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菊香+++李寧



摘 要:縣域經濟在甘肅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當前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之際,怎樣推動縣域經濟進一步深入發展值得認真思考。本文以張掖縣域為研究切入點,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對西部大開發以來縣域經濟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以點帶面,從把握政策機遇、立足區位優勢、提高金融效能等方面提出甘肅縣域經濟金融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縣域金融
一、張掖地區縣域經濟基本情況
張掖地區共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和山丹縣等5個縣域經濟體。2013年末,縣域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5.95%,土地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9.73%,生產總值占全市總量的58.08%,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市的58.31%,縣域平均生產總值為39.13億元,平均財政收入為1.95億元。同期,甘肅省共轄縣域經濟體69個,縣域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71.54%,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1.47%,生產總值占全省總量的42.95%,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總量的24.89%,縣域平均生產總值為40.18億元,平均財政收入為2.25億元。與全省相比,張掖地區縣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較高,縣域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占比均接近60%,分別為全省的1.35倍和2.34倍,縣域在全市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從張掖地區看西部大開發以來縣域經濟發展狀況
(一)經濟快速增長,整體實力明顯提升
1999—2013年,張掖地區所轄5個縣域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11.45%,略低于全省縣域經濟12.63%的增長水平。其中: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年均增長率20.19%,民樂縣年均增長率10.89%,臨澤縣年均增長率13.78%,高臺縣年均增長率14.14%,山丹縣年均增長率10.43%。2013年末,張掖地區所轄5個縣實現生產總值195.65億元,是1999年34.27億元的5.71倍。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內生動力逐漸增強
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三次產業比重為28:41:31,與1999年的49:27:24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14和7個百分點。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2.31%,比1999年提高10.68個百分點。
(三)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輪驅動,有力拉動經濟增長
一是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74.61億元,是1999年6.3億元的27.72倍。二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迅速,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43億元,較1999年的7.25億元增長了5.58倍。三是張掖縣域地區進出口額基數雖然低,但增長速度很快,2013年末為2336.4萬美元,而1999年進出口總額只有12萬美元,增長了195倍。
(四)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有效提高
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5016元,縣域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8299元,同1999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33倍和3.05倍,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五)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在“十一五”時期,新增公路通車里程5300公里,新增電力裝機67.6萬千瓦;2013年蘭新鐵路二線上的臨澤、高臺、民樂3個高鐵主體工程基本建成。退耕還林、防沙治沙、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進展順利,2008年至2013年,森林覆蓋率由9.17%增加到13.04%,濕地面積由21.04萬公頃增加到25.34萬公頃;臨澤、民樂被列為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縣;黑河濕地湖泊納入全國重點治理規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2%左右。
(六)金融支持效能不斷增強,較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從信貸投放量看,2013年末張掖縣域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22.57億元,較年初增加29.31億元,增長31.43%。貸款投放主要集中在農業特色產業、采礦業、新能源、旅游業等重點行業,為張掖縣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三、從張掖地區看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人均GDP占全國人均GDP的比重雖然略有提升但絕對差距仍然較大
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張掖縣域人均GDP占全省人均GDP的比重緩慢下降,2013年該比重為100.64%,較1999年下降42.86個百分點;張掖縣域人均GDP水平同全國人均GDP的比重,雖整體高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前,2013年該比重為相當于全國水平的64.52%,較1999年提高3.98個百分點,但絕對差距依然很大。
(二)縣域城鎮居民收入同全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農民收入仍小幅低于全國農民收入水平
從張掖縣域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看,由于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地對城市經濟關注常常多于與縣域經濟,使得縣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水平,且差距逐漸拉大,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國比重為55.72%,較1999年下降20.81個百分點。從農民人均純收入來看,各階段增速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農民純收入占全國比重為95.30%,略低于全國水平。
(三)產業結構層級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不高
2013年張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比例28:41:31,甘肅省產業結構比例為14:45:41,全國的產業結構比例為10:44:46。張掖縣域經濟第一產業占比為28%,高于全省1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41%,低于全省4個百分點,低于全國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31%,低于全省1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的能級遠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特別是第三產業較為落后。
(四)經濟外向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外貿依存度僅為0.74%,全省的外貿依存度為10.17%,全國的外貿依存度為46%,較全省低9.43個百分點,較全國低45.26個百分點。張掖地區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33.59億元。
(五)金融資源存量小,融資結構不合理
一是非金融部門融資中只有貸款,沒有通過債券、股票融資等方式實現直接融資。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非金融部門融資中銀行貸款為122.57億元,小額貸款為0.37億元。二是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較小,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相對較弱。2013年,張掖縣域地區保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27億元,其中:財險收入0.88億元,壽險收入2.39億元。
四、推進縣域經濟金融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一)緊抓政策機遇,立足區位優勢,在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中不斷提升內生增長動力
當前,甘肅正處于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開發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各項政策的疊加期,新形勢下應用足用活用好各項政策。同時,縣域地區在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和歷史延續等方面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各有優勢,應找準利用政策與發揮特色的結合點和著力點,讓政策和優勢共同發力,重點突破,全面帶動。面對產業結構層次整體不高的局面,既要抓住東部企業產業轉移的機遇,又要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外合作機遇,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全方位的對內對外開放,對內招商與對外招商一起抓,內資與外資一起引,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和對外貿易,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內生動力。以張掖為例,縣域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應穩固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工業,繼續壯大旅游產業。具體而言,在農業方面要大力發展玉米制種、畜禽養殖、高原夏菜等優勢主導產業,加快種子、果蔬、油料、畜禽等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積極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產品對外出口;在工業方面加快構建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展現張掖區域特色的工業體系,堅持園區集群發展原則,引導優勢資源和項目向園區集中,做強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在服務業方面突出宜居宜游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吸引和擴大社會消費,關聯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完善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縣域經濟作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更是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要積極把握國家實施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機遇,針對甘肅縣域基礎設施普遍欠賬的現狀,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綜合運用財政、信貸及社會資本等多方面資金,加快水、電、路、氣、信息網絡等的建設,為吸納城鎮居民就業和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縣域城區,統籌城鄉空間和生產力規劃,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及輻射帶動能力,引進和培育更多企業,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同時用好國家轉移支付資金,擴大就業服務體系,強化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城鎮居民直接收入。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稅費,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創業增收。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多方位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在鎮域和農村,積極適應農業發展新趨勢,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現代新型農業主體,開展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三)強化金融支持,優化金融生態,進一步發揮金融的助推作用
一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地方政府健全財政資金補償擔保機制,人民銀行利用支農再貸款、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各項貨幣信貸政策,銀監部門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現有銀行機構增加信貸投放,力爭在縣域地區匯集更多的資金。引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在縣域增設分支機構,鼓勵創建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結合縣域經濟主體特征,創新貸款業務品種,提高信貸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的契合度。建立完善以政策性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保險體系,為縣域地區經濟體提供更多的保障。二是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積極培育融資主體,吸引國內投資基金或者大型財團前來投資,促進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鼓勵和引導優質的工業、旅游業、農業、商貿流通業類企業利用創業板、新三板、股權交易托管中心、債券市場等平臺,實現直接融資,滿足資金需求。三是優化縣域金融生態,增強吸引資金能力。繼續推進縣域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縣域信用環境和投融資環境,彌補融資薄弱環節,為金融提供蓬勃發展的土壤,使金融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形成更加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何暢.地方性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問題探討[J].時代金融,2013,(23):74。
[2]劉利紅.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實證研究—基于中小法人銀行的兩輪效應測試[J].金融與經濟,2012,(2):57-62。
[3]孫曉亮.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探索[J].現代商業,2010,(26):45-46。
[4]唐一超.新形勢下金融支持甘肅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2,(23):91。
[5]朱冬輝.商業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與流動性風險分析[J].南方金融,2013,(10):89-92。
The Analysis on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Based on County-level Regions in Zhangye
FANG Juxiang LI Ning
(Zhangye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has a pivotal position, therefore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count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action to speed up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chiev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time when China is implementing a new round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how to push the county economy to further development is worth thinking about seriously. Based on mak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unty-level regions in Zhangye, throug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from such aspects as grasping the policy opportunities, basing on the location advantage and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so on.
Keywords: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county finance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