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軍事領域接二連三地推出戰略新舉措,吸足了世界的眼球,不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更讓人浮想聯翩。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先公布了新版《新版網絡安全戰略概要》,準備把“網絡戰”用作針對敵人的作戰方法;接著,又迫不急待地宣布,計劃組建戰略轟炸機司令部。雖然這兩項舉措被湮沒在新出臺的眾多戰略舉措之中,似乎想讓人們感覺不到它們的重要性,然而,這兩個動作卻標志著美國正將人類社會的戰爭推入新的時代。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武器體系也被“網絡化”,原來可以單打獨斗的武器,現在要與其他武器形成體系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網絡已經成為武器體系的神經,可以使各類武器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構建本國的武器體系,以充分發揮武器的作用,強化本國的國防實力,提升本國的戰爭能力。
隨著各國武器一體化的競相進行,如何在這種武器體系中取得勝利,如何破壞體系的神經——網絡,如何通過網絡神經使對方武器體系不能發揮預期的作用,早已成為某些國家、特別是美國最為關注的課題。
美國是最先將網絡引入軍事系統的國家。1969年,美國出于軍事目的,憑借其計算機技術的優勢建立了互聯網。隨著互聯網運用的不斷深化,基于互聯網的軍事體系也逐漸形成。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派出特工到伊拉克,將伊拉克從法國購入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成了含有計算機病毒的芯片。在戰略空襲前,美國通過遙控方式激活了這種病毒,致使伊拉克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失靈。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成功實施網絡攻擊的戰例。當然,這種網絡攻擊還具有實驗性,呈現為小規模、局部性的特點,這時的網絡戰只能說是萌發時期。海灣戰爭后,各國的軍事變革如火如荼地展開。美國等國家走在了前列,并不斷地將網絡領域的對抗與博弈引入軍事領域。
美國是最先備戰網絡戰的國家。2003年2月,美國將網絡安全提升為國家安全,公布了《國家網絡安全戰略》。2010年5月21日,美國為掌握制網權,備戰網絡戰爭,率先組建了網絡司令部,其主要目的是“訓練部隊通過網絡持續作戰的技能,使網絡作戰與空天作戰充分融合”。美國網絡司令部于組建當年就全面運轉起來,其任務非常明確,“計劃、協調、整合、執行任務,以指揮網絡戰,保持特定的國防信息網絡,執行網絡全面作戰,確保美國及盟友在網絡空間的行動自由”。不難看出,美國組建網絡力量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網絡主導權。
事實上,美國網絡戰起源于對網絡攻擊的“防”。美國是網絡發展最為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受到網絡攻擊最為嚴重的國家。美國國土安全部曾于2006年舉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代號為“網絡風暴”-1的網絡防御演習,演習模擬了政府機構和信息技術、通信、交通運輸等重要行業的網絡系統遭受攻擊,旨在訓練網絡安全人員能夠從容應對網絡攻擊。
在網絡司令部組建前,美國還沒有形成網絡指揮作戰體系,只是進行一些網絡“防與攻”的實驗性作戰而已。2010年9月27日,以美國為主,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日本、荷蘭、新西蘭、瑞士和英國等作為伙伴國,聯合舉行了一次規模浩大的網絡戰演習。至此,美國在網絡領域的舉動開始從“防護為主”向“攻擊為主”的方向發展。

美國聯合12個國家進行“網絡風暴”-3網絡攻擊演習
2015年4月23日,美國公布了新版新版《網絡安全戰略概要》,首次公開表示美國軍方將把網絡戰用作針對敵人的作戰方法。該戰略要求加強與網絡攻擊相關的情報收集能力,并提出要與亞太等地區的盟友加強合作,擴大網絡空間的軍事能力。從新版新版《網絡安全戰略概要》可以看出,作為一直率先推出新戰法的國家,美國憑借其技術優勢,在網絡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占據先機,并極力維護其在網絡領域的霸權地位。未來,美國將正式開展網絡戰各種戰法的研究,或將掀起更加激烈的網絡戰博弈。這標志著“四維戰爭”即將登上戰爭舞臺,人類社會的軍事博弈將從陸海空三維空間拓展為陸海空網四維空間。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透露,美國將把所有重型轟炸機全部歸入全球打擊司令部。這意味著在美國的全球打擊司令部或將組建一個轟炸機司令部,負責各程重型轟炸機的管理、建設與運用。這一戰略舉措將使美國的戰略轟炸力量形成整體合力,也會把美國的全球化戰場構建推進一大步。
冷戰期間,美蘇雙方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歐洲地區的陸上對峙。為了奪取優勢,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的作戰樣式,以應對蘇聯強大的地面進攻力量。隨后,美國積極利用技術優勢,展開“星球大戰”武器體系的研發,企圖奪取太空及空中的優勢,迫使蘇聯的優勢下降,甚至使蘇聯處于被動地位。“星球大戰”的研發使美國在空天領域取得了可喜成果。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空襲了38天,僅僅進行了4天的地面作戰。到了科索沃戰爭期間,空襲行動貫穿戰爭的始終,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樣式。從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以至當前對“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打擊,都主要是通過空襲來完成的。此外,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重心向亞太方向調整,美國還提出了“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樣式。這表明,美國已將“空天作戰”視為其參與海外軍事行動的主要和基本的作戰樣式。戰略轟炸將是“空天作戰”的主要實施方法。戰略轟炸力量的“聚合”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冷戰期間,雖然美國與蘇聯都實施了全球打擊的手段,如洲際導彈、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等,但這一時期,美蘇兩家仍是以地區勢力范圍的爭奪為重點,全球性打擊僅被作為一個次重點。冷戰后,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軍事大國,如何維護其全球利益成為美國的頭等戰略大事。美國將整個地球納入其戰略視野,隨著科索沃戰爭中空襲成為一種全新樣式的戰爭行動登上戰爭舞臺后,美國提出了“全球打擊”概念,這將戰場從地區化引向全球化。美國之所以構建“全球打擊”,是基于武器裝備的發展已經能夠滿足這種理念的實施,如高超音速導彈成功并不斷取得技術進展;X-47B無人機等研發成功并能夠實施空中加油,使全球飛行“一氣呵成”成為可能等。雖然美國成功研發出多種能夠擔負“全球打擊”任務的武器裝備,但這些武器裝備分散于美軍的各軍種,形成不了合力。戰略轟炸司令部的組建,將具有全球打擊能力的武器裝備聚合在一起,使之形成更加具有戰略威懾能力的武器體系,推動美國新戰爭理念的落實,支撐美國的霸主地位。

美國戰略轟炸機B-52投彈
美國構建“全球化戰場”,推行“全球打擊”戰略,遏制可能挑戰美國霸權勢力的任務,將主要由戰略轟炸司令部的力量來實現。戰略轟炸依賴于準確定位目標,進而通過精確投送制導炸彈、導彈以及無人機等對目標實施打擊。這些過程都要基于太空衛星的保障。隨著美國戰略轟炸司令部的建立,美國太空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保障戰略轟炸的實施,也要遏制潛在對手的太空力量對己方的破壞,同時還要削弱潛在對手的太空力量使其無法正常發揮保障作用。這意味著,美國太空力量的建設將成為下一步重點發展的領域。正如美國率先展開網絡戰爭一樣,美國下一步或將率先打開太空軍事化的窗口,明爭暗奪地占據太空制高點。如果說網絡戰爭大幕的拉開將人類社會推進“四維戰爭”時代,那么美國一旦將太空裝備軍事化,人類“五維戰爭”時代就會來臨。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恐嚇,為了維護全球霸權地位,以自我利益需求為準繩的美國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冷戰期間,美國在海外采取軍事行動時不得不考慮蘇聯的因素。海灣戰爭時,蘇聯破天荒采取了合作的立場。海灣戰爭后,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將其全球戰略目標直指維護惟一超級大國地位,在海外的軍事行動“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美軍的優勢,并適應軍事形勢的變化,美國不斷完善其戰略構成:1992年5月,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約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詹姆斯提出“聯合海空作戰”構想;2009年9月,美國空軍參謀長和海軍作戰部長簽署備忘錄,其核心內容是通過整合海空力量,聯合亞太地區盟友,共同遏制或擊敗潛在區域性對手;2010年5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蓋茨正式提出“空海一體戰”作戰概念;2015年1月8日,美軍參聯會參謀部主任、空軍中將大衛·高德費恩簽發備忘錄,將“空海一體戰”作戰概念更名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概念,并計劃于年底前向外公布。這表明,為了維護霸權,美國不斷改變其作戰樣式和作戰方法。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斷拓展新的戰爭樣式,甚至通過改變戰爭形態來維護其霸權。美國率先拉開“網絡戰爭”大幕,并將戰場逼向太空的門檻就是突出表現。美國這樣做,就是為了盡最大可能鞏固自身的優勢,削弱對手的實力,拉大與對手的差距。

正在實施空中加油的X-47B無人攻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