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河
(甘肅省金塔縣中東中心衛生院 金塔7353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腰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部位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脊髓等引起腰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等癥狀,常伴隨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一種病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其發病率達40%~50%,約5%的病人因此而致殘[1]。該病好發于30~50歲的體力勞動者,與外傷、職業(駕駛員、舉重運動員、礦工、建筑工人)、遺傳等因素有關,男女比例約為4:1,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法治療和保守治療。雖然目前手術方法有了飛快的發展,但對于輕癥和早期患者(特別是基層農村患者),保守療法仍是首選方法(如針灸、推拿、牽引、藥物熏蒸等)。我院2013年以來采用電針夾脊穴聯合藥餅灸治療腰間盤突出癥30例,并與采用西藥治療的30例進行對比,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就診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病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53.4±3.3)歲,病程(4.2±3.7)個月;對照組男 20例,女 10例,平均年齡(52.6±3.5)歲,病程(4.6±2.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入選病例均依照嚴雋濤主編的《推拿學》[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無合并其他慢性活動性病變,肝腎功能正常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電針治療聯合藥餅灸。電針治療選病變階段的夾脊穴3對,針刺時針尖方向斜向脊椎側。三組導線連接脈沖電麻儀(華佗牌SDZ-Ⅱ型,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電流量以局部肌肉出現節律跳動且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次3 min,每周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3 d再做下1個療程。藥餅灸:用中藥附子、桂枝、丹參、馬錢子四味研末,加入少量面粉用黃酒調成干糊狀,壓制成直徑5 cm、厚0.5~0.8 cm的藥餅,中央用針刺若干小孔。選穴:腰陽關、命門及附近夾脊穴,選用清艾條(國藥準字Z32020253)施灸1 h。對照組:絕對臥床休息;牽引;口服藥物:布洛芬緩釋膠囊(國藥準字 H20093691)0.3 g/次,2次 /d。
1.4 療效標準 參照蔣協遠等主編的《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良:背痛及下肢痛大部分痊愈(76%~100%),從事一般活動不受限。可:背部和下肢痛部分緩解(26%~75%),可從事正常活動,但受到限制。差:背部及下肢痛很少部分得到緩解(0%~25%),或癥狀較前加重,身體活動極度受限。
1.5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是多個因素作用的結果。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常由慢性勞損引起腰椎動力失衡和靜力失衡,當外力打擊導致人體腰部軟組織損傷,進而出現椎間盤退變、脫出,棘突突出壓迫所致。夾脊穴電針療法取病變節段的夾脊穴,可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消除炎性水腫,疏通氣血,改善神經周圍的血液循環,抑制傷害信息的傳導,直接作用于病位,起到了良好的鎮痛及治療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痹癥”范疇,風寒濕外侵是其病因,腎虛是其病變基礎。艾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方法之一,屬無損傷的自然療法,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祛濕散寒的作用。藥餅中附子辛溫大熱,走而不守,溫腎壯督、除寒開痹力峻效宏;桂枝辛溫,通陽散寒入營達衛;馬錢子走竄經絡,消腫止疼;丹參活血通絡止疼。藥餅灸能充分利用艾灸的溫熱作用,擴張毛孔,改善給藥途徑,使藥物能最大限度通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增加了局部的藥物濃度,使藥物的作用產生最大效能[4]。電針夾脊穴和藥餅灸聯合應用,使針刺、艾灸、中藥外治有機聯合起來,共奏逐頑痹、起沉疴之功。通過觀察證實,電針夾脊穴合并藥餅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遠期療效有待于進一步觀察。此方法療效確切,無明顯毒副作用,操作簡便,費用低廉,值得基層臨床推廣應用。
[1]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702
[2]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66-67
[3]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1
[4]崔學偉.實用現代艾灸療法[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