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宏
腹腔鏡與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
董建宏
目的 比較分析腹腔與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84例子宮肌瘤患者, 隨機分為腹腔鏡組與剖腹組, 各42例。腹腔鏡組使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 剖腹組使用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更為顯著, 值得應用與推廣。
腹腔;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 也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 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多發于30~50歲育齡女性。由于本病病因尚未明確, 故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還是手術方式[1]。現比較分析腹腔與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子宮肌瘤患者, 年齡22~55歲, 平均年齡(27.8±8.5)歲;病情:單發子宮肌瘤39例, 多發子宮肌瘤45例, 其中宮頸肌瘤13例, 闊韌帶肌瘤32例。隨機分為腹腔鏡組與剖腹組, 各42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鏡組使用腹腔鏡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給予患者氣管內插管復合全身麻醉后, 取膀胱截石位,對手術野內皮膚、鋪巾進行常規消毒, 用CO2形成氣腹, 氣腹壓力為13 mm Hg(1 mm Hg=0.133 kPa),經子宮頸放入舉宮器, 在臍孔處縱行切開10 mm切口, 用氣腹針進行穿刺, 將套管和腹腔鏡置入, 探查肝、膽、大腸膜、腸管等有無異常,若無異常在右下腹的麥氏點行第二次穿刺, 切口5 mm并將助手鉗置入, 在左下腹的反麥氏點行第三次穿刺, 切口15 mm并將主刀操作鉗置入, 在恥骨聯合處上4~5 cm左側開5 mm切口, 將主刀輔助操作鉗置入, 腹腔鏡達到腹腔后進行腫瘤探查(肌瘤的數量、大小、位置等), 并在肌瘤子宮肌層處注射含0.9%氯化鈉溶液(30%垂體后葉素)以突顯患者子宮肌層,將其切口以暴露瘤體組織, 將肌瘤完全剝離后使用電凝止血,最后連續縫合創面, 剔出肌瘤, 并用生理鹽水將腹腔沖洗干凈, 檢查創面是否存在出血癥狀, 一切正常后取出器械, 排空氣腹, 確保一切正常則縫合切口, 術畢。剖腹組使用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給予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 行傳統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長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觀察指標分析 腹腔鏡組患者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χ-±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
剖腹手術是臨床對于治療子宮肌瘤最為傳統的一種手術方式, 雖然取得了不少治療效果, 但是其對患者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 極易造成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等并發癥, 故治療總體效果并不理想[2]。而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腹腔鏡手術方式越來越受歡迎, 其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較少、切口小、術后恢復迅速、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高等優點, 很好的規避了傳統手術中的各種弊端。不過據研究, 對于其使用還有一定的條件, 主要有:①肌瘤數低于5個的患者;②最大肌瘤直徑不超過8~10 cm的患者;③無相應手術禁忌的患者,所以要求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3]。如果患者病情確實不適合采取腹腔鏡手術方式, 應及時選擇傳統的剖腹手術方式, 因為其一般不受肌瘤大小、位置、數量的限制, 基本適用于所有需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而且腹腔鏡剔除術對于醫生的專業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手術人員應具備較強技術能力, 操作熟練、準確、快速, 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故雖然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更為顯著, 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拋棄傳統方式, 可將兩者合理使用, 以提高治療效果。
本次選取本院收治的84例子宮肌瘤患者, 隨機分為腹腔鏡組與剖腹組, 各42例。腹腔鏡組使用腹腔鏡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 剖腹組使用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剖腹組(P<0.05)。說明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比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更具優勢, 其手術時長、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都較少,而且術后并發癥也比較少。
綜上所述, 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更為顯著, 值得應用與推廣。
[1] 沈健, 黃磊, 田訓, 等.腹腔鏡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8):1241-1244.
[2] 皮冰.兩種不同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9):1284-1286.
[3] 郭尚云, 陳秀芹.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68例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18):2854-28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25
2015-02-11]
450000 鄭州中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