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 高安330800)
痤瘡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青春期男女,對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較大。對于該病的治療,臨床上通常給予局部外用藥物和口服抗生素類藥物治療,但療效并不理想,我院近年來采用白花蛇舌草膠囊治療痤瘡取得較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痤瘡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明確診斷,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1],且在納入研究前1個月內未使用過任何方法治療該病,同時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所用藥物過敏者等。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 11~45歲,平均年齡(24.6±5.7)歲,病程3個月 ~8年,平均病程(3.2±0.9)年;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 20例,年齡 12~43歲,平均年齡(23.7±5.9)歲,病程 4個月 ~7 年,平均病程(3.4±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維A酸類局部外用藥膏涂抹,并口服四環素類抗生素藥物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自制白花蛇舌草膠囊(白花蛇舌草、紅花、茯苓、梔子、黃芩、白術、甘草、蒲公英等)口服治療,3~5粒/次,2次/d。兩組患者觀察周期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應用數碼相機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皮疹數量進行記錄,并作為療效判定依據;重視患者主訴,加強不良反應的觀察。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愈:皮損消退,治療后皮損數量減少≥90%;顯效:皮損基本消退,治療后皮損數量減少89%~70%;有效:皮損部分消退,治療后皮損數量減少69%~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在用外用藥物時有輕微刺痛感,但均可耐受。所有患者均完成觀察周期的治療,無退出病例。
痤瘡是一種以毛囊皮脂腺為單位的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原因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以及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在進入青春期后人體內雄性激素,特別是睪酮的水平迅速上升,促進皮脂腺發育并產生大量的皮脂造成導管阻塞,皮脂難以排出,從而導致痤瘡形成。對于痤瘡的治療臨床上尚無特效療法,主要采用外用藥物涂抹和口服抗生素相結合進行治療,但療效并不顯著,同時長期服用抗生素易產生不良反應,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
根據中醫理論,痤瘡的發生與風濕熱邪有密切關系,尤以邪熱最為常見,邪毒熾盛可伴膿皰,風濕熱互結而致邪氣難解,煉血為瘀,痰瘀互結表現為結節囊腫,因此清熱除濕涼血是該病治療的重要方面,在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清熱涼血藥物為主。白花蛇舌草膠囊主要成分包括白花蛇舌草、紅花、茯苓、梔子、黃芩、白術、甘草和蒲公英等,其中茯苓、紅花、甘草屬于清熱瀉火藥物,具有涼血解毒、導熱下行之功效[2];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屬于清熱燥濕藥物,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白術、黃芩、梔子屬于清熱解毒藥物,具有解毒利濕之功效,諸藥合用,切合痤瘡的病機,可有效達到治療的目的[3]。同時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清熱燥濕藥物具有明顯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作用,同時方中紅花、茯苓、白術還具有消炎殺菌、抑制皮脂溢出和毛囊上皮角化過度的作用。臨床上有研究[4]將清熱燥濕類藥物制成顆粒沖劑治療痤瘡,取得較好療效,且發現該類藥物對毛囊上皮角化過度也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在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白花蛇舌草膠囊治療痤瘡,其治療總有率達90.0%,明顯大于僅行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P<0.05),且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傊?,白花蛇舌草膠囊在痤瘡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并明顯發揮了中藥標本兼治的作用,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6
[2]王立艷,倫玉,王玉霞.白花蛇舌草膠囊治療痤瘡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246-247
[3]謝明亮,王位萍.自擬紅花蛇舌草湯內服外敷治療痤瘡148例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3):47-48
[4]宋艷麗.中醫藥“內外合治”痤瘡的療效觀察及對皮脂分泌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