷艇開入須耳德河口,排除水雷。英軍一共排除了267枚水雷,到26日,第一批3艘貨輪經由須耳德河駛入安特衛普。兩天后,第一支成規模的運輸船隊把7000噸物資卸載到安特衛普港,宣告盟軍又一個物資集散中心終于投入使用。這時,距離盟軍控制安特衛普已經過去了足足三個月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