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佳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2)
以廣安為例談濱水地區風貌規劃體系
余 佳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2)
以城市濱水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今國內濱水地區的風貌現狀,并以廣安濱水地區為例,對濱水地區風貌規劃體系的建立進行了探討,從公共空間網絡控制、實體景觀風貌控制和綠化景觀風貌控制三方面闡述了其運用方法,為塑造濱水地區特色風貌提供了思路。
城市濱水地區,風貌規劃,體系,空間
城市風貌是處于特定地域環境和地理文化圈中的城市綜合形象的展示面。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塑造城市新風貌的要求日益增長。濱水地區作為城市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城市“窗口”作用,其風貌規劃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影響城市整體風貌的重要因素。
19世紀末,隨著對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日趨重視,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形象建設等一系列美化運動。這些建設活動對城市風貌改善僅起到暫時性效果,因此許多城市提出風貌規劃。
香港、青島、蘇州等城市以其獨特的濱水風貌聞名于世,但仍有一些城市由于在整治過程中只注重濱水地區自身的綠化、交通問題,沒有將濱水區納入城市整體考慮,從而造成濱水區體系性缺乏、可達性差、風貌混雜等問題。
系統是由相互關聯、制約、作用的部分所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濱水區就是這樣的復雜有機體。針對以往將城市濱水區割裂研究的現狀,以系統思想為出發點,將濱水區納入城市大系統全面考慮,并研究濱水區內部各風貌要素的控制方法,從而建立濱水風貌規劃體系(見圖1)。

風貌規劃是整體設計概念,貫穿于規劃到建筑的全過程,解決“以什么面貌來展現,以什么方式來控制”的問題,即確定規劃目標和控制手段。由框圖可知基于整體性、生態性和地域性的風貌控制原則,確定城市公共空間網絡、實體景觀和綠化景觀是控制濱水區風貌的主要要素。
2.1 整體性
濱水區風貌直接影響城市整體空間環境提升和城市公共生活魅力的再現,因此,規劃中要保持濱水區和整個城市的有機聯系,運用綠化系統、步行系統把濱水區和城市環境融為一體。
2.2 生態性
濱水區是城市中最接近自然的地段,風貌規劃要做好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加強濱水區生態景觀與城市自然斑塊的連通,形成健康、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區。
2.3 地域性
城市風貌的形成是地域文化與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濱水區風貌規劃不能脫離城市本原,應利用鄉土材料、鄉土植物體現地域風格,塑造城市特色。
3.1 廣安濱水區風貌規劃目標
廣安地處四川盆地中東部,三山環抱,城區“五峰”簇立,渠江、西溪河穿越城區,城中各處皆可領略山水融合的自然形態。
廣安城市濱水區主要包括渠江、西溪河兩側200 m~300 m范圍內的地塊和由重要山體、綠地所控制的通江廊道——“兩帶九廊”。在城市總體風貌“理水、高臺、文化城”的思想指導下,結合山水環境和城市文脈,打造系統連續、公共可達和環境多樣的濱水風貌。
3.2 公共空間網絡——建立延續、開敞的濱水空間體系
廣安濱水區風貌規劃選取城市主要山體及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人文景觀作為標志中心,形成景觀節點,用步行道連接各節點,營造自然、人文一體化的城市景觀風貌,形成點、線結合的濱水公共空間網絡。
1)建立濱水步行系統。
a.通達的步行林蔭道保證城市與濱水空間的連續性。將濱水區風貌規劃納入城市大系統,以開敞的綠化步行系統把市區的活力引向水邊。規劃在各通江廊道中,沿路或河的一側設置公共步行林蔭道,兩側建筑底層面向林蔭道作開敞式服務建筑,沿街增設休閑設施、雕塑小品和綠化植被。
b.連續的綠化林道和散步道實現濱水空間的公共化。河流是廣安城市風景中的線形景觀要素,規劃營造風景優美的濱水綠化林道和散步道與其協調,與步行林蔭道共同構筑城市公共步行網絡。規劃按照現有道路修建形式,結合城市總規考慮水濱公園的修建,開辟提供遠眺城市優美風景的林蔭道,完善濱水步行道。步道與綠地穿插,并串聯活動場地,營造出在寬度上有變化的帶狀開放空間。
2)節點空間風貌控制。
沿渠江分布的奎閣、白塔、西溪峽、思源廣場、興國寺等是廣安濱水區的特色節點,規劃充分利用文化景點建設自然生態公園、歷史古跡公園。對奎閣、白塔、興國寺幾處原有古跡進行整治、修葺,保護其歷史環境,并劃定“建設控制帶”,控制新建筑的體量、高度和色彩。一般節點如沿水休閑健身廣場、橋頭廣場,根據廣場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題,控制適宜的廣場尺度。
3.3 實體景觀風貌控制
豐富有序的濱水輪廓線、多層次連續的外部形態是實體景觀風貌控制的目標。濱水區建筑布局要保證城市中主要觀景點(如廣場、標志性節點等)和山體之間的視線通透,保護和優化濱水天際輪廓線,使建筑和自然環境有機統一。
1)塑造層次豐富的濱江天際線。
制定“山行主導天際線”的控制原則,以自然山體輪廓來控制城市建筑天際線。根據與山體形成對比、呼應、烘托關系的原則,控制建筑體量和高度。
a.控制三臺輪廓線界面層次。受山地自然條件影響,廣安形成了三個高差80 m的丘陵臺地,建筑景觀的立體高差明顯。規劃將其直觀反映在濱江天際線上,形成沿渠江南岸以低層傳統川東建筑為主的近水臺地,以多、高層建筑為主的現代高臺臺地以及山體自然景觀臺地。b.控制城市制高點。城市制高點是城市三維特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素,是城市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廣安的臺地地勢和天際線平淡的現狀,規劃保留標志性山體,以此控制視線通廊。選取渠江西岸萃屏山、神農山作為自然制高點,保證江岸與標志點間的視覺可達。
2)濱水建筑形態控制。
a.沿岸建筑平面控制。為避免界面重復單調,新建區建筑形態應統一中有變化。沿江避免修建超大體量建筑,第一排建筑的界面寬度12 m,20 m,50 m以上分別不應大于地塊沿河寬度的60%,45%,30%;建筑后退河岸距離應為高度的2倍。b.立面改造。渠江西側以標志性節點劃分為六個風貌段,根據風貌特色進行不同方式的立面改造,改造方式包括更換墻體飾面材料、外包立面、建筑立面完全更換三類,具體方法如利用色彩對比、安裝遮陽板、整飾窗框窗臺、增加裙樓裝飾、統一廣告牌位、構件(屋頂等)、商業照明等。
3.4 綠化景觀風貌控制
1)濱水岸線控制。濱水岸線分為自然岸線和人工岸線,50年一遇洪水位線以下考慮防洪需要,不宜渠化及布置人工設施,保留為自然生態岸線。其余地段均處理為人工岸線。
a.人工岸線。現狀渠江陡坡式混凝土岸線割斷了水陸間的生態流交換,阻礙親水行為,生態景觀性差。規劃在不降低防洪能力的前提下開辟花池,種植匍匐類植物,掩蓋混凝土護坡,并在局部地段改造岸線為分臺式,增設觀江平臺及活動場地。
b.自然岸線。通過整治現狀綠化及空地形成自然生態型岸線,局部地段加固處理。在坡腳采用木樁或漿砌石塊護底,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并增進人與環境的互動與交流。
2)濱水綠化控制。
“在對濱水樹種進行選擇時,除要了解地區的周圍環境、生態條件等,還需要對當地特點、四季景色等調查清楚,以便種植的植物形態和群落結構適合當地的風格,更好地展現水體的地域性特征”[2]。根據廣安亞熱帶溫潤季風性氣候的特點,在植物配置上,立足于鄉土樹種,增植色葉喬、灌木和四季花木,利用植物季相變化豐富景觀效果,突出“春花、夏蔭、秋葉、冬翠”的不同景觀特色。
對于自然岸線,洪水位線以下部分在保證行洪斷面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栽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洪水位線以上部分,在近水的灘地上種植地方性耐水植物和具有緩流掛淤作用的植物,遠水處多植大樹和庭蔭樹。
對于人工岸線,在護坡上種草或匍匐類植物,分臺護坡、臺階式岸線則可種植草和灌木,并適當設置花池,在堤岸上的人行道種植高大喬木,為步行和活動提供足夠的樹蔭面積,并保證觀江視線的通透。
隨著城市濱水地區的再開發利用和對城市風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濱水地區風貌規劃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廣安市濱水地區風貌規劃通過對濱水公共空間體系以及對風貌要素的控制,旨在創造宜人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城市風貌。
[1] 伊利爾·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M].顧啟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37.
[2] 日本土木學會.濱水景觀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169.
[3] 魏挹澧.關于城市風貌規劃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00(2):28-30.
[4]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5] 趙士修.城市特色與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1998,22(4):55-56.
Take an example of Guang’an for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the waterfront style planning
Yu Jia
(UrbanDesignResearchCenter,ChinaSouthwest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Corp.Ltd,Chengdu610042,China)
In this paper, taking urban waterfront for research, analyses today’s domestic status quo style of the waterfront. To take Guang’an waterfront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tyle of the waterfront planning system and from the network of publish space control, physical landscape style control and green landscape style control, expounding the use of this system, to provide a thinking for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front.
urban waterfront, style planning, system, space
1009-6825(2015)07- 0010- 02
2014-12-25
余 佳(1983- ),女,建筑師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