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杰
淺析心律失常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表現
王春杰
目的 探究心律失常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表現。方法 200例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0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心電圖檢查, 觀察組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檢測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心電圖表現。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心律失常檢出率為100.0%, 對照組患者中心律失常檢出率為63.0%,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房性早搏(房早)、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短陣室速)、短陣房性心動過速(短陣房速)以及心房纖顫和房室傳導阻滯等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對臨床患者進行檢測, 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高, 有利于患者及早發現病癥, 并及早進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心律失常;24 h動態心電圖;檢出率
心律失常是一種心腦血管疾病[1], 患者發病率高, 主要是指患者心臟活動起源或傳導出現障礙導致心臟搏動頻率出現異常, 臨床及早檢出、及早診斷對心律失常的治療和患者后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心律失常患者的確診大多要依靠心電圖檢查, 本院選取來院檢查患者200例, 分別采用常規心電圖檢查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其中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效果良好,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來本院檢查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齡30~72歲, 平均年齡(52.7±5.6)歲, 其中高血壓42例, 冠心病36例, 風濕心臟病2例, 其他20例;觀察組中男56例, 女44例, 年齡31~74歲, 平均年齡(53.1±5.4)歲, 其中高血壓43例, 冠心病35例, 風濕心臟病3例, 其他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心電圖檢測:于患者穩定狀態下利用心電圖檢測系統(美高儀ECGLAB-A-A型分析裝置)檢測心電圖>1 min;觀察組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于患者穩定狀態下利用心電圖檢測系統(MIC-12H-O型分析裝置)檢測心電圖, 連續記錄24 h, 并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檢測過程中均詳細記錄患者臨床癥狀、心律失常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整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中心律失常全部檢出, 檢出率為100.0%, 對照組患者中檢出心律失常63例, 檢出率為63.0%,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室性早搏檢出率為42.0% (42/100), 含室早二、三聯律檢出率為20.0%(20/100), 房性早搏檢出率為45.0%(45/100), 含房早二、三聯律檢出率為17.0%(17/100), 短陣室速檢出率為3.0%(3/100), 短陣房速檢出率為15.0%(15/100), 心房纖顫檢出率為12.0%(12/100), 房室傳導阻滯檢出率為10.0%(10/100);其中對照組患者室性早搏檢出率為28.0% (28/100), 含室早二、三聯律檢出率為10.0%(10/100), 房性早搏檢出率為32.0%(32/100), 含房早二、三聯律檢出率為7.0%(11/100), 短陣室速檢出率為0, 短陣房速檢出率為6.0%(6/100), 心房纖顫檢出率為4.0%(4/100), 房室傳導阻滯檢出率為2.0%(2/100);觀察組患者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陣室速、短陣房速以及心房纖顫和房室傳導阻滯等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n)
心律失常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 其中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以及風濕性心臟病較多見, 患者發病原因與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調、麻醉、低溫或心臟手術、藥物作用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2,3]。臨床診斷心律失常的最常用和最主要手段為心電圖檢測, 部分患者可根據患者病史和體征作出初步診斷, 并詳細追問發作時心率、節律(是否規則和漏搏感)、發作起止與持續時間、發作時有無低血壓、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以及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等臨床表現, 并輔以既往發作的誘因、頻率和治療過程, 有助于判斷心律失常;心電圖是心臟興奮的發生、傳播及恢復過程的客觀指標, 主要反映心臟激動的電學活動, 對各種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的診斷分析具有肯定價值。24 h動態心電圖也稱作Holter心電圖, 是記錄24 h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 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并編集分析人體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4], 是當前環境下臨床心血管領域中非創傷性檢查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常規心電圖只是用電極記錄患者在極短時間內的一段心電波形, 一般來說是2~3 min, 但是有些患者的心電圖波形并不只是在某些時刻出現異常, 所以檢測效果并不理想;與常規心電圖檢測相比, 24 h動態心電圖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 可以提高對非持續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和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 臨床運用范圍較廣。
綜上所述,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患者心律失常, 檢出率高, 對心律失常患者及早確診, 明確疾病分型以及選擇最佳治療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1] 王雪梅, 楊培根, 王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早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重慶醫學, 2014, 43(27):3655.
[2] 趙紅敏, 劉麗娜, 王彩坤, 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廣東醫學, 2014, 35(7):1064.
[3] 鄭鴻雁, 張智偉, 李渝芬, 等.兒童室間隔缺損封堵術后心律失常中遠期隨訪結果分析.臨床兒科雜志, 2014, 32(7):601.
[4] 陳肖藝.起搏器植入術后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65例的臨床研究.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8(17):29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37
2015-02-06]
471000 河南省洛陽東方醫院心電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