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事來廣州出差,晚上在一間小牛雜店吃夜宵,回來后在朋友圈“怒”發一句:在這張桌上談創業,是對“邦記牛雜”的侮辱!問她為啥這么講,她答:我以為北京才人人談創業呢,想不到連廣州也一樣!
也是,如今創業儼然超過了八卦、養生、親子,成為社交圈最熱辣的話題。飯局上,聚會時,星巴克,茶餐廳,無論你主動還是被動,總有無數的項目涌進耳朵里:誰誰誰正在招人啦,誰誰誰拿到A輪融資啦,誰誰誰準備上市啦……
蔣方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感覺北京已經瘋了,似乎網齡超過五年,年齡低于三十,認字三千左右,英語四六級上下,知道kk,出入過媒體互聯網和廣告公司的,都創業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資人”喝咖啡了。
她為此感到憂心忡忡,懷疑這是新時代的“大躍進”,進而懷疑這是不是一個陰謀,一個陷阱,為盲目擴招帶來的大學生就業難轉移視線。
她的觀察是敏銳的,判斷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我還是有一點保留態度。
全民創業,總比全民考公務員好吧?拜社交平臺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恩賜,創業不再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了,這總是小市民的福利吧?只要有一條網線,就可以創業—比如開個微信公眾號。雖然,這離成功還差得很遠很遠,但誰說人生一定就要成功呢?
在這次創業熱潮中,參加的并不只是80后、90后,很多60后、70后也投身其中,樂在其中,享受著再出發的人生。
每一次技術的巨大變遷,總會帶來經濟社會的重組,包括商業的成與敗,包括財富的生與死,在利益集團的壁壘面前,本來沒有機會的你我他,總是有了一點機會。
依托互聯網興起而創造的財富,更經得起陽光的晾曬。背景不是不重要,但至少沒有那么重要了;權錢交易不能說沒有,但起碼沒那么多了。
—事實上,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的移步變形太迅速了,恐怕讓原來高高在上的權貴們眼花繚亂,來不及出手了,否則,怎么會輪到馬化騰呢?昔日在湖南小鎮泡吧上網度日的青年唐巖,不也成了美國上市公司的老板,躋身新貴階層了嗎?
創業的浪潮來得這么洶涌,一定是有泡沫的,一定是泥沙俱下的,但至少,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