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義秋 王冰蕊 黎志華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正向指標的研究日益深入[1]。Greenspoon(2001)認為,心理病態和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指標,分別從負向和正向兩個面刻畫心理健康狀況[2]。傳統心理健康主要集中在對負向心理狀態的評估。現代研究越來越多地使用幸福感等正向指標,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感、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Diener,2005)。同時又有研究指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還受個性的影響。程琳杰(2000)認為,16PF中的7個因素(興奮、實驗、懷疑、有恒、緊張、自律、憂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影響[3]。陳新葉等(2009)發現女校大學生個性的不同維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不同影響[4]。牛飛(1995)等發現艾森克個性中的N量表分和E量表分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關系[5]。王國寧等(2012)的研究表明人格能較好預測大學生主觀幸福感[6]。甘雄(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間存在顯著相關[7]。90后大學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為止出生的進入大學的中國公民。很少有研究探討“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和個性三者的關系。基于這種理念,本研究探討了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與個性的關系,以促進對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理解深化與拓展。
1.對象
整群抽取湖南長沙地區某重點高校大二學生550人,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去除無效問卷后,用于統計分析的樣本為500人,年齡19.58±1.42歲,都為90后大學生,其中男生223人,女生277人。文科類192人,理科類184人,工科類124人。
2.研究工具
SCL-90癥狀自評量表,Derog atis. L.R于1975年編制。SCL-90共有10個因子,每個因子反映被試某方面的情況,有90個評定項目,由被試從1“無癥狀”到5“嚴重”分為五級評定[8]。
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9]和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體驗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10]。SWLS 含5個項目,7點計分,得分越高則生活滿意度越高。PANAS 含12個項目,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分量表,均為7點計分,得分越高分別表示體驗的積極情感或消極情感的時間越多。量表信度較好,本次測量的a系數分別為0.80、0.83、0.81。
艾森克個性問卷—成人版(EPQ)是由精神質(P)、內外向(E)、情緒的穩定性(N)和掩飾性(L)4個量表組成,包括88個題項,每個項目要求被試回答“是”或“否”[11]。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施測及數據處理
本研究量表的施測由心理學專業老師及受過訓練的高年級大學生實施,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矩陣和多元回歸分析處理。
1.“90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SCL-90因子與個性之間的相關關系
“90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SCL-90因子和個性之間的相關關系如表1的相關矩陣。表1的相關矩陣表明:各研究變量之間大多具有顯著相關關系: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與個性內外向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個性內外向得分與消極情緒、個性精神質得分、個性神經質得分和SCL-90的10個因子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消極情緒與SCL-90的10個因子、個性精神質得分、個性神經質得分相互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

表1 各變量的描述統計結果及Pearson相關矩陣(N =500)
2.“90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人格、心理健康的多元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檢驗人格、心理健康在主觀幸福感的解釋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別以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得分為因變量,以大學生的個性精神質、神經質、內外向得分和SCL-90的各項因子得分為自變量,采用采用多元回歸分析(stepwise)法分別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在生活滿意度上有2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2個變量共可解釋生活滿意度水平18.8%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抑郁和偏執,二者都是生活滿意度的危險因素;在積極情緒因變量上也有3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3個變量可解釋積極情緒13.8%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抑郁、個性E分和恐怖,其中個性E分是積極情緒的保護因素,抑郁與恐怖是積極情緒的危險因素;在消極情緒因變量上也有2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這2個變量可解釋消極情緒13.8%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抑郁與個性N分,二者都是消極情緒的危險因素。

表2 人格、心理健康對主觀幸福感的各維度的預測作用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包括兩個方面:消極心理和積極心理。消極心理對積極心理具有侵蝕和抵消作用[12]。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各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與SCL-90各因子顯著負相關,大學生消極情緒與SCL-90各因子各因子顯著正相關,這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不利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養成,同時也說明大學生心理越健康,其主觀幸福感可能會越高。90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各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與個性的各維度(精神質、神經質)顯著負相關,與個性的內外向顯著正相關,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則剛好相反,提示大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可能是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90后大學生的SCL-90各因子與個性的精神質和神經質顯著正相關,與內外向顯著負相關,提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積極個性養成,大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可能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內在原因。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的人不僅僅是消極心理癥狀的減少,更是積極心理素質的增多。從本研究多元回歸結果中可知,抑郁、偏執、恐怖、個性的內外向得分、神經質得分對主觀幸福感的不同維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抑郁同時進入了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回歸方程,且對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緒有負向預測作用,對消極情緒有正向預測作用,可見抑郁對主觀幸福感的反向預測關系,抑郁可能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核心因素;同時,偏執與恐怖對積極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也有反向預測作用;而個性的內外向得分對積極情緒有正向預測作用,個性的神經質得分對消極情緒有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與國內許多研究是一致的[3,4,13,14]。這些結果表明,減少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癥狀、養成積極個性品質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當前,培養心理健康和積極幸福的大學生成為政府和學校的共同重要任務。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教育時,減少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癥狀或養成大學生積極個性品質,可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水平。因此,減少消極心理癥狀、養成積極個性品質,是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1]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81.
[2] Greenspoon P J,Saklofske D H.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4(1):81-108.
[3] 程琳杰,劉廣珠.大學生個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4):401-402.
[4] 陳新葉,姬彥紅,張建玲.女校大學生個性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02-106.
[5] 牛飛,張克民.SCL-90和EPQ在大學生中的使用及其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5(6):421-422.
[6] 王國寧,王志英,姚麗,張琳.寧夏回漢大學生人格特征與總體幸福感關系的研究[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9):896-898.
[7] 甘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實證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4):84-87.
[8] 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8-70.
[9] Pavot W,Diener E.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3,5:164-172.
[10] Eunkook S,Diener E ,Shigehiro O,et al. 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emotions versus nor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2) : 482-492.
[1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42,86,108.
[12] 周雅,劉翔平.消極偏差還是積極缺乏:抑郁的積極心理學解釋[J].心理科學進展,2010(4):590-597.
[13] 廖北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169-170.
[14] 苗元江,白蘇妤.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1):19-23.